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创新认识

对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创新认识

对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创新的认识
摘要: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
变革。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

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
前言
目前,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
组织教法的创新。

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

创新教育已进行研究改造并得以发展。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

现就根据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着如下阐述。

1创新教育注重智力的开发
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有赖于体育活动。

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2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2.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
生心理发展。

追求从被动学习的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

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
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2.3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

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

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

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3.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

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变化。

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关系:
3.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即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仅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

实际上,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

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
程中的主体作用。

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

教师的
主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

3.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的影响,“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甚至成为管理学生的法宝。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

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反对的是“唯师命是从,唯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辨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喝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

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

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

总之,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
作能力与实践能力。

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

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教育学刊,2000.2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绥化市教育学院音体美教研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