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是世界法治理论的开端,包括正义理论,衡平理论,法治主义理论等等。

首先从司法者的角度提出了法官需要有衡平的理念,其次说明了正义论是法律的基础,最后阐明法治是优于人治的,良法是法治的前提。

本文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进行了阐释和解读,从法治精神的角度进行了新的理解,并进一步对其法治思想作出了现代价值的评述,从而得出对当前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法治,现代意义,中国法治建设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是在早期希腊的法治观念、思想上不断发展完善得来的。

他的有关法治的理论也成为现代依法治国的主要依据。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为法治下定义的: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1】
一、法治思想的内容
(一)衡平理念.法律所针对的案件是普通的具有一般性的多数案件,对一些具体的特殊情况却没有做过多的说明,为了避免这一弊端,亚里士多德提出用衡平的理论来解决。

亚里士多德有关衡平法的思想弥补了法律仅对大多数案件予以规定的弊端,对其进行了很好的一个补充。

扩大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要在个案中实现公正,法官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法的内在精神要有正确的理解。

这为后来英美法系中的判例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法官有无“衡平”理念。

他认为民心“偏好衡平的裁决者而非恪守法律的法官。

”【2】
衡平和立法上的公平有什么不一样呢?刚开始接触的时候确实
认为可能衡平是多余的,我们一直在强调立法公平,司法公平,哪还需要什么衡平。

其实事实并不是那样的,法律的条文是普遍的正义,不可能具体对应司法每天要面临解决的千奇百怪的个案,当法条不能对应个案时,衡平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实质上它们是一回事情,
但衡平更有力些,它并不是法律上的公正,而是对法律在某些方面的纠正。

它及时弥补了法律漏洞和一些不确定因素。

不得不感叹亚里士多德的超强的能力。

(二)正义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一种美德。

正义的本质在于“平等的公正”,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正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它体现了一种中庸主义的原则。

从中庸的思想上发展并产生了正义。

第二,它体现了平等分配权利的原则。

正义可以划分为“个别正义”和“普遍正义”,正义就是平等。

“【3】而矫正正义是对事不对人,法律只问损害大小,所有人一律平等。

所以法官在扮演其中的角色的时候必须时刻保持中立,否则将找不到矫正不公平所应当具有的中间线。

达不到正义的要求。

(三)法治主义理论.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法治的一系列作用。

他认为“良法”是法治的前提。

法治的核心问题是“普遍的服从良法”。

法治应该在立法者立法,执法者执法以及普通公民守法的过程中得以体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法治。

其中守法才是法治的最关键的部分。

亚里士多德的确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对法治思想的产生与实现有着突出的贡献,功绩在于,首创了比较完整的法治思想的体系。

他是反对“一人之治”的,认为“法律才是最优良的统治者”。

由法律进行统治,可以避免很多人治的不确定因素。

他的结论很明显:“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在中国古代,虽然存在着法律,但那都是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维护自己的政权而制定的,实质上是人治,只不过是打着法治的幌子。

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背道而驰的,亚里士多德的法治中的法是良法,是被社会普遍认可的,其为以后法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法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在亚里士多德的所有理论中有很多都被广泛应用。

法治理论就是其中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

由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普遍认同而成为法治的公理。

众所周知,当今的大多数国家都迈向了法治社会,并且或多或少的借鉴了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所以对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是要优于人治的,并且他有足够的理由可以证明这一点。

法治需要公民的普遍遵从。

仅仅有良好的法律是远远不够的,法律制定的目的是什么?法规范国家的行为也规范我们的行为,总之法是让我们更好地生活的规定。

法制定出来就是需要我们去遵循,如果存在良好的法律,人们不去服从它,而是为所欲为,那么法的制定就失去了意义,这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法治。

所以法治的发展需要两个重要因素:第一,要存在良好的法律,而不是损害人们利益的恶法;第二,要有公民去服从。

二者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法治的不完善。

法治还需要个人及社会的德性。

在亚里士多德的所有理论中他都很注重德性的作用,德性是主观的理想,还须其它很多客观的环境配合,才能达成。

三、法治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遵守法律规定,确立守法意识。

不管是公民还是统治者都需要遵守法律。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可法治面临的困境依然存在,表现在:“潜规则”现在几乎是风靡官场,权钱交易,司法腐败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可以归结为法律没有被遵守,没有成为人们的信仰。

实质上,法律就形同虚设。

我们必须要想好应对的策略:大力打击腐败行为,可以通过立法的手段加以控制,加上重视官员自身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养成遵法守法的好习惯。

其实相比于文革时期,中国的法治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毕竟中国真正开始法治才没多长时间,所以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循序渐进,一步步的发展,中国发展成法治高度发展的社会指日可待。

建立完善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是根本保障。

亚里士多德的权力制约思想对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制衡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最近几年来,只要你细心就会发现,腐败问题成了令党十分头疼的问题,尽管大力倡导要反腐败,并且对一些腐败行为给予严厉的惩处,但是仍然没有太大的效果。

无论是高级官员还是一般官员,且数字越来越大,简直令人发指。

可制度带来的腐败、历史人文带来的腐败,很难根治。

其实腐败问题不只是我们中国有,世界上几乎各个国家都存在。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腐败,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爱尔兰]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史》,王笑红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刷馆1983年版
------------最新【精品】范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