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伪实验
07中考
35.小林用如图18所示的电路研究串联电路特点,闭合开关 伪命题 S后,发现灯L1较亮,灯L2较暗。他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电
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灯L1、灯L2,电流逐渐变小,所以 灯L1较亮,灯L2较暗。小欢认为小林的解释是错误的,她只 利用图18中的器材设计了一个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说明小 林的解释是错误的。 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在右侧虚线框中,画出小欢所设计 的实验电路图。 (2)根据实验现象简要说明小林的解释是错误的。
1.给满分条件:(1)杯中有水,(2)杯中有空 气,(3)导致水和塑料片脱落。 2.给满分的几种情况: (1)使空气进入杯内, ①孔扎在杯子上任何位置或塑料片上; ②牙签撬缝导致水和塑料片脱落; ③塑料片不盖严,留一小缝; ④在杯子和塑料片间放一夹子,可使空气进入;
⑤塑料片换成塑料薄膜,塑料薄膜上有孔,水 出,向内凹陷; ⑥在水中加部分胶水,或在杯子边缘涂抹胶水, 但不影响结果; ⑦用注射器在杯子某处扎孔,吸出部分水,然 后使空气自然进入,水和塑料片脱落; ⑧用纱布包塑料片,可使空气进入;
(8)杯中放满水,放正,用手将塑料片取下; (9)在空纸杯边缘涂抹油或水; (10)将装满水的纸杯水平放置,导致塑料片 下落; (11)用注射器向装满水的倒置的杯内打气, 导致塑料片下落; (12)用注射器在杯子某处扎孔,仅吸出部分 水,但不注入空气,塑料片不下落; (13)将装满水的杯子倒置后没入水中做实验;
证伪实验,实际上就是通过实 验证明题目中所给的分析或结论是
错误的。不需要多次测量,但往往 要强调在实验中有对比思想,中考
所占分值为3分。
证伪实验: 限定实验器材或自选身边器材。 表现出与伪命题矛盾的实验现象。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在这里要突出“对比”的思想。
考察内容: 1.审题能力; 2.控制变量思想; 3.证伪实验基本思路; 4.迁移能力; 5.表达能力。
11中考
35.小丽用伏安法测量标有“2.5V 0.5A”的小灯泡L的电功率, 伪命题 她正确连接如图18所示实物电路后,闭合开关S,发现小灯泡L 不发光。于是她认为:小灯泡L不发光,一定是由于小灯泡L所 在电路断路或小灯泡L短路造成的。经老师检查发现,图 18中电路元件均无故障,且电路连线完好。请你选用图18所示 电路中的元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丽的观点是错误的。请你 画出实验电路图,并简述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2.实验错误: (1)杯中无水,抽真空,塑料片不下落; (2)强调将塑料片换玻璃板,在不扎孔的情 况下,靠玻璃片的重力下落; (3)铁片涂油,靠重力下落; (4)用一直径小于杯口的塑料片,置于水中, 漂浮,倒置后塑料片下落; (5)将纸杯装满水,倒置后通过将杯子捏扁, 导致塑料片下落; (6)将装满水的杯子倒置后,用测力计向下 用力将塑料片拉掉,测出最大拉力; (7)将装满水的杯子倒置后,将重物系在塑 料片下,导致塑料片下落;
(2)杯内最初气压等于大气压; ①保持水的质量不变,换大容积纸杯,水和塑 料片脱落; ②加入“适量水”,“适量水”认为“部分 水”; (3)消除大气压; ①将杯子置于真空罩(或自制玻璃箱)内,用 抽气机抽气,水和塑料片脱落; ②吹风机吹塑料片下方(不必遮挡),水和塑 料片脱落;
三、不给分的几种典型案例: 1.实验正确,但完全更换实验器材: (1)用油、酒精、灰等代替水做实验; (2)吞蛋实验; (3)双试管实验; (4)将杯子放到月球上或高山上等空气 稀薄的地方;
评分标准:
• (1)实验电路图1分,只要画出灯泡与滑 动变阻器串联即可,电压表、电流表不作 要求。 • (2)实验步骤及现象2分,只提闭合开关 灯泡不发光不给分。
• 35.实验电路图:(见图2) • 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 按图2连接电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 值最大端,闭合开关S,观察到小灯泡L不发光。 •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滑动变阻器连入电 路中的电阻逐渐减小,观点是错误的。
学生出现的问题: 阅卷分析
09中考
36.为了探究力能否使玻璃瓶发生形变,小林把玻璃瓶装满水, 然后用带有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塞紧瓶口,组装好的实验装置如 图20所示.其中,细玻璃管上有刻度,便于观察细玻璃管内水 面的变化.小林用力挤压玻璃瓶壁,发现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 伪命题 了.于是他得出结论: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表明力使玻璃瓶 发生了形变.小华却认为: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可能是由于 手挤压玻璃瓶壁时,瓶内水的温度升高所致,因此不能说明力 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要求只利用图20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证明力能使玻璃瓶 发生形变.请你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和相应的实验现象.
“证伪题” 如: 07年试题 电 路 08年试题 力使物体运动; 10年试题 大气压 11年试题 电 路 只要列举出一种反例,就可以。 “证对题” 如:09年试题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需控制变量,至少对比两次实验, 才能得结论
复习建议:
• (1)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经历实验过 程,发现并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也是提 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过程。做过 的演示实验,深入挖掘 • (2)对学生的答题规范性适时地加以引导, 但重点还是应该落在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 与基本能力上。
P L
S 图2
学生出现的问题:
• (1)审题不仔细,没有明白题意。 “经老师检查发现,图18中电路元件均无故 障,且电路连线完好” 这句话已经排除了电路故障和连线的问题而 导致的灯泡不亮,因此应该从元件的规格 入手考虑原因。而有些同学设计的电路最 终想证明的确是灯泡短路或灯泡断路等故 障。
• (2)有些同学表达不清,对实验步骤与 实验现象的叙述不够充分 • 例:设计的电路只有电源、开关和灯泡, 闭合开关,灯泡发光,说明小丽的说法 错误。 在这类实验中,要进行对比分析,这样 才能充分说明问题。
L2 L1
S
35题图
器材选取 实验操作 描述现象 分析论证
学生出现的问题:
• • • • • 水流与电流的对比,造成错误的概念 直接利用串联电路电流关系 用实际功率大小去解释 用电压、电阻去解释 添加器材
08中考
伪命题
34.小娅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得出一个结论:物体在力 的作用下运动,如果撤消这个力,物体的运动就会立刻停止 。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小娅
图19
评分标准:
(1)用铁钉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孔; (1分) (2)用手指堵住杯底的孔,将纸杯装满水后用塑 料片将杯口盖严,用另一只手按住塑料片将纸杯 倒置,移开按住塑料片的手,观察塑料片和杯子 里的水都不落下来; (1分) (3)放开堵住孔的手,发现塑料片和杯子里的水 都马上落下来。 (1分)
一、秦老师意见:只要想证明不是水粘 住,一概不给分。 二、给分原则:与大气压有关,有水。 不过分关注实验顺序和细节。
P
L
S
- 图18
+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利用观察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根据提供的条件设计实验 证明某观点是错误的。要证明小丽的观点是错 误的,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也就是说,如 果有“在小灯泡L所在电路没有断路并且小灯泡 L也没有短路时,小灯泡L不发光”这样的实验 现象,就可以说明小丽的观点是错误的。绝大 多数学生对这一点是能够认识到的,出现的主 要问题在于表述的不规范,不能把对比性实验 表述清楚。
四、扣分案例 1.半杯水,倒置,不落; 2.杯换成筒,落; 3.矿泉水瓶,切,拧盖,落; 4.半杯水; 5.用注射器在杯子某处扎孔,吸出部分水,然后 注入空气,水和塑料片脱落; 6.真空,但无真空罩; 7.用注射器在杯子某处扎孔,仅吸出部分水,塑 料片不下落; 8.用两个纸杯做实验,一个纸杯杯口涂胶水,另 一个不涂;用吹风机在杯口处吹风,不涂胶水的 下落;
学生出现的问题:
•有对比试验(自变量力改变),实验现象 正确,但无法判断是否控制变量(温度) •有对比试验,有控制变量,实验现象没描 述清楚(没明确管内水面上升、下降高度 不同) •没有对比试验 •添加器材
学生精彩答题:
1、用手轻轻握住玻璃瓶,直到玻璃管内 的水面不再上升时,观察并记录水柱上升 的高度h1;
14
分析:
1、“为了探究力能否使物体发生形变”— —实验目的 ; 2、“细玻璃管上有刻度,便于观察细玻璃 管内水面的变化”——判断玻璃瓶发生形变 的方法(暗示:可以测得具体的数据); 3、“小林用力挤压玻璃瓶壁,发现细玻 璃管内水面上升了”——已知条件,不能 作为答案,照抄不可能得分;
4、“小华却认为: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 可能是由于手挤压玻璃瓶壁时,瓶内水的 温度升高所致,因此不能说明力使玻璃瓶 发生了形变”——提出新变量,原实验结 论不可靠,必须重新进行实验,且需要控 制变量;
伪命题 • (石景山)36.小明在学习了浮力的知识后,得到了这样的结论:
物体在密度大的液体中受的浮力就大,在密度小的液体中受的浮 力就小。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用实验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知道证明一种解释是错误 的只需要提供一种现象使其无法解释即可。在 本题中,将两个灯泡的位置互换或者将电源的 正负极反转得到的实验现象,用小林的解释都 不行。
L1
L2 S
35题图
评分标准:
35.电路图正确------2分
按照小林的解释,闭合开关S后,电流从电源正极出 发先经过灯L2、灯L1,电流逐渐变小,应该是灯L2 较亮,灯L1较暗。但实验现象仍然是灯L1较亮,灯L2 较暗。这说明小林的解释是错误的。-------1分
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1)写出你选用的物品或实验器材。
(2)简述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让物体运动起来,然后撤掉施加的力,物体 要继续运动。在本题中,由于条件过于开放, 学生选择的器材和操作方法多种多样。
评分标准:
(1)小车、长木板„„„„„(1分)
(2)用力推着小车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 上运动;„„„„„„„(1分) 撤消推力,小车继续在木板上 运动。„„„„„„„„(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