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负担的重要环节。
它对于发展兴趣、强化目标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也能达到“课虽终,趣不尽”的境界,使成果得以巩固。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不太注意在结束上下工夫,表现出结束手段的随意性、盲目性、仓促性,缺乏艺术构思,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研究和学习课堂结尾的艺术十分重要。
现在我就和大家谈谈常见的几种教学结尾方法:1.教师总结归纳式结尾: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结尾方式,在一堂课的结尾之际,通过教师有意识的穿针引线,提纲挈领的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梳理概括,便于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并能使新的知识方法牢固的注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使之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体验到掌握新知识的喜悦。
如:教学小数乘小数一课的结尾时,老师引导:“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字(学生流露出怀疑的神情),你们想知道吗?这三个字就是‘乘、数、点’。
‘乘’就是按照整数乘法来乘,‘数’就是数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点’就是把乘积点上小数点。
使它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相等。
”用三个字总结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为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提供捷径,使学习变得简单而有效,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2.学生小结式结尾:是学生自己总结的一种开放性方法。
学生通过一堂课学习后,他们的思维和非智力因素正处于最佳状态,教师要抓住契机,结合学生心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这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开放的方式结束这堂课。
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后,老师问:“通过学习,你学到了是什么?能否帮我们小结一下这堂课的内容?”这句话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学们跃跃欲试,有的说:“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原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为新分子,分母不变”;有的说“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可以用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这样,既达到了课堂小结的目的,又保证了课尾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3.新旧联系式结尾:对于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的课,课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纳入同一系统,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记忆。
(点)如,教学“比例的意义”的课尾,教师可做如下启发谈话:(点)1、今天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为什么说24/36=2/3是一个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点)2、前面学习比的时候,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义?(表示比的基本性质,也表示把一个比化简)(点)3、如果等号后面看作分数时又是什么意思?(是24比36的值)(点)4、前后都看作分数时,又是什么意思?(表示分数的基本性质,也表示把一个分数化简)引导学生得出:新旧知识间是有联系的。
用同一种手段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运用知识解题时,思路就会清晰明了。
4. 表演式结尾:表演是促进学生视觉、听觉、运动觉相互交替、搭配的一项活动,他能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因而用在课尾能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对知识作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如:在上长度概念时,请学生跟老师用手比划一米(一手曲肘,一手平伸),一分米(伸出拇指和食指),一厘米(伸出一指宽),一毫米(捏着手指头,指一指指甲的长度)的长度,然后喊口令说出长度单位,让全班同学用手势比划。
又如一老师上“平行与垂直”时,结尾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现平行和垂直,这种直观而又不失美丽的表演让孩子在兴趣中结束新课,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5.前后呼应式结尾:一堂课,如果能注意首尾相顾,前后呼应,有因有果,浑然一体,这样会给人完整的统一感。
如教学二年级下期《统计》第二课时要学习动态统计的方法,课前创设情境:学校门前过往的车可多了,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交警叔叔准备在这儿设立红绿灯,就需要统计1分钟内过往的种类和数量。
你们愿意帮助交警叔叔吗?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开展统计活动。
统计结束后,与前面呼应,交警叔叔说:“感谢孩子们,你们统计出了1分钟内过往的车的种类和数量,经过分析,决定在学校门口设立红绿灯,请遵守交通规则。
”华老师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注重了首尾照应,先出示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梯,然后问你想玩哪个滑梯?有的学生说我想玩第二个,有的学生说我想玩第三个,这时有学生笑了,华老师问:你们为什么笑了?学生回答因为:第三个太刺激了,老师接着问这三个滑梯有那点不同?有的学生回答它有高有低,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它们的角度不同。
这时老师告诉大家角有大有小,滑梯的角究竟有多大才合适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自然揭示了课题“量角的大小”。
全课结束前,华老师紧扣“角的度量”这一主题,首尾照应,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角度出发,回归数学教学的本质,把关注点集中在角的度数上,很巧妙的列举了角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例子,华老师为了上这节课专门去访问了设计滑梯的工程师,滑梯的坡度在40度至56度24分都是符合安全标准的;同时又介绍了足球比赛球员所站的位置与球门两边所形成的角越大,进球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足球比赛时队员总是尽可能地把球往门前传;放风筝比赛时,赛手风筝的线一样长,我们站在地上往往无法看到谁放得高,判断的标准就是风筝线与地面的角度,角度越大,风筝放飞得越高,反之放飞得低;学生座椅往后倾斜8度是最科学的;沙发的倾角一般为11度,坐上去最舒服。
这样前后进行了照应,这些知识的拓展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有角度的应用,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学习的价值。
6.情景应用式结尾:教师在结尾时,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又吸引过来,使之产生浓厚的应用兴趣,促进“尾声中掀起高潮”,从而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如:教学“8的认识”,进行巩固练习时,让学生做了一个拼图游戏,请小朋友拿出8根小棒,拼出最美丽的图形贴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
教师先拼图示范,这是一艘船,让帆船满载小朋友去学习最新科技,你们愿意去吗?老师的激励将小朋友引入广阔的智力世界,他们将多种感官参与拼图,去寻找最新最美的图画。
小朋友个个将全部心智投入到活动中,惟恐自己失去展示的机会。
一会儿小朋友拼出了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动物、物品和汉字,大家把一个个图形展览出来,(点)如蝴蝶、花、圣诞树、房子、飞机等等。
小朋友拼出的图形形象逼真,内容丰富。
正如科学家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又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尾再掀起一个高潮,我让学生在理解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剪轴对称图形的竞赛,这时学生异常兴奋,老师一声令下,比赛开始,学生便拿起剪刀,“咔嚓、咔嚓”短短几分钟后,黑板上就贴满了学生的作品。
有的学生剪的是松树的轴对称图形,有的学剪的是窗花,还有的剪双喜、机器人、飞机、蜻蜓、衣服……这时的黑板成了一个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轴对称图形世界,学生们在欣赏自己的作品时,一种激动之情油然而生。
从这满黑板的轴对称图形中,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还受到一次美的熏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美的熏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做到了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
7.画龙点睛式结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教学方法,课堂总结时,若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时,恰当地点拨,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韦老师教学“9加几”时,开始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课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样一列算式,学生发现9加几得十几,和的个位数字总比加上去的数少1,老师提问:“这个1到哪里去了?”学生回答:“1和9合成10了。
”这时,(点)引导学生总结:“9加几得十几,得数个位上的数比加上去的数少1。
”教师恰当的点拨,使学生一看到或一听到9加几,得数就会脱口而出。
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点睛之笔”,成了新课内容的延续和升华。
(点)8. 游戏活动式结尾:游戏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
在结尾时,适当运用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爱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结尾前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 教学“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后,(点)我带领学生做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点)师:前面有好大好大的苹果树,苹果树上结满了红红的大苹果,果树爷爷说:“请小朋友帮忙把苹果摘下来,你们愿意吗?苹果上的编号正好是卡片算式的得数,可别摘错了。
”师:手拿卡片的小朋友算出得数,再去摘苹果,下面的小朋友拍手唱《摘苹果》歌:(点)5 3 5 0| 3 2 1 2 0|6 1 6 1|3 2 1 2 0|6 5 6 5|小朋友,手拉手,肩靠肩来一道走, 高高兴兴3·6 5 3|2 2 2 ·3|5 ·3|6 6 6 5|6 -||去摘果呀采呀去采果 ,哎咳哎子哟。
游戏结束后,请小朋友站成一排,右手拿卡片,左手拿苹果然后问:我的苹果摘对了吗?学生集体判断:摘对了或者摘错了。
再如: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的结尾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按下面的顺序要求走出教室:(1)学号是最小质数的(2)学号是最小合数的(3)学号是质数的(4)学号是合数的(5)还剩下的是几号?你为什么不出去?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对数学更感兴趣。
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9.儿歌式结尾: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编成儿歌,结尾时指导学生朗诵,有利于学生概括知识,揭示规律,加深理解和记忆。
如: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课尾用儿歌形式总结其计算方法;”除数是小数,移位要记住;移除小数点,使它变整数;除数移几位,被除数移同样多;数位若不够,就用零来凑。
”又如,上“年月日”时,课尾用这样的儿歌帮助孩子理解记忆本课知识:“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其余都是三十天,只有二月有变化:闰年二月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
10.悬念式结尾:这是指创设悬念产生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几个课时才能完成,而教学的内容又相互联系,在上一节课结束时,根据下一课教学内容,创设悬念,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与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知识后,在进行课的总结时,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进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时,一般按‘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算比较简便,也就是除数个位上的数是1,2,3的,通常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除数个位上的数是7,8,9的,一般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如果除数个位上的数是4,5,6,用什么方法来试商比较简便?请在课后寻找答案,下节课交流你们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