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重点(上)自整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外国文学重点(上)自整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奥林波斯神统: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首的神的家族,因住在奥林波斯山上而得名。

主要的神有阿波罗、阿瑞斯、阿佛洛狄忒等,体现了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多余人:是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不满上流社会的生活,想有所作为,寻求新的生活道路,但贵族出身与上流社会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无力从事任何工作,只能无所事事、碌碌无为,最终成为对社会毫无用处的多余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

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傲、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告终。

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小人物形象: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小人物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

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流浪汉小说:十六世纪中叶产生于西班牙的小说形式。

以主人公的流浪为线索,广泛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主人公多是城市贫民,多采用自传体,代表作《小癞子》。

对近代欧洲长篇小说、尤其是结构方式上影响深远。

教会文学:教会文学是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学,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文学。

教会僧侣们从《圣经》中取材进行创作,主要内容是宣扬宗教教义。

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宗教戏剧等。

他们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多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象征、寓意的手法,影响及整个中世纪的欧洲文学。

骑士文学:骑士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它是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世俗封建主文学的主要成就。

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写骑士的冒险故事和他们与贵夫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

前者的中心主题是骑士之爱,以“破晓歌”为代表。

后者主要写骑士的行侠冒险生活。

代表作有《特里斯丹与依瑟》和《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等。

巴洛克文学:巴洛克原指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

巴洛克文学从巴洛克艺术而来,与巴洛克艺术风格一致,内容上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艺术上借鉴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语言雕琢,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巴洛克文学属于贵族文学,在意大利和西班牙较为盛行。

市民文学(城市文学):市民文学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反映了城市内部复杂的矛盾斗争,也表现了市民中不同阶层的思想愿望。

它与民间文学有密切的联系,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以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恶行败德为主要内容,也有的作品赞扬人民的智慧。

其主要手法是讽刺,主要体裁是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和抒情诗。

代表作是《列那狐传奇》。

启蒙文学:指18世纪产生于欧洲启蒙运动中,表现启蒙主义思想的文学。

它既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工具和思想武器。

它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传统,竭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作最后的舆论动员。

启蒙文学家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在作品中着重反映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描写普通人。

启蒙文学最典型的形式是哲理小说和启蒙戏剧。

在艺术上,它忽视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往往缺乏血肉,缺乏真实感。

代表作家有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

古典主义: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是近代欧美文学的第二次思潮。

把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看作是艺术创作的理想模式,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得名。

法国古典主义是专制王权的产物并为专制王权服务。

启蒙运动与启蒙主义:十八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革命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它比文艺复兴具有更强的政治革命性质,是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中形成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称为启蒙主义。

以唯物论反对唯心论,批判上帝创造一切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以自然神论和无神论反对教会的神权统治;以自由、平等、博爱反对封建专制和贵族特权;把理性作为评判一切事物的唯一标准;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感伤主义:是十八世纪后期产生于启蒙运动中的文学流派,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反映了资产阶级中下层的感伤情绪。

他们面对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的贫困,不满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暴虐,但又不理解社会变化的必然性,所以把目光投向过去。

因此,他们在对“理性”社会表示失望的同时,转而崇尚感情,把感情看得高于理性。

在批判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同时对宗法社会表示留恋。

感伤主义开浪漫主义之先河,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普遍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主要特点是:注重主观抒情,善于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极力赞美大自然,诅咒城市文明,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代表作家有华兹华斯、拜伦、雨果等。

抒情诗:产生于氏族社会解体,集体意识日益淡漠、个人意识逐渐觉醒的社会条件下。

起源于民歌,以伴奏乐器种类的不同而分为笛歌和琴歌,流传至今的主要是琴歌;琴歌又分为独唱琴歌和合唱琴歌两类。

独唱琴歌的代表诗人是萨福和阿纳克瑞翁,前者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独唱琴歌的内容主要是歌唱美酒和爱情。

合唱琴歌的代表诗人是品达罗斯,内容是歌颂神、政治领袖和体育竟技的优胜者。

新喜剧:古希腊文学希腊化时期的主要成就。

因马其顿国王的高压统治,人民无言论自由。

作家们转而在戏剧中以写日常生活的男女爱情为主。

此类作品较注意情节的安排和人物性格的刻划。

代表作家是米南德,其代表作是《恨世者》。

新喜剧直接影响到古罗马的喜剧。

笑剧:是从民间职业演员的滑稽表演发展而来的,最初穿插在宗教剧演出过程中,后来独立出来,成为中下层市民最喜爱的戏剧形式。

笑剧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运用诙谐有趣、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进行社会讽刺,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丰富多彩的语言,因而深受群众欢迎。

法国的笑剧比较发达,最有名的作品是《巴特兰律师》。

文艺复兴:14到16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时为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文艺复兴表面上是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但其实质是借用古代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来反对宗教神学,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化。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宗教改革: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护下所进行的反对教会统治的革命斗争。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运动的主旨是: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鼓吹以《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否认教会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威;强调教徒个人直接与教会相通,反对须由神父做中介;简化宗教仪礼,废除教会法则中的繁苛刑罚。

以路德为首的一派属于温和派,以法国加尔文为首的一派属于激进派。

狂飙突进运动: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在德国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因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

运动的参加者多是年轻人,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和个性解放色彩。

主张返回自然,强调感情,强调天才,强调向民间学习。

其理论家是赫尔德尔,主将是青年歌德和席勒。

启蒙运动:大学才子派: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剧作家群体。

因皆受过大学教育而得名。

他们大多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具有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在戏剧创作上也颇多创新。

其剧作多以历史和传说为题材,借古喻今,表现人文主义思想。

主要成员有约翰·李利,罗伯特·格林,托马斯·基德,克里斯托弗·马洛。

其中马洛成就最高,代表作是《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大学才子派的创作为莎士比亚戏剧高峰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十四行诗体:是欧洲的—种抒情诗体,音译为“商籁体”。

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文艺复兴之后,这种诗体被广泛运用。

意大利的诗人彼特拉克成了运用十四行诗体最主要的代表。

16世纪初,十四行诗体传到英国,风行一时。

到16世纪末,十四行诗已成了英国最流行的诗歌体裁。

莎士比亚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这一诗体,一生共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

福斯泰夫式背景:福斯泰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和《温莎的风流娘们儿》中的一个破落骑士,以他为核心,构成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再现了英国封建社会解体时期动荡的社会生活画面。

这里有罪恶的贵族城堡,喧闹的酒店妓院,刀光剑影的战场,贫穷不安的乡村。

恩格斯称之为“福斯泰夫式背景”。

三一律: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制定的一条规则,即时间、地点、情节的整一律。

“三一律”规定一出戏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

三一律的积极作用在于使得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但同时它又容易束缚作家的手脚,导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七星诗社:16世纪中叶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贵族诗人团体,由以龙沙、杜贝莱等7位诗人组成,因号称七星而得名。

这个文学集团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要求发展民族文化,在诗歌创作上倡导清新自然的风格,尤其重视大型史诗的创作,对法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他们的作品表现出贵族阶级的偏见。

莎士比亚化:出自马克思致拉萨尔的一封信,是对莎士比亚戏剧成就的总结,也是一种新的创作原则的概括。

其要点是,要求作家广泛地反映生活,揭示时代特点;做到情节的丰富性、生动性,人物的性格化,语言的丰富多采。

二、简答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A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他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通过非现实题材揭示时代精神,反映英国现实;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B情节的丰富性与生动性。

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如“福斯泰夫式背景”;多条情节线索的交织,如三条为父报仇的线索(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悲剧中的喜剧因素,达到了“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结合。

”C人物的性格化。

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对比中突出人物的性格;通过内心独白展示人物性格。

D语言的丰富多彩。

巨大的词汇量;多样的语言形式:主要用无韵诗体写成,其中也有散文、有韵诗和抒情歌谣;个性化的语言:是展示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

古希腊戏剧的基本特征题材来源:神话传说。

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风格:崇高悲壮。

重在表现崇高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

戏剧冲突:人和命运之间的冲突。

发展脉络:英雄悲剧到凡人悲剧、由表现理想到摹写现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