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半夏与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半夏与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半夏与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干燥块茎。

又名:水玉、地文、三叶老、三步跳、老鸹头、泛石子、狗芋头、珠半夏、麻芋果、三叶半夏、小天老星、无心菜根、老和尚头、地珠半夏、羊眼半夏。

原植物半夏除内蒙古、西藏尚未见野生的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其狭叶变型f. angustata (Schott )Makino 小叶狭披针形,产山东,总生物碱含量高于普通半夏。

本品药材性状: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

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顶端多圆平,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

质坚实,纵切面呈肾脏形,断面洁白,富粉性,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

气微,味辛辣,嚼之发黏,麻舌而刺喉。

本品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中医临床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法半夏(半夏炮制加工品)功能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姜半夏功能温中化痰,降逆止呕,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

清半夏功能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涎凝聚,咯吐不出。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镇咳,祛痰,抑制唾液腺分泌,镇吐和催吐,抗生育,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胰蛋白酶水解,抗心律失常,抑制心功能,降低血压,催眠,抗惊厥,凝集红细胞,抗癌,促细胞分裂,抗白血病,激活免疫系统,兴奋迷走神经,抗溃疡,促进胆汁分泌,镇痛,解毒,利尿,抗矽肺等作用。

注意:本品尚有致畸作用,生半夏长期给药可引起肾脏代偿性增大。

半夏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谓“味辛,平。

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腹鸣,止汗。

一名地文,一名水玉。

”《本草图经》曰:“半夏,生槐里川谷,今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出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江南者似芍药叶。

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黄肉白。

五月、八月内采根、以灰二日,汤洗暴干。

一云五月采者虚小,八月采者实大。

然以圆白,陈久者为佳。

其平泽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

又由跋绝类半夏,而苗高近一、二尺许,根如鸡卵大,多生林下,或云即虎掌之小者,足以相乱。

半夏主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

”据胡世林考证,半夏之名始见于《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 盖当夏之半。

”入药则首见于《五十二病方》。

张仲景《金匮要略》所创用的半夏泻心汤、半夏厚朴汤等十余个以半夏为主药的方剂至今仍为中医和日本汉方医所广泛使用。

据558 个处方的微机分析结果,半夏在处方中出现频率位于第22 位。

日本210 个法定汉方中含半夏者有46 个,占22%。

由此可见,半夏在国内外防治疾病和中药市场上所处的重要地位。

半夏的原植物,可以确证本草半夏的原植物与《中国药典》规定是一致的,即为Pinellia ternata 。

其叶形在《本草图经》分为竹叶形和芍药叶形,在《植物名实图考》分为长叶和圆叶形。

而实际上叶型变化还要多样,长宽之比从2:1 到30:1,甚至还存在侧裂片深浅不等分裂的异型叶。

1920年Engler 氏曾分为4 个变种,但由于叶型变化的渐变性和过渡性,很难划清变种间界限,故现代分类学家都认为所有居群均命名为P. ternata 较为恰当。

关于齐州半夏,《名医别录》最早具体指出半夏产于陕西省。

陶宏景著《本草经集注》时,半夏的主产地移至山东省益都县一带。

到了宋代,苏颂提出“以齐州者为佳(即今山东省历城县),并附有齐州半夏图。

《本草品汇精要》在“道地”项下亦标为“齐州”。

显然齐州半夏与它处半夏物种是相同的,只是因为质量较好而冠以产地之名罢了。

日本学者不了解中国本草所说的真谛,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将齐州半夏考订为三裂叶半夏P. tripartata Schott. ,这不仅缺乏齐州半夏的特征依据(叶为三全裂,并非三深裂),而且三裂叶半夏仅产于日本,中国并无分布,又何来齐州半夏佳品之说。

直到20 世纪50 年代初,我国有关半夏的文献还引用此种作为齐州半夏的学名。

国内一些标本室存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标本马蹄犁头尖Typhonium trilobatum 也被误定为P. tripartita ,从而造成我国有分布的假象。

《中国药典》虽只收半夏P. ternata 一种,但据报道,半夏的商品药材实来源于半夏(即上种)和掌叶半夏P. pedatisecta 的块茎。

掌叶半夏的商品药材实来源于掌叶半夏、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 (Wall. )Schott 和异叶天南星A. heterophyllum Blume。

由跋与虎掌和半夏的关系。

由跋原名由跋根,始由《名医别录》收载。

原著只言“主毒肿结热”,既无性味,亦无形态,产地,故难考订为何种。

《唐本草》“由跋今南人以为半夏”,并指出虎掌“是由跋宿者,……由跋是(虎掌)新根,犹大于半夏二、三倍,但四畔无子牙耳。

”《本草品汇精要》指出,由跋“绝类半夏,足能乱真。

” 《本草原始》:“虎掌之小者,足以相乱。

”虎掌种子发芽后,幼苗要经过单叶,三叶阶段,再继续分裂为7~11 裂片的鸟足状叶。

在单叶及三小叶阶段,块茎与半夏等大或更大,又未长出子块茎,形态确实酷似半夏,故许多古代本草学家都指出“足能乱真”。

同时也说明由跋不是独立的一种植物,仅是虎掌的幼苗而已。

近代本草学家将由跋考订为普陀南星Arisaema ringens Schott 或异叶天南星A.heterophylla ,都是因为把本草虎掌误考为异叶天南星所致。

也有人考订由跋是蒟蒻Amorphophallus rivieri Durieu 的幼小块茎。

据郑博仁等报道,在云南半夏被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半夏,习称为“地珠半夏”。

本品质地优良,为药材市场半夏的佳品,也是云南传统使用的半夏主流商品。

第二类为山珠半夏,具体品种见前述,这类半夏仅在云南省区内,当无地珠半夏供应时,必须经过加工炮制减毒后,方可代半夏入药。

若销往省外,则常被作为半夏的混淆品处理,或降格归入天南星类药用。

由于在云南以山珠半夏代半夏入药用的历史长久,积重难返,把山珠半夏从半夏药材商品中剔除出来,或归入天南星类药材商品中去,本是合理的事,实际颇难实行。

山珠半夏的功效与天南星相近,其燥湿化痰功能虽与半夏近似,但无半夏的降逆止呕作用,因此山珠半夏不能完全代半夏入药。

且山珠半夏的毒性较半夏为大,曾因其未制透而多次引起中毒。

另一类为狗爪半夏,在云南已不再以其充代半夏入药,但在切制的半夏饮片中时有检出。

半夏成分主要含胆碱、胡萝卜苷、N-乙酰谷氨酸、B-谷甾醇-D- 葡萄糖苷,水解后得麻黄碱、多糖、半夏蛋白、鞣质和半夏胰蛋白酶抑制成分;另有高龙胆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B - 丁氨酸、生物碱、少量挥发油、原儿茶酸、棕榈酸、油酸、琥珀酸(丁二酸)等。

另有报道半夏含有16 种氨基酸,其中7 种为人体必须氨基酸,其天冬氨酸具有镇咳祛痰作用;含有18 种无机元素。

与水半夏相比,钙高出9.4 倍,钛高出3.8 倍,铜高出4.9 倍,铅高出7.7 倍,锰低了4.9 倍,而水半夏中钾则为半夏的2.5 倍;半夏与山珠半夏相比,铝、铁较高,钛高出9.2 倍,铬高出7.7 倍。

薛建海等报道,产于安徽古颍州府(现阜阳地区阜南县、颍上县)一带的称“颍半夏”,为半夏的道地品种,药材性状素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而闻名遐迩。

颍半夏药材随贮藏年限的延长,总生物碱含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二等级颍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最高,因此以性状划分等级、区别优劣尚不能客观反映药材的内在质量。

从不同采收期的半夏中总生物碱含量看,春季>秋季>夏季。

生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最高,法半夏、姜半夏和清半夏含量逐渐减少,水半夏饮片含量最低。

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颍半夏及其炮制品氨基酸含量较高,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

总氨基酸含量顺序为:清半夏>姜半夏>生半夏>法半夏。

颍半夏含有23 种以上微量元素,钙、磷、镁、铁、铝的含量最高,其次是氟、锌、锶、锰,其余元素含量较低。

半夏炮制方法对微量元素的含量影响较大。

半夏是喜温暖怕炎热的植物,它的生物学起点温度为10 左右,生长适宜温度为10~27,27 以上生长缓慢,甚至倒苗死亡。

半夏又是耐阴而不是喜阴植物,在适宜遮光条件下,能生长繁茂,但是,长期处在不足3 000lx 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良。

湿度是半夏最重要的生态条件之一。

它要求较高的土壤和空气湿度,但是,土壤湿度过大,也会影响其地下部分的发育,以至引起生长停滞、烂根、烂茎等现象。

减轻和防止半夏频繁倒苗,是引种栽培成功的关键,而研究建立半夏生长适宜的温、光、水模式,又是减轻和防止其倒苗的关键。

因野生半夏药材资源有限,不能满足需要,河南嵩县医药公司从1984 年开始进行半夏的引种试验。

为了考查引种半夏的质量,将引种二年的半夏与当地野生半夏进行了化学成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两者的紫外吸收光谱、纸层析图谱,薄层层析图谱及薄层扫描图谱完全相同。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栽培半夏为0.08%,野生半夏为0.07%。

郭巧生等报道,B-谷甾醇、缬氨酸及精氨酸在半夏各居群间或因采收期不同含量差异明显,由于包括栽培条件和测定条件都是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从化学成分这一角度推测,半夏各居群间的遗传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但从总体上看3 种成分均以秋收者含量为高。

半夏上述成分的研究虽在国外已有较多的报道,但在样品来源上大多为市售品或某一地区某个生长阶段的采挖品。

亦即其测定结果如是采挖品则只能反映出某个半夏居群某个生长阶段的某种化学成分的存在与否或含量多少,如是市售品则就无法保证其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对甘肃产的半夏样品(未注明采收期)进行(3 -谷甾醇的测定,含量为0.026%;而本测定结果夏收者为0.0014%~0.0874%,秋收者为0.0051%~0.0607%。

有关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各家报道也有很大的出入。

如来自甘肃的半夏样品(未注明采收期)中缬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分别为0.022%和0.027%;而安徽产半夏(颖半夏,市售品)中缬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分别为0.094%和0.064%,但本测定结果分别为0.0011%~0.0123%和0.0052%~0.0175%。

可见如不作平行动态的比较测定,其结果是缺乏代表性的。

吴皓等应用TLC(薄层色谱),HPLC(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半夏药材及其同科易混药材和常配伍应用的药材进行各提取物的比较,并经HPLC制备,得到了半夏药材的鉴别成分:次黄嘌呤核苷。

该成分水溶性强,对热稳定,在与其它药材成分的比较中仅半夏药材中含有,且在植物体内几乎很少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