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划时代的发现》教学设计

《划时代的发现》教学设计

《划时代的发现》教学设计
由于本节电磁感应现象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我就回绕这个重、难点进行突破。

二、探究过程第一阶段: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一)、提出问题师: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电流的磁场,知道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能生磁”。

那么,你是否想过存在不存在相反的现象呢?即“磁能生电”呢?
(二)、猜想与假设生:“磁可能生电”。

因为电流的周围总是存在着磁场,说明电流和磁场彼此是不可分割的。

师:那么,我们如何来实践“磁生电”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实验设计1、要求学生设计所需的实验器材(灵敏电流计、开关、方框线圈、马蹄形磁铁、导线)。

2、师生论证可行性方案。

如把条形磁铁改成马蹄形磁铁;把单根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改成利用方框线圈的一条边作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把电流表改成灵敏电流计等。

3、设计简单的实验步骤[(1)闭合开关,让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不动;让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上下移动;让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前后移动;让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移动;……;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2)断开开关,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

(四)、实验探究1、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合作探索研究。

(两个同学一组并从实验桌抽屉下拿出器材)。

并要求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2、教师巡视。

对有困难的实验组适度指导,并允许自学课本。

3、思考讨论。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列问题:(1)在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在满足什么条件时,导体中才会有电流产生?(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出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五)、分析与论证1、组织学生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

2、让学生上讲台操作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同学间补充说明或加以点评。

3、师生归纳实验结论。

(多媒体投影规律)(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磁场产生感应电流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具有闭合电路;②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时。

(六)、评估与反思师:同学们,你们对实验结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1: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为什么用切割两字而不用垂直两字?
生2: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为什么一定要强调闭合电路?
生3: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运动时?
学生思考、讨论,操作。

最后师生小结:(1)“切割与垂直是有区别的,垂直不一定是切割”。

(2)如果电路不闭合,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时就不能产生感应电流,只能产生感应电压。

(3)电磁感应现象只有在运动中产生。

简要介绍“科拉顿‘跑’失良机”。

实际上,上面我们只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其研究过程可仿照上述进行,并可作适当的归并。

第二阶段: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提出问题、引发猜想。

师:实验做到现在你还想了解什么?上面的实验,我们已经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切割磁感应线运动的方向有关。

除此以外还跟其他因素有关吗?这些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感应电流的方向还可能跟磁场的方向有关。

(二)、学生实验研究。

1、教师发给学生两人一张投影片,学生合作探索研究。

2、教师巡视,要求学生把探索结果填写到投影片上。

(三)、分析讨论,交流小结
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收集投影片,将投放部分投影片,投放到谁的,谁上讲台操作,并要求描述现象其他同学补充点评。

2、师生完善表格:
3、师生小结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切割感应线的运动方向和磁感应线的方向有关。

两者中任一因素发生改变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也随之改变;当两个因素不变或同时改变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也不变。


第三阶段:整理归纳、深化拓展
1、教师投放录像
(1)、教师投放画像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的生平业绩。

重点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实现了“磁生电”的愿望。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过程及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回答下列问题(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下图箭头所示的方向运动时,试根据图(a)的规律,标出图(b)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3、要求学生对本节知识小结,明确本节课中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了几个问题?
4、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课本P69[阅读材料]。

分析为什么说:“科拉顿‘跑’失良机”?及课后思考:“电磁感应”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三、探究的体会
实践表明,通过对本节课的构思和探究教学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谈一下探究的体会。

1、在引课上渗透思想。

教学伊始,教师首先围绕主题,创设问题情境,“磁能生电吗?”,利用联想和逆向思维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同时也渗透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

2、在设计上优化方案。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方案可能很多、很杂,且有不切合实际的。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可行性方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供可行简便的方案,这样可节约学生的探究时间,做到有的放矢。

3、在探究上突破难点。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其中对后进生个别指导可以说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样可以克服后进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当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提前发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切割磁感应线的运动方向有关,与磁感应线的方向有关,甚至于会发现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导体切割磁感应线的速度有关等。

教师遇到这类问题不要回避,要加以肯定。

但不要急于回答学生发现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展开,层层揭示,否则会影响探究效果。

科学的规律是十分严谨的,来不得半点虚伪。

此时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消除疑点,摒弃无关因子的干扰。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亲自观察,亲自描述,亲自归纳,相互探讨,获得感性认识,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其中合作探究为各种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的空间,加深了对新建构的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4、在提问上诱导思维。

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导向性的疑问,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将更加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探究。

例如,根据实验的进程提出:“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满足什么条件时,导体中才能产生感应电流?’’、“你能归纳出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有哪些吗?当这些因素发生改变时,感应电流方向如何改变?’’等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不但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再如投影片的填写,不但可检查学生是否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规律,而且能看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当然,这张投影片的填写,对于后进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来帮助后进学生完成。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教师只要在学生探究、讨论的基础上画龙点睛式的启发、点拨就可以了,这样可促使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5、在媒体上拓展主题。

学生探究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典型的理想化的探究取得的,其中新的认知结构也只是刚刚形成,需要教师的归纳和总结,以及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强化并发展学生新的认知结构。

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能形象生动地描述物理知识的动态过程。

这对于锤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完成知识的真正“内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正向迁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学生课后通过科拉顿“跑”失良机的学习、思考,既可使学生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又可使学生认识到感应电流是伴随着导体切割磁感应线的运动而同时产生的,还可使学生认识到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对于研究物理问题有重要的意义,从而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后思考题是为发电机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需要说明的是,科学探究对学生的认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也需要有较高的智力投入,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深刻领会和掌握探究的学习结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兴趣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但是,对于后进生来说要求较高,如果引导不当、处理不好将会给后进生带来痛苦,引起后进生的厌恶和恐惧。

教师要上好这种模式的课,一定要从平时多培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这种独立进行探究的技能、技巧和思维的能力,一定要根据教学理论,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智能水平、教材特点、内容的深广度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一定要多考虑教法、学法;理论、实践;整体、个别;基础、能力;不变、应变;一定要多考虑探究教学的特征,如探究的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数据收集处理的方法、探究中的合作与分工、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等。

要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客体,教师从中起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作用,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从中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探究的动力,成为真正的探究者。

这样才能达到探究教学的真正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