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人民币案例

认识人民币案例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分析课程背景: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

是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认识人民币的。

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关键词:社会实践能力、勤俭节约、爱护人民币教学片断:一:创设情境,了解实物价格“同学们,‘小小商店’就要开张了。

可是我的商店里还没有进货,怎么办呢?”几个漂亮的大字“小小商店”已经挂在黑板上了,可是“柜台”(黑板槽)上空空如也。

“老师,我给你个削笔刀。

”“谢谢,要卖多少钱?”“5角。

”“好,把它放在我的货架上,我需要记住它的价格。

”在削笔刀上方的黑板上我写出了“5角”两个字。

“老师,我有一支铅笔。

”“真漂亮,多少钱?”“5元。

”“啊?这么贵的铅笔?”是不是出问题了?这是生活中一支铅笔的价格吗?“老师,我这是蓝猫铅笔,就是这么贵。

”“喔,原来如此,是名牌呀。

”同学们哈哈大笑。

一个个小手举得更高了。

看来我的“小小商店”货源充足,不一会儿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物。

(评析:看来,孩子们对自己经常使用的商品,比如学习用具的价格还是比较了解的,还知道名牌商品比普通商品贵呢。

可惜,我当时没抓住这个时机对孩子们进行“节约”的品德教育。

这是多好的机会啊,如果让学生明白“买1枝蓝猫铅笔的钱就能买10枝普通铅笔了”孩子们不但巩固了人民币的知识,又知道了节约的道理,可这个由孩子们动态生成的生活场景,被我错过了。

)二:巩固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谢谢同学们。

现在我的商店里已经有了这么多好东西了。

下面还需要看看我的钱箱准备好了没有。

”我很夸张的从箱子里倒出一些“人民币”在讲桌上,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就是没有零钱。

“糟糕,我没有准备好零钱。

这可不好办。

一会儿小朋友们来买东西我找不开钱怎么办?”“老师,我有!我有!”6周岁的孩子十分慷慨地举起他们手中的“人民币”要送给我。

“我不能白要你们的钱,这样吧,你们帮我换成零钱行吗?”“行!”我举起了1元钱。

“看,这是一元钱,谁能帮我把它破成零钱呢?”孩子们迅速地在自己的“人民币”中翻找着,很快有的孩子举起2张5角的人民币,“给你,老师。

”“我只给你一张,你为什么给我两张呢?”我很奇怪地问着学生。

“你的是一元,我给你的是两张5角。

”“他给你的是2张5角,就是10角。

”其他孩子补充着。

“老师,你的1元和他的10角一样多。

”听,他们的思维发生了跳跃,已经形成了一个结论性概念。

“噢,我明白了。

看来1元=10角。

”我用极大的字板书到了黑板上。

“我还有一张一元钱,谁能用跟他不一样的方法跟老师换钱?”孩子们楞住了。

但很快又投入到了思考中,不一会儿,就有孩子成功地与我兑换了各种一元钱。

“老师,给你10张1角钱。

”“老师,给你5张2角钱。

”……现在黑板上已经出现了两个形成性结论:1元=10角,1角=10分。

而孩子们已经在游戏中对人民币的各种兑换方式有了自己的经验。

(评析:这一生活场景的创设对于孩子们进一步建构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十分有利,效果也很好。

孩子们不是机械地记忆1元=10角,1角=10分,而通过有趣的换零钱的活动,真正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各种兑换关系。

对于以后买东西中出现的各种人民币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模拟购物,实践运用“谁愿意做我的第一位顾客?”孩子们天生具有的热情促使他们不假思索地就举起手来。

可这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个孩子激动地站在前面不知所措,没有足够的“钱”,不知道说什么。

我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可能出现的因素,应该教孩子们学会思考。

“别着急,孩子们。

先想想你打算买什么东西?需要多少钱?你准备好了吗?你打算说什么?比一比谁最会买东西。

”很快我迎来了第一位小顾客。

“老师,我想买一个文具盒。

”听,他叫我什么?老师?这是我在游戏中的位置吗?“我现在不是老师了,我正在开商店,你应该叫我什么?“似真似假,我要与他们拉近距离,尽量当真吧。

孩子们又笑了。

“阿姨,我想买一个文具盒。

”“那你应付我多少钱啊?”“4元5角钱。

”“告诉大家,你给了我多少钱?”“5元。

”“小朋友们,我该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权力又抛向了学生。

“找他5角钱。

”“谢谢你们帮我出主意。

小朋友,请拿好文具盒。

”孩子转头就走。

我马上用一种惊讶地表情看看大家,很快有的孩子反映过来:“你还应该说‘阿姨再见’”。

对了,孩子们,这正是我希望你们做到的。

要知道“有礼貌的口语交际”对一个人多么重要。

而这一素质的培养是需要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都应该随时注意渗透的。

现在,我要退居二线了。

我将请一位小售货员代替我的位置进行一次演习,为下一步学生的小组学习作准备。

“阿姨,我要买一包方便面。

”“小阿姨”递给了他一包方便面。

“给7角钱。

”我发现他用一张面值为7角的人民币付帐。

这正是我预先料到可能出现的问题。

该我出场了。

“同学们,我发现了一张7角钱的人民币。

”错误的东西有时候比正确的东西更有价值。

因为“错误”能使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究他:为什么是错的?为什么会错?正确的又是什么?听,同学们议论纷纷。

“不可能,没有7角钱。

” “只有2角、5角,没有7角。

”“看来,这是一张假币。

我们得销毁它。

”大家笑了,而这位学生也很不好意思。

我可不能伤害他的积极性。

“你还有钱吗?想想该怎样付钱?”……几个回合下来,我的示范游戏该告一段落了。

我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给更多的孩子参与游戏的机会,而小组合作就是最好的方式。

“同学们,‘小小商店’要关门了。

现在你们每个小组的‘小小小商店’要开业了。

准备好货物和钱了吗?分分工,谁当售货员,谁当顾客?比一比,哪个小组玩得最好,合作得最好。

”我在教室里巡视着,倾听着,观察着。

我被一阵阵笑声吸引了过去。

听,多精彩:“老师,我和他侃价,一枝铅笔4角钱,我花6角钱买了两枝。

”……(评析:对,孩子们,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数学。

这一幕幕出现在课堂的生活场景,多么生动有趣啊。

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透彻,出现了问题自己解决,有了困难一起克服。

这可比老师讲大家听的沉闷教室有意思得多,这里没有老师,没有学生,只有售货员和顾客,这样的师生关系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吗?)反思:从开始备课,我就开始思考学生有关本内容的知识点方面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哪些实践活动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等。

因此这次实践活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实践环节,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套,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基础。

本节课教学伊始,我轻描淡写,但也是深思熟虑的一句话:“同学们,‘小小商店’就要开张了。

可是我的商店里还没有进货,怎么办呢?”正是在这句话的开题下,为学生前面的实践活动(调查实物价格)作了一次无形的检查。

商店准备货源的情境尽可能大的发挥了学生的参与度,加深了人民币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如“蓝猫铅笔卖5元钱”这个事实正是存在于学生实践调查的基础上。

在这种情境中,孩子们与我已经自然地进入到游戏角色中。

他们在“咯咯”地笑着,不时用“啊”“噢”这些感叹词舒发着他们内心的感受。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

在探究“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时,我只是有意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帮助老师”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个情境激发了学生人人去探究、人人去发现,自己悟出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都是作为教师在课前应考虑到的问题。

为了提高效率和缩短宝贵的时间,我先利用“小小商店”购物的情境从方法、语言等方面进行了清晰地示范,为学生后面开展小组购物实践活动作好一定的准备。

“7角”面值的“假币”是意外出现的问题,但也反映出学生对人民币具体面值的种类有些模糊,这是使用真“人民币”或现成的“学具”不可能暴露的错误,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正是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改正错误,在错误中学习的过程。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数学学习的课堂,数学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这次教学除了许多的体验和收获以外,还留给我了一些问题与困惑:1、数学课堂延伸到课外需要家庭的支持,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家长发挥的作用?2、新教材把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换算以及认识时间中几时几分的知识点放在一年级下册,是否值得研究。

这两个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学的最吃力为什么不能安排在二年级?3、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习的有效形式,要落实需要课时,数学老师怎么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