---------------------------------------------------------------最新资料推荐------------------------------------------------------狂犬病病人的护理狂犬病病人的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 4 例,男 1 例,女 3 例,年龄 14~57 岁。
狗咬伤 4 例,均有明确狗咬伤史。
潜伏期最短 5 d,最长 8 年零 2 个月。
手指咬伤 1 例,乳房咬伤 1 例,足部咬伤 1 例,大腿咬伤 1 例。
2 例浅表伤,2 例深度伤。
4 例伤后伤口未作任何处理,均未注射抗狂犬病病毒血清或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因畏寒,出汗 4 d,恶心呕吐 2 d 就诊 1 例,因左下肢疼痛、尿频、尿急 3 d 就诊 1 例,因双下肢间断抽搐伴过度换气 1 d因就诊 1 例,因左上肢疼痛、麻木、瘙痒 3 d 就诊 1 例。
1.2 伤口处理及时、有效地处理伤口可明显降低狂犬病发病率。
伤后应尽快用 20%肥皂水或 0.1%新洁尔灭(不可与肥皂水合用)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力求去除狗涎,挤去血污。
冲洗后用 70%酒精擦洗或浓碘酒涂拭。
伤口一般不予缝合或包扎,以便排血引流。
若咬伤部位为头、颈部或严重咬伤者还需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在伤口及周围行局部浸润注射(免疫血清试验阳性应进行脱敏注射)。
此外,尚需注意预防破伤风及细菌感染。
1 / 81.3 预防接种 1.3.1 主动免疫被犬、猫或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者,或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吮舐、抓伤、擦伤皮肤或粘膜者均应接种疫苗,做暴露后预防接种。
对高危人群如兽医、从事狂犬病病毒的实验研究人员和动物管理人员,应做暴露前预防接种。
目前我国常用的是地鼠肾细胞疫苗,此疫苗具有免疫原性强、安全可靠等优点。
(1)暴露后预防:全程 5 针,在 30 日内注完,按程序分别在 0、3、7、14、30 日各注射一针(2ml)。
严重咬伤者疫苗可加用,全程 10 针,即当日至第 6 日每日一针,后分别于 14、30、90 日再各注射一针。
(2)暴露前预防:共接种 3 次,于 0、7、21 日各注射一针(2ml),2~3年加强注射一次。
1.3.2 被动免疫被动免疫制剂有抗狂犬病血清与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人抗狂犬病球免疫蛋白为佳。
遇有创伤严重或创伤发生在头面、手、颈等处。
咬人动物又确有狂犬病可能时,应立即注射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剂量为20lU/kg,或用抗狂犬病血清,剂量为 40lU/kg。
均以一半剂量做伤口处浸润注射,另一半剂量肌肉注射。
2 主要护理措施 2.1 接触隔离,病人住单人房间。
---------------------------------------------------------------最新资料推荐------------------------------------------------------ 2.2 病情观察①生命体征;②恐水、恐风表现及变化;③抽搐部位及发作次数;④麻痹期应密切观察呼吸衰竭与循环衰竭的进展,及时采取相应抢救措施;⑤记录出入量。
2.3 休息应卧床休息。
狂躁病人应注意安全,必要时给予约束。
2.4 饮食应给予鼻饲高热量流质饮食,如插鼻饲管有困难,插管前可在病人咽部涂可卡因溶液。
必要时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5 症状护理 2.5.1 减少肌肉痉挛的措施: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暗淡,避免风、光、声的刺激。
避免水的刺激,不在病室内放盛水容器,不使病人闻及水声,不在病人面前提及水字,输液时注意将液体部分遮挡,操作过程勿使液体触及病人。
各种检查、治疗与护理尽量集中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巧,以减少对病人的刺激。
2.5.2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做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准备工作。
2.5.3 发生呼吸、循环衰竭时给以相应护理。
2.6 心理护理对狂犬病人应倍加爱护与同情,因大多数病人(除后期昏迷者外)神志清醒,内心恐惧不安,恐水使病人更加痛苦,3 / 8故对待病人应关心体贴、语言谨慎,做好治疗与专人护理,使病人有安全感,直至临终。
3 健康教育 3.1 向群众宣传狂犬病的危害并进行预防狂犬病的教育,管理好家犬,被犬咬伤后要及时、有效地处理伤口,尤其要说明进行预防接种的重要意义,督促病人进行预防接种。
3.2 向家属讲解狂犬病发展过程,恐水、怕风、兴奋、狂躁原因,嘱家属避免刺激病人,配合治疗及护理。
3.3 本病缺乏特效疗法,病死率几乎达 100%。
4 讨论 4.1 传染源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传染源,家畜中以犬为主,其次为猫、猪、牛等。
在发达国家,由于狂犬病已被控制,野生动物如狼、狐狸、食血蝙蝠等已成为主要传染源。
一些貌似健康的犬的唾液中可带狂犬病毒,也可传播狂犬病。
一般认为狂犬病人很少感染他人。
4.2 传播途径狂犬病毒主要通过病兽咬伤随唾液进入人体内。
唾液中的病毒也可经各种伤口,如抓伤、舔伤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体内。
偶可通过剥病兽皮、进食被病毒污染的肉类及吸入蝙蝠洞穴中含病毒的气溶胶而发病。
4.3 人群易感性人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
被病兽咬伤而未做预防接种者,发病率平均为 15%~30%。
---------------------------------------------------------------最新资料推荐------------------------------------------------------ 若及时处理伤口和接种疫苗后,发病率可降为 0.15%。
被狂犬咬伤后发病与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咬伤部位:头、面、颈、手指被咬伤易发病;②创伤程度:伤口深而大者易发病;③衣着厚薄:衣着薄者易发病;④伤口局部处理情况:及时、彻底处理者不易发病;⑤有无及时进行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早者不易发病;⑥人体免疫情况:免疫机能低下者易发病。
狂犬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入侵处及其周围横纹肌细胞内缓慢繁殖,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
而后沿周围神经的轴索呈向心性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再大量繁殖,继而入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处的神经细胞。
然后再从中枢神经沿周围神经呈离心性扩散.侵入各器官、组织,尤以唾液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的病毒数量最多。
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致吞咽肌及呼吸肌痉挛,从而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交感神经受累可使唾液腺和汗腺分泌增加。
交感神经节、迷走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可引起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或猝死。
5 / 8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季胺化合物、碘酒、高锰酸钾、酒精、甲醛等灭活,加热100℃,2 分钟可灭活。
狂犬病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尤以大脑的海马回、延髓、中脑和小脑等处为重。
特征性病变为神经细胞浆中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内基小体),为狂犬病病毒的集落,有特异性诊断意义。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恐水怕风、咽肌痉挛、兴奋狂躁及进行性瘫痪为主要表现。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皮肤受损;②有暴力行为的危险;③低效性呼吸型态;④营养不足。
皮肤受损【相关因素】病犬、病猫等咬伤或抓伤。
【主要表现】可见咬伤或抓伤的伤口或痕迹。
【护理目标】病人皮肤恢复正常。
【护理措施】病人被咬伤后立即用 20%肥皂水或 1%新洁尔灭长彻底冲洗伤口至少30 分钟,深部伤口用注射器插入冲洗,冲洗后用 50%-70%的乙醇或 2%碘酊擦伤口,伤口不宜缝合,也不宜包扎。
遵医嘱用狂犬病免疫血清在伤口四周及底部进行浸润注射。
遵医嘱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及抗生素。
应用狂犬疫功进行全程预防接种。
---------------------------------------------------------------最新资料推荐------------------------------------------------------ 指导当地对狂犬和可疑狂犬进行捕杀和严格管理。
【重点评价】受损处有无感染征兆。
有暴力行为的危险【相关因素】病毒导致急性弥漫性脑髓炎。
【主要表现】兴奋、狂躁、恐水、怕风,恐怖表情。
【护理目标】病人无受伤及伤害他人的现象。
【护理措施】将病人安置在单人房间,房间应安静,温暖,并悬挂深色窗帘避光。
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如光、风吹、音响、水声等。
各项治疗及护理操作应简化,并集中使用镇静剂后进行,动作宜轻快。
躁动不安者加床栏或适当约束,防止外伤或伤及他人。
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如氯丙嗪、安定等,并观察药物效果。
【重点评价】病人兴奋状态的缓解程度 . 低效性呼吸型态【相关因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 呼吸肌痉挛。
【主要表现】呼吸困难,皮肤口唇紫绀。
【护理目标】病人能维持正常的呼吸型态,表现为呼吸平稳,频率正常,皮肤颜色正常,血气分析值正常。
【护理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
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7 / 8备好急救药品及器械,如镇静剂、呼吸兴奋剂、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包、吸痰器,人工呼吸机等。
必要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机,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因声、光、水的刺激而引起的喉痉挛。
遵医嘱抽血做血气分析。
【重点评价】呼吸困难是否改善。
动脉血气分析是否正常。
营养不足【相关因素】咽肌痉挛致吞咽困难。
疾病引起代谢需要量增加。
【主要表现】体重下降。
【护理目标】病人体重不下降;吞咽功能改善。
【护理措施】评估记录吞咽困难的程度并给予相对应的措施。
选择容易吞咽的半流质或软食,供给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
给病人提供充足的进食时间,每次喂食量宜少,让病人充分咀嚼、吞咽后再继续喂。
必要时遵医嘱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
【重点评价】体重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