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届宝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分析

2017届宝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分析

2017届宝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完卷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文言文阅读(40分)(一)默写(15分)1.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2. ,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3.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5.其西南诸峰,。

(欧阳修《醉翁亭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

(4分)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

(2分)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平行。

B.“争”与“啄”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

C.“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开放迷惑。

D.“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9分)为学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3富者曰:“子何恃而往?”4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5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6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7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选文中讲述了“蜀鄙二僧之南海”的故事,其结局是(3分)(用自己的语句概括回答)9.选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3分)A. 凡事都要实践。

B. 凡事都要立志。

C. 立志而为才能成功。

D. 财富未必带来成功。

10.(1)“子何恃而往”一句反复出现了两次。

前一次表现了富者的态度,后一次表现了富者的的态度。

(2)贫者“”的话语,表现了他面对困难的勇气。

(3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李郃观变窦宪1纳妻,天下郡国2皆有礼庆。

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3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请求自行,许之。

郃遂所在迟留以观其变,行至扶风4而宪就国。

凡交通者皆坐免官,汉中太守独不与焉。

【注释】1窦宪:东汉人贵族,窦皇后的哥哥。

倚仗权势,横行不法。

下文“宪就国”指他被罢免后回到自己的封国。

2郡国:行政区域名称。

下文“明府”是对郡守的尊称。

3户曹:古官职名称。

4扶风:古地名。

11.对文中加点字“当”、“坐”两字,依次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3分)A.将要坐下B.将要获罪C.面对获罪 D. 面对坐下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请求自行,许之。

13.选文中的“交通者”,指的是那些人。

(用自己的语句概括回答)(2分)14.(1)李郃阻止太守送礼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是窦宪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其二是是。

(用自己的语句概括回答)(2分)(2)“李郃观变”的目的是(用自己的语句概括回答)(2分)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8分)我们能在梦里背单词吗?1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白天学习的数学公式和推导过程,晚上出现在梦中,让你和数学题大战300回合;白天练习过英语对话,梦中你就可以非常流利地和外国人交谈,通常我们会称这种现象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最近,科学家对这种现象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做梦真的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记忆新学的知识,梦中的你的确是在学习的。

2睡眠的过程分成不同的脑电波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此时脑电波为慢波;快速眼动睡眠,此时脑电波频率较快。

其中做梦是处于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深度睡眠时期。

正常人入睡时先进入浅睡,即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然后再进入做梦阶段,从入睡到做梦阶段为一个睡眠周期,一般一夜睡眠经历4~5个睡眠周期的交替。

3当然,我们仅仅知道做梦时怎么回事,还不足以解决问题。

最近,神经科学家埃林和罗伯特找了一些哈佛大学的本科生进行了如下实验:他们让这些学生在电脑前坐45分钟,玩一个迷宫游戏。

在迷宫中,研究者将一个特定的对象设为终点,让学生们记住,然后让他们从迷宫里一个随意的点出发,找到到达终点的途径,做完游戏之后,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一组人去睡觉,一组人则留下来看录像。

研究者利用脑电技术探测了睡觉组的大脑活动,之后在一个做梦周期结束时叫醒他们一次,问他们梦到了什么,或者在他们睡完午睡醒来之后问他们做梦的情况。

接着对两组人再进行一次迷宫游戏的测试,结果表明,在测试中,睡觉组相对于不睡觉组更快地找到了特定目标,其中还有4位同学做梦梦到了迷宫,他们找到特定目标的速度是其他睡觉组成员的10倍!做梦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和记忆。

4对于上述研究,研究者有进一步的解释。

研究发现,做梦能够导致记忆的再激活。

因为梦的周期正好对应着神经同步的增强期,此时大量的神经元能够被同时激活,从而提高对特定事物的记忆。

在上述研究中,罗伯特等人就注意到,被试者的梦并不仅是对刚学习过的迷宫经验的精确重现,还激活了相似的经验。

比如,其中的一个学生不仅梦到了迷宫的影像,而且梦到了自己几年前在一个蝙蝠洞探险的经历。

这表明,大脑在做梦的时候不仅激活了某个学习经验,还再激活了相关的学习经验。

美国西北大学肯·帕勒的研究团队也有相似的发现,如果先给被试者建立一种声音和一幅图的联结,并在其做梦的时候(快波睡眠时期)播放这种声音,之后被试者对那幅画的记忆也会增强。

5这些研究成果得到的结论让人惊喜,尤其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做梦的促进效应将非常有用。

我们都知道,学习外语是通过建立外语词汇和母语词汇的联结来完成的,那么我们试想一下,在白天背了一些单词和单词的中文释义之后,做梦时在你耳边重复中文释义是不是会有效提高单词的记忆效果呢?懒人们仿佛听到了福音把闹钟关掉!让我把梦做完,我要多背一些单词哦!15.第一段中加点词语“这种现象”指的是的现象。

(用自己的语句概括回答)(2分)16.对第3段中的内容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实验者被分成两组做实验。

B.实验者做了两次游戏测试。

C.实验者都是哈佛大学的学生。

D.实验研究者只研究了睡觉组。

17.划线句“被试者对那幅画的记忆也会增强”的条件是(4分)(1)。

(2)。

18.第5段中,(1)将画线句改成意思相符的陈述句,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点词语“仿佛”不能删去的理由是。

(6分)19.第3、4段能否互换?为什么?(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2分)我家的猫和老鼠毕飞宇1我有两个姐姐,大姐长我6 岁,二姐只比我大一岁半。

我们是在无休无止的吵闹和绵延不断的争斗中长大成人的。

我们姐弟三个就像鼎立的三国,在交战的同时不停地结盟、宣战,宣战、结盟。

真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当然了,我们的“分合”都是以小时作为时间单位的。

上午我刚刚和我的二姐同仇敌忾,一起讨伐我的大姐,而午饭过后,一切都好好的,我的二姐却突然和大姐结成了统一战线,一起向她们的弟弟宣战了。

2总体说来,她们联合起来对付我的时候要多一些,因为父母多少有些偏心,对我格外好一些。

这个我是知道的,在事态扩大、弄到父母那里“评理”的时候,父母虽说各打五十大板,但板子里头就有了轻与重的分别。

比方说,在严厉地批评了我们之后,我的母亲总要教导我的两个姐姐:“他比你们小哎,让着一点哎。

”对我就不一样了,母亲说:“下次不许这样了。

”口气虽然凶,但说的是“下次”,“这一次”呢,当然就算了,事情到此结束。

这在我是非常合算的买卖,因为“下次”是无穷无尽的。

假如我的两个姐姐联起手来和我作对,在多数情况下,她们差不多就是那个叫“汤姆”的猫,而我则是老鼠“杰瑞”。

我们家几乎每天都有美国卡通《猫和老鼠》式的故事,小姐俩气势凶凶的,占尽了优势,恨不得一脚就把她们的弟弟踢到太平洋里去,然而,到后来吃尽苦头的始终是她们。

3我们为什么吵呢?为什么斗呢?不为什么。

倘若一定要找一个符合逻辑的理由,那只能是为吵而吵、为斗而斗。

举一个例子吧,比方说,现在正在吃饭,我和我的二姐坐在一条凳子上,不声不响地扒饭,这样的饭吃起来就有点无趣,为了打破这种沉闷的局面,在二姐伸筷子去夹咸菜的时候,我会用我的筷子把她的筷子夹住,二姐不动生色,突然抽出筷子又夹我的。

噼噼啪啪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母亲突然干咳一声,一切又安静了。

所争夺的咸菜到底被谁夹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亲的那一声干咳究竟落在哪一个节拍上,这全靠你的运气,有点像击鼓传花。

如果咸菜归我,即使我并不想吃,我也会像叼着了天鹅肉,嚼得吧唧吧唧的,二姐的脸上就会有一脸的失败。

反过来,二姐要是赢了,她会把咸菜含在嘴里,悄无声息地望着屋梁,那是胜利的眼神,赢了的眼神,内中的自明得意是不必说的。

4我们姐弟三个现在都已人到中年。

我长年在外,节日里偶尔团聚,我们谈得最多的恰恰是少年时期的“战争往事”,谈起来就笑声不断。

这一点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有一次我把话题转了,说起了姐姐们对我的好处来:我6岁的那一年得了肾炎,不能走动,每天都由我的父亲背到五六里外的彭家庄去,注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

有一次是我的大姐背我去的,那时候她其实也只是一个 12 岁的孩子,又瘦又小。

她在那个晴朗的冬日背着我,步行了10多里地。

快到家的时候大姐终于支持不住了,腿一软,姐弟两个顺着大堤的陡坡一直滚到了河边。

我并没有摔着,反而开心极了,大姐满头满脸都是汗,她惊慌地拉起我,第一句话就是:“不能告诉爸妈。

”这件事都过去30年了,可它时不时会窜到我的脑子里来。

出乎我意料的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回忆起来一次就感动一次。

12岁的大姐,冬天里一头的汗,惊恐的眼神——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在人到中年之后反而为这件事伤恸不已。

那一回过年我说起了这件事,我并没有说完,大姐的眼眶突然红了,说:“多少年了,怎么说起这个,你怎么还记得这个呢。

”大姐显然也记得的,不然她不会那样。

她把话题重又拉回到吵闹的事情上去了。

5这样的吵闹本身就设置了一个温暖的前提:我们能够,我们可以。

我们幼小的内心世界也许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斗”中拓宽开来、丰富起来的。

时过境迁之后,我们意外地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许多东西也许并不能构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反而是隐匿的,疏于表达的。

然而,它却格外地切肤,有一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牵扯。

美国人通过《猫和老鼠》的卡通形象向全世界的少儿表达了这样一种典范人生:打吧,吵吧,闹吧,可你们永远是兄弟,永远是姐妹——你们永远不能生活在一起,但你们谁也不能离开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