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起源、发展与类型
那一刻起,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 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联合起来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行动。
这场行动得到5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前后总共筹集到 8000万美元的经费,来自世界各地的40个考古团体云集古老的努比亚 遗址,用了整整10年时间,将神庙编号分割成1000多块,移向神庙高 处200米的新址上,再按照原有的尺寸重新拼装。
世界遗产起源、发展与类型
3.1 世界遗产提出与世界遗产公约 3.2 世界遗产类型 3.3 世界遗产与中国文化遗产
3.1 世界遗产提出与世界遗产公约
3.1.1世界遗产公约的起源与发展 (1)尼罗河保护对人类的启示
埃及尼罗河,是世界上唯一一条自南向北流淌的大河。有人说,尼 罗河是上天赐予埃及的厚礼,她不仅滋养了河水两岸的土地,还激发了 古埃及人非凡的灵感。沿着这条大河,散落着无数宫殿和神庙,洋溢了 世界文明的辉煌与异彩。
3.1.2中国世界遗产行动
(2)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意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遗产遍布神州。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 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也是全人类的文明瑰宝。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祖先留下 的丰厚的文化遗产,真实见证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对继承和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好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保护好 和谐隽永的历史人文环境,保护好人类文明的结晶,让世世代代永久享用、 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无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尼罗河和古埃及文化
提到古埃及的文化遗产,人们首先会想到尼罗河畔耸立的金字塔、 尼罗河盛产的纸草、行驶在尼罗河上的古船和神秘莫测的木乃伊。它们 标志着古埃及科学技术的高度,同时记载并发扬着数千年文明发展的历 程。
纸草是种形状似芦苇的植物,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莎草纸成为当 时最先进的书写载体—纸,比我国蔡伦的纸还早一千多年,成为后世学 者研究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文献。
自远古时代起,埃及在地理上就分为 狭窄的河谷地区(上埃及)和地势较为开 阔、平坦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下埃及)。 埃及的河谷地区几乎常年不雨,气候十分 干燥,生产和生活用水全靠尼罗河供给。
文明的发生:
埃及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它经历了自己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 埃及的新石器文化(三角洲西部边缘的梅里姆达文化、中部埃及的法雍文化、 巴达里文化等)都是农牧业混合型的文化。公元前6000—5000年,农业文化 已相当发达,并已使用铜器,这为其文明的较早出现奠定了基础。
埃及出土的一艘约公元前4700年的古船,船长近50米,设备完好, 可见当初航海技术与规模。而较轻型的船则用芦苇捆绑而成。现代人复 制的芦苇船已经证明,这种船可以横渡大西洋。这些无疑为古埃及的社 会繁荣与文明走向世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尼罗河还使当地人们产生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想象力。坐落在东非干 旱大地上那气势恢宏的神庙是多么粗犷,与旁边蜿蜒流淌的尼罗河形成 强烈对比。古埃及很多艺术品都既具阳刚之气又不乏阴柔之美。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整体迁移成为这次拯救行动中最为壮观的工程, 当那些巨大雕像安然无恙地矗立在新址的时候,全世界热爱古埃及文 明遗产的人们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人们把这次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 事件称为“阿布辛拜勒运动”。这次拯救行动不仅仅保住了神庙,而 且使全世界第一次看到了国际间联合救援人类文化的伟大力量。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古王国时期的国内贸易还处在以物易物的水平上。在古王国时期的经 济中,王室经济、神庙经济、官僚贵族奴隶主的经济占有极大的比重,可 以说是占了支配地位。它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拥有极为雄厚的经 济实力。在他们的经济中,既包括了农业,也包括了手工业、畜牧业、渔 业、园艺业等部分。
在其后的埃及前王朝Ⅰ时期埃及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关系的萌芽。在属 于这个时期的墓穴里发现的陶器上,刻有一些符号,这大概是其私有权的记 号。
到前王朝Ⅱ时期,(又称格尔塞时期,约公元前3500—3100年),在埃 及私有制逐步确立,阶级逐渐形成。从格伯林发现的一块纺织品残片上的绘 画,也反映了阶级分化的情况。这块纺织品上画了一些船,一些人在划桨, 还有一人端坐于其上,此人显系贵族。在蝎王权标头上,国王头戴象征王权 的白冠(以鹰为其标志)、腰系牛尾。在留下来的象牙板上有被捆着双手的 战俘的形象,这些战俘将沦为奴隶。在Ⅱ时期出现了文字,不过还很原始。
尼罗河文化遗产保护
为彻底根除尼罗河水患,1959年,埃及与苏丹两国商定,在阿斯旺 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坝。但始料不及的是,修建水坝将直接影响到努 比亚遗址和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存亡。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埃及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建筑。这座神庙是古埃 及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阿布辛拜勒神庙巧妙地吸收和运用当时最先进 的天文、地理、数学知识,能让阳光在每年2月21日和10月21日两次穿 过60米长的甬道,直接照射在寺庙最内拉美西斯二世(右)和阿蒙神 (左)的雕像,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日出奇观”。为了留住这一神奇美 景,埃及和苏丹政府向联合国求助。
(2)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诞生
【时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大会于1972年10月 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17届会议,希望给予国际合作的方式, 解決世界重要遗产的保护问题。 【名称】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 ③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
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④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
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 性的有效制度。
3.1.1世界遗产公约的起源与发展
神庙在设计与建筑上巧妙地吸收和运 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地理、数学等知 识,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日出奇观”。
——非洲有另一种语言,非洲人一直 在用这种语言诉说着,向周围的人诉说, 向下一辈诉说,向世界诉说。这就是非洲 的艺术。 无论是北非古老的神庙,还是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铜铸,石雕,木雕和草 编作品,都表现了能工巧匠们执著的创造 力和高超娴熟的技巧。他们用作品代替语 言,将对生活,对自然的情感渗透其中。 也许,读懂了这种语言,便会真正认识了 非洲。
3.1.1世界遗产公约的起源与发展
(3)世界遗产公约的发展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目前加入缔约国最多的国际公约 之一,对人类的整体有特殊意义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自然风光和文化 及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1975年公约正式生效后,在全球范围内, 迄今共有180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 缔约成员。截至2005年7月,全世界共有812处世界遗产,分布在137个国 家。
“尼罗河”一词最早出现于2000多年前。关于它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来源于拉丁语“尼罗”(nil)意思是“不可能”。因为尼罗河中下 游地区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但是由于瀑布的阻隔,使得中下游地区的 人们认为要了解河源是不可能的,故名尼罗河。二是认为“尼罗河”一 词是由古埃及法老(国王)尼罗斯(nilus)的名字演化来的。
一个贵族墓中所画的一幅市场上以物易物的情景可以为证。这时留下 的一分买卖房屋的契约也是这种情况的例证。手工业者的工资都以实物支 付,如油、面包、蔬菜、衣物等,偶尔也付给铜,但不是作为货币,而是 如同其他实物一样,这在许多贵族墓中的铭文里皆有提及。对外贸易控制 在国家手中,国家或国王常常派出商队到国外去。
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由发源于非洲 中部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苏丹的青尼罗河 汇合而成。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 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了两岸干 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植质的泥 沙随流而下,也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成 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而称自 己的国家为“凯麦特”(意为“黑土 地”)。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 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3.2 世界遗产类型
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4种: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 化与自然双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1975年公约正式生效后,1978 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公约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单以来,截至2005年7月 止,《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成员国已达180个国家和地 区,全世界共有812世界遗产地处(World Heritage Sites)分布在137 个国家中。其中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628项,自然遗产 (Natural Heritage)160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Cultural & Natural Heritage)24项,以及2001年新增加的口述与无形人类遗产 (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19种。
要点:
1.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起源于埃及与苏丹为解决根除尼罗河水患与 对努比亚遗址保护的矛盾。一个影响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未来命运的世 界性公约由此提出来了.
2.努比亚遗址位于埃及东南部,这一古代建筑群继承和体现了古埃 及数千年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埃及古文明的见证。努比亚地区最著 名的建筑是阿布辛拜勒大庙、王后寺庙及菲莱神庙。特别是阿布辛拜勒 大庙在设计和建筑时,把当时最先进的地理、天文、数学等知识巧妙地 吸收和运用了进来,创造了独特的“日出奇观”。
3.1.1世界遗产公约的起源与发展
(2)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诞生
【原因】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是因年久腐 变所致;二是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 害或破坏现象。
【中心内容】 ①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