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检定作业指导书
7
置,然后将轨距尺置于检定器上进行测量。从轨距尺上读出并记下其超高的指 示值,然后将轨距尺调转 1800 放在检定器上,再从轨距尺上读出并记下其超高 的指示值。两次指示之和一半即为超高零位误差。1 级轨距尺的超高零位最大 允许误差应不超过±0.2mm,1 级轨距尺的超高零位最大允许误差应不超过 ±0.6mm。
3.9.3 检定 2 级轨距尺时,应 对轨距尺的超高示值误差进行附加 修正。
3.9.4 超高掉头误差:将轨距 尺掉转 180 度再放在检定器上,用 3.9.2 条再测量一次,两次超高读数 代数和的绝对值即为超高掉头误 差。1 级轨距尺的超高掉头误差应不超过 0.4mm、2 级轨距尺的超高掉头误差应 不超过 1.2mm。
3.2 读数装置:目视装置 3.3 读数装置的相对位置 3.3.1 超高读数装置:在标尺标记面测量范围内均布三点,用相应厚度的 塞尺检查指针末端上表面至标尺标记之间的距离,塞尺上表面应不低于指针末 端上表面。 3.3.2 轨距读数装置:用深度卡尺进行测量。 3.4 显示时间 将轨距尺置于检定器上,拉动轨距尺手把,然后松开,开始用秒表计时, 至轨距尺稳定显示测量结果结束。 3.5 绝缘性能 用 500V 兆欧表的两条导线分别连接在轨距尺两测头上,连续摇动试验不少 于 1min,绝缘电阻不应小于 1MΩ,见图 5。
3.检定方法 3.1 外观及各部分相互作用 3.1.1 目力观察各部件,不应有 碰伤、锈蚀和烤漆渡层脱落等缺陷。 3.1.2 被检轨距尺必须保持平 直,不得有可见的挠曲变形。 3.1.3 被检轨距尺的标尺、度轮 盘、刻线应读数清晰。
5
3.1.4 手动试验滑动、转动部件和操作拉手的工作状态应灵活可靠,不应 有影响滑动、不应有影响滑动、转动的缺陷。
1
一、概述
1.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检定规程》、《铁路支距尺检定器检定规程》(JJG 1109-2015)及《铁路轨距尺检定器检定规程》(JJG 219-2015). 2.目的 使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有效的计量检定规程,保证计量检定工作合格有效。
二、作业பைடு நூலகம்绍
1、作业地点: 计量室 2、适用范围: 1.本指导书适用于计量室所进行的轨距尺及支距尺检定并保证计量检定工 作能够有效量传的作业指导要求。 3、人员要求:取得经铁路局计量培训合格并持有相应检定证书的计量人员。 4、实验室环境要求: 检定器的检定环境温度为(20±4℃),温度变化应不大于 1℃/h,湿度不大 于 85%RH。 5、作业要点: (1)依据有效地检定器检定规程进行校验、复核,确保量值传递准确可靠。 (2)检定作业时须两名计量人员同时进行,一人检定,一人复核。
3.6.3 测量面表面粗糙度:表面 粗糙度比较样板直接比较测量,测量 面的表面粗糙度 Ra 值,首次检定应不 大于 3.2um,后续检定应不大于 6.3um。见图 7.
3.7 两端搭轨面对其公共平面 的平行度
将轨距尺置于检定器的两个测量 块上,用塞尺检定搭轨面与检定器 测量块上的间隙即平行度。1 级轨距 尺的两端搭轨面对其公共平面的平 行度应不大于 0.15mm,2 级轨距 尺的两端搭轨面对其公共平面的 平行度应不大于 0.15mm。见图 8 3.8. 超高零位最大允许误差 3.8.1 将检定器放置在稳固 的台面上,首先调整检定器,使 横、纵向水准泡的气泡居中心位
8
3.10 轨距、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的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3.10.1 将检定器调整至零超高状态,利用检定器工作量杆将检定器轨距调 整至工作状态。 3.10.2 分别将检定器调整至轨距的 1435mm(同时对应 1391mm 和 1348mm), 1410mm,1425mm(同时对应 1381mm 和 1388mm),1445mm 同时对应(1401mm 和 1358mm),1455mm,1470mm,从轨距尺上读取轨距、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的指示 值,再读取检定器轨距指示值。标尺类轨距尺的轨距示值最大允许误差应不超 过±0.2mm、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轨距示值最大允许误差应不超过±0.3mm;数 显类轨距尺的轨距示值最大允许误差应不超过±0.25mm、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 轨距示值最大允许误差应不超过±0.3mm 3.10.3 标尺类 2 级轨距尺检定点应包括:1435mm,1430mm,1445mm,1455mm 和 1470mm。 3.10.4 轨距示值重复性 将检定器锁定在轨距尺轨距测量范围内任意测量点上,再将轨距尺置于检定 器上,反复测量轨距 5 次,测量结果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为重复性。 4.检定复核 检定复核人员须对检定人员每个步骤进行盯控,对每个测量数据进行认真复 核。 5.检定结果处理 检定人员须认真如实填写检定结果记录表,并在尺身上粘贴合格证标记,并 注明准确度等级、检定员、检定日期和有效期;对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填 写《计量器具报废单》,并注明不合格项目,一式三份,一份留计量管理人员存
图 10 2.作业准备 2.1 检定人员进入实验室时应更换作业服 2.2 检定器的检定环境温度为(20±4℃),温度变化应不大于 1℃/h, ; 检定前轨距尺和检具的温度平衡时间不得小于 2h。 2.3 将经上级法定计量部门检验合格的检定器及附属量具放在牢固的工作
10
台上。 3.检定方法 3.1 外观 3.1.1 目力观察各部件,不应有碰伤、锈蚀和烤漆渡层脱落等缺陷。 3.1.2 手动试验检定器各部分连接应坚固可靠,不得有松动现象,支承座
上的小钢球应灵活。 3.2 游标刻线面棱边至尺身刻线面的距离:用 0.7mm 塞尺检查游标刻线面
棱边至尺身刻线面的距离,允许误差应不超过 0.7mm。 3.4 两测头测量面及压测板量爪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用表面粗糙度比较
样块进行检定。两测头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 3.2um,压测板量爪测量面的表面 粗糙度 6.3um。见图 11 和图 12。
图1
图2
4
2.作业准备 2.1 检定人员进入实验室时应更换作业服 2.2 检定器的检定环境温度为(20±4℃),温度变化应不大于 1℃/h, ; 检定前轨距尺和检具的温度平衡时间不得小于 2h。 2.3 将经上级法定计量部门检 验合格的检定器及附属量具放在牢固 的工作台上,调整检定器上三个水平 调整螺丝,使纵、横水平仪的水准泡 居中心位置;采用数字显示的检定器, 显示的数字、小数点和符号应清晰完 整,显示范围应覆盖测量范围。见图 3: 2.4 将标准量棒置于检定器 1435mm 位置,轻触量棒一端,调整轨距、微 量旋钮,取下量棒,检定器调整完毕。见图 4
3.9 超高的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3.9.1 把检定器超高调整至零位,再将检定器的横、纵向水准泡居中后, 即可测量轨距尺的超高。 3.9.2 将检定器超高测量尺由零位分别调整至 50mm、100mm、150mm、180mm (2 级标尺类轨距尺为 50mm、100mm、150mm),以及其他任意一非零点,将轨距 尺置于检定器测量块顶面之上,轨距尺超高示值的绝对值与检定器超高复现值 之差即为超高示值误差。1 级轨距尺超高示值最大允许误差±0.45mm、2 级轨距 尺超高示值最大允许误差±1.2mm。见图 9。
9
档,一份交料库作报废依据,一份随报废器具入库封存。 6.作业结束 6.1 将各类器具、资料分类按规定摆放整齐。 6.2 清洁实验室,切断电源,关好门窗,作好防盗、防火等工作。 (二)支距尺 1.概述: 铁路支距尺是用于测量铁路道岔的导曲线支距尺寸的专用计量器具,其测量
范围为 100∽1290mm,支距尺的结构及主要零部件名称见图:
2
三、作业流程示意图
有效地检定器检定装 置及配套设备 局计量所
作业前准备
防护用品 检定装置的检试
直接/比较测量
实验室环境
支距尺检定装置 (100~1290)mm U=0.044mm K=2
轨距尺检定装置 轨距:(1428~1470)mm 超高:(0~150)mm
U=0.018mm ,K=2 U=0.014mm ,K=2
将支距尺放在检定器上,使尺身底 面靠在检定器定位面 C 上,尺身基准面 A 靠在检定器定位面 D 上,并使其中一个测头柱面紧靠在检定器端测板测量面 上,用 0.2mm 塞尺检查另一测头柱面与检定器端测板测量面的间隙。两测头所
构成的测量面对尺身基准面 A 的 垂直度应不超过 0.2mm。见图 15。
3.8 零位正确性 将支距尺放在检定器上,两 测头紧靠在检定器端测板测量 面上,使支距尺的量爪与检定器 100mm 点测块测量面接触,借助 放大镜检查游标零刻线与尺身 100mm 刻线、游标尾刻线与尺身相应刻线的重合 情况。零刻位的零位正确性允许误差±0.05mm、尾刻位的零位正确性允许误差 ±0.1mm. 3.9 示值误差 将对距尺放在检定器上,两测头紧靠检定器端测板测量面,使支距尺量爪 测量面与检定器测量块接触,在支距尺与检定器相应的 300mm、500mm、700mm、
3.6 测头 3.6.1 自搭轨面起的有效 高度:用深度游标卡尺直接测 量,自搭轨面起的有效高度应 不超过(16±0.20)mm。 3.6.2 测 量 面 对 搭 轨 面 的垂直度:将轨距尺搭轨面朝 上稳定装置,将宽座角尺置于轨距尺搭轨面面上,并将角尺外侧测量边与轨距
6
尺测头工作母线接触,用塞尺测量测 头工作母线与角尺外侧测量边之间的 间隙。测量面对搭轨面的垂直度不应 大于 0.05mm。见图 6
计量检定作业指导书
目次
一、概述…………………………………………………………………………1 二、作业介绍……………………………………………………………………1 三、作业流程示意图……………………………………………………………2 四、检定作业程序………………………………………………………………3 (一)轨距尺 …………………………………………………………………3 1.概述 …………………………………………………………………………3 2.作业准备 …………………………….………………………………………4 3.检定方法 ……………………………………………………………………4 4.检定复核………………………………………………………………………8 5.检定结果处理…………………………………………………………………8 6.作业结束 ……………………………………………………………………9 (二)支距尺 …………………………………………………………………9 1.概述……………………………………………………………………………9 2.作业准备………………………………………………………………………9 3.检定方法 ……………………………………………………………………10 4.检定复核…………………………………………………………………….12 5.检定结果处理……………………………………………………………….12 6.作业结束…………………………………………………………………….12 五、检定器及附属配套设备 ………………………………………………13 六、附件 1:铁路轨距尺检定器结构示意图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