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课上,老师给我们安排了读一本名著并就这本名著写一篇读书报告的任务,其中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些名著,不乏有《菊与刀》、《中国士绅》、《沉思论》以及钱穆先生写的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等。
究于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浓厚兴趣以及对政治制度的一些粗鄙之见,我强烈建议我们小组选择《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当然事实也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下面我将具体谈谈自己读完这本书的一些看法,虽然算不上真知灼见,但起码也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吧。
读完之后,我发现发现这本书道理说得不深,观点也有不少,内容较浅,通俗易懂,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但作者阐述清楚,脉络清晰,能称得上是这本书一大优点。
不过作为像我这样的一般综合读者来阅读,是很可以的了。
这绝对是一本好书,纵论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国防兵役制度,从制度诞生的背景和历史的沿革演绎来分析,在历史中看历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当时的实际要求来检讨得失,打开了系统了解和学习历史的一扇大门,可以作为学读史书的基础知识来学习,即使不喜欢读史,读读此书也有利于把历史电视剧看得明白一点。
其中有很多对于历史和政治规律的突破性认识,比如,到底中国这些官员部门如何分工的?财政制度是如何演绎的?为何宋朝无法抵御外侮?......书中重点介绍了汉、唐、宋、明、清等五个主要历史朝代的社会制度,而每个社会制度,又分为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四个方向。
对于政府制度,重点在于阐述君权和臣权的分布与制衡,此处的君权,毋宁称之为贵族特权为好,而所谓贵族,就是依靠祖宗继承下来的天然的权力,自从一出生就注定其不同于常人的命运;而此处的臣权,也最好理解为民权,因为掌握这部分权力的大臣,都是从社会的底层通过个人努力尤其是通过科举达到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因为与其说这些人维护百姓利益,还不如说是维护他们从小所接受的儒学教育,而儒学的政治核心理念之一便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在这个所谓“臣”的群体道德有保障的情况下,他们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中国从秦汉开始大一统的国家以后,就一直存在着帝王,而君权和臣权的制衡,也就成了中国社会制度的最主要的构架。
另外,臣还分为内臣和外臣(内臣一般多为皇帝私人利益服务,而外臣的职责则更应以国家为重,这是内外臣的言论倾向性的出发点的区别),而权力也要区分地方和中央。
更进一步从人事制度来说,君(或者贵族)自然是要世袭的了,而臣从何而来呢?如何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呢?所以作者紧接着谈论了选举制度。
我们注意,作者说的是“选举制度”而非“科举制度”,其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再进一步,社会总是有阶层的,广大老百姓要生活,就要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而总有另一批人要生活,却又想不劳而获,所以作者紧接着告诉大家,那些不劳而获的人是如何不劳而获的,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制度。
最后,任何一个国家都期望四海升平,而一直四海升平却又不太可能,时时刻刻都有“攘外”和“安内”的任务,所以政府必须豢养军队,作者最后关注了兵役制度。
关于兵役制度作者最关心的是两点,一个是兵从哪里来?另一个是粮饷从哪里来?以上就是我对本书的关注点的分析,而在此基础上再来看这本书,思绪也就会显得很清晰了。
这本书的第一讲是讲述汉代的社会制度,其中有许多我所不了解的事实,其间我也可以学不少东西。
作者解释的非常清楚,这对我这样的走马观花者来说真是莫大的幸事。
在这里我想着重介绍汉代的政府制度,其重点在于阐述君权和臣权的分布与制衡。
要讲汉代皇权和相权之划分,我想先讲一个实例:当时皇帝宰相,各有一个“秘书处”,而两边的组织,大小不同。
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的意思。
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
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这真是皇宫里的“秘书”了。
汉代开始的尚书,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才越变越大。
最先尚书只是六尚之一,这是皇帝的秘书处。
若说到宰相的秘书处呢?共有十三个部门,即是当时所谓的十三曹,一个曹等于现在一个司。
我们姑且列举此十三曹的名称,便可看出当时宰相秘书处组织之庞大,及其职权之广泛。
一西曹,主府史署用。
二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并包军吏在内。
二千石是当时最大的官,以年俸有两千石谷得名。
可见朝廷一切官吏任免升降,都要通过宰相的秘书处。
三户曹,主祭祀农桑。
四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有点类似于唐代的枢密院,明代的通政司。
五词曹,主词讼,此属法律民事部分。
六法曹,掌邮驿科程,就像现在的交通部,科程是指一切交通方面之时限及量限等。
七尉曹,主卒曹转运,是管运输的,略如清代之有漕运总督。
八贼曹,管盗贼。
九决曹,主罪法。
此两曹所管属于法律之刑事方面。
十兵曹,管兵役。
十一金曹,管货币盐铁。
十二仓曹,管仓谷。
十三黄阁,主簿录众事,这是宰相府秘书处的总务主任。
这十三个机关,合成一个宰相直辖的办公厅。
我们只根据这十三曹名称,便可想见当时政务都要汇集到宰相,而并不归属于皇帝。
因为皇帝只有一个笼统的尚书处,只有一个书房。
最先的尚书也仅有四人,而宰相府下就有十三个机关。
这相府十三曹,此诸皇室尚书的范围大得多,而且此十三曹的权位也很重,也竟俨如后代之专部大臣。
可见汉代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室,宰相才是政府的真领袖。
以上单凭这一例来讲皇室和政府的区别就能看出汉代君权与相权之莫大分别。
从中国传统政治的大趋势看,一般意见一向是看重这区别的。
这是我在看第一小章时写的:汉代皇权和相权分开,因此中国政治传统不都是单纯的一人专制。
宰相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仅对自己负责,主导他的政府,不需要事事汇报皇帝;但皇帝一旦过问,宰相的自主权就要丧失。
但宰相终究可以使用各种办法,利用皇帝和宰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皇帝不知情,不掌握具体信息,了解情况操作非常不方便),使事情变得对自己有利,而以此来蒙蔽皇上,皇上也拿他没办法,。
但是大家都知道,汉代乃至后来所有的朝代,在政治上都没有约束皇帝的权力的制度。
钱穆先生在书中说到,汉和唐,是历史上最能代表中国的两个朝代。
基于此,我想重点介绍我对唐代选举制度的认识。
在人才选拔方面,隋唐开始了正式的科举,已经尽量做到了以才选吏,而废弃了所谓的以“孝和廉”选吏,这不得不称得上是很大的进步。
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唐代开放的范围,较诸汉代更广大,更自由。
所以就此点论,我们可以说唐代的政治又进步了。
但唐代科举制度亦有其弊端。
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埋头苦读,脱离实际,造成思想僵化,影响了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
再则,唐代科举制度伴随着严重的腐败。
其中唐代科举中的“行卷”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这本书的第三讲就是宋代,说到宋代,就不得不提及宋代的经济制度。
从宋代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来看,商品经济的广泛深入,产权私有化的程度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不断加深,使得宋代各项经济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随着产权形态的变化而呈现出新的特点。
宋代赋税制度正是在相关的外在内生变量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一系列的制度变迁。
宋代赋税制度变迁所发挥的激励作用,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社会经济,在私有产权制度的确立这一前提下,为数众多的经济元在进行经济选择、经济决策时,都毫无例外地遵循着一个相同的基本规则:这就是在各种现存的制度制约条件下寻求最大的产权收益,从而使各经济元在从事经营和生产时,主观上以追求达到更高的生产效益及个人所得的边际效益为目的,而在客观上却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与赋税制度变迁的激励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期,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时期。
明代的兵役制度又是怎样的呢?其主要分为屯田制和募兵制。
卫军实行屯田制度。
按规定,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按份征粮。
洪武至永乐年间,全国军屯约有八九十万顷。
除大量军屯外,还实行商屯作为补助手段,即按“开中法”,由商人在边地募人垦荒缴粮,以补充军粮。
明中期以后,由于大批屯田被豪右、将校侵占,商屯明朝的兵役制度亦因“开中法”遭破坏而废弛,军卒生活无着而大批逃亡,卫所制逐渐崩溃。
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京军覆没。
为保卫京师,朝廷派官四出募兵以应急,大规模推行募兵制,募兵逐渐成为军队主力。
大凡战斗力较强的军队都由招募而来,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戚家军”,俞大猷之“俞家军”等。
但是,实行募兵制,养兵耗费大,募兵愈众,国库曰绌,于是频繁地向民众勒索,激化了阶级矛盾。
到了明末,募集之兵训练废弛,战斗力转弱,并相继逃亡,终于无法挽救明朝的灭亡。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是最喜欢清朝的历史的,因此我想重点谈谈清朝的统治政策。
清朝统治政策主要是满汉一家政策,其次还有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移民实边”政策以及“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为何要首先推行满汉一家政策?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汉人居多,汉人的思想也早已根植于中原大地,不可不谓根深蒂固,难以动摇。
其次是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这一点通过当时清朝采取的强迫汉民剃头改用满族衣制以及清朝从顺治二年四月遣兵南下开始即以民族征服者自居,杀戮立威,以致演出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屠城悲剧中可以看出。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来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又称广州十三行)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盲目的排斥外来东西,没有好好与外界沟通,选择了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最终导致自己的落后。
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经济上难以追上世界的潮流。
因此,我们必须要将自己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联系,了解这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吸收外面先进思想,技术来不断的提高自我,不要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清朝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国家所采取的统治政策对其今后的发展的影响深远,对其统治地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语有云,“读史使人明智”,的确,读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受益匪浅。
从中我了解到了汉、唐、宋、明、清等五个主要历史朝代的社会制度,明白了不论何种社会制度自有其优劣,不论何种政治制度自有其得失。
以上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粗鄙之见,肯定不及钱穆先生这本书所告诉我们的十分之一。
如果你想要知道的更多,那就走进《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的海洋里尽情徜徉吧,因为我们需要阅读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