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

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

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
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总结精选(1):
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是:人不学,不知义。

完整的一句应是这样的: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是不能成为美玉的,一个人如果不经过教育,是不会明白礼仪的,作为子弟,年轻的时候就应多亲近良师,交结义友,学习礼貌礼节。

1、琢:雕琢
2、器:有用的材料
3、礼:礼貌
4、义:道义伦理
5、少:年少
6、师:老师师长
7、亲:亲近尊敬
【注释】义:义理、道理。

总结精选(2):
玉不琢不成器
参考:
《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注释】君:那里的意思是统治。

兑(yue)命:《古文尚书》中的篇名,也作《说命》。

念终:始终想着。

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做的东西,它有固有的好本质,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但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
夜。

文王即位后明白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能够明白,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喻义
玉与人的“关系"
共同之处:两者都要“加工”,否则不成大器
不同之处:玉不雕琢,不会失去本性;而人则不然。

琢:雕。

道:道理常德:固有的特点,本性。

害:妨碍;影响念:思考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

比喻人不经历磨难,难以成才。

读解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

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大概要比西方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切合实际一些。

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天生来像一张白纸,之后透过经验积累和学习,便在白纸上画出了各种图画。

玉石同白纸显然不一样的。

白纸什么都没有,而玉石则包含
了潜在的有用成分和价值。

白纸上的痕迹是外力机械地加上去的,琢磨玉石则是让他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儒家的学者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不像白纸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务必透过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

确定了这个大前提,剩下的问题便是开掘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是具体的操作方式的问题。

来爨爨来为您回答。

是人不学,不知义,人不学,不明白。

总结精选(3):
其他参考:
1、《韩诗外传》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成行。

【注释】行:品德,品行和修养,自己所成的成就
【译文】玉不加工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能使品德有所成就。

翻译: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做的东西,它固然有好的好本质,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
响而改变。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从品德高尚的君子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人不学不明白。

2、《悔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慎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