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野草莓》影评

《野草莓》影评

灵魂的救赎
—浅评《野草莓》
荣获柏林金熊奖的瑞典影片《野草莓》,是现代电影“教父”伯格曼的经典力作,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心理分析影片。

初次看到这部影片时,感觉剧情不是很难懂,只是导演在表现人性心理的过程中,让我比较难以分清梦境与现实,或许正如伯格曼导演自己所说的:电影不是一种记录,而是一种梦幻,拍电影是一种虚幻的现象,而这也正是我的生活方式。

是的,导演正是凭借这样一种电影理念,将这部影片拍出了一种梦幻的风格,然而在这种梦幻的外表之外,则是人的灵魂所在。

下面我就自己的观点浅评这部影片。

影片在剧情上可以说是明白易懂的。

主要讲述了一位将要授予荣誉博士,事业有成但性格怪异的老医生在去往兰德的路途中的一系列梦境与现实的呈现。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知道,主人公伊萨克除了是个受人尊重、事业有成的人之外,他的个人生活可谓是一塌糊涂,婚姻失败,家庭生活不和谐,与自己的儿子关系不好,他自以为是,封闭自己,不与他人进行情感的交流。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他的一生算不上是圆满成功。

然而,影片的精彩之处不是在于表现主人公这些人性上的弱点,而是通过怎样一种的手段来表现这种人性的缺失,以及带给自己灵魂上的痛苦。

这种表现方式是极为巧妙的,在老人去往接受殊荣学位的路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呈现,回忆了自己的初恋与现实生活,对自己在做人上的彻底失败,所作的深刻的检讨。

影片在表现这些的时候,都充满了深刻而感人的反省、忏悔与救赎意识。

梦境与现实穿插,过去与现在相接,不仅仅是在单纯地叙事意义上的关系。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梦境场面,也不再是单纯的为了交代现实故事的前史,来让观众了解剧情展开之前的一系列场景,而是向观众揭示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生活,主人公渴望得到心灵的纯净,渴望回到最初的纯真。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的梦境,便成了一种心灵的透镜。

这种简单的情节,与不简单的梦境融合,传达出一种感染心灵的情感效果。

在这种现实与梦境的交融展现中,引起观众对自身的深刻思考,同时对未来充满了想象,以梦境的形式展现了现实意义。

作为一部心理分析影片,导演可谓将人物的精神心理分析的极为透彻。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主人公讲到,人老了之后的行为之一就是:童年的回忆会越来越清晰的浮现出来,而壮年时期的种种大事却反而模糊,以至于消失。

我想这就是一种“黑白荒漠”现象吧。

在风烛残年之际,事业上已经获得极大成功的自己,在生活上却是那么的一塌糊涂。

这个时候,围绕他的只剩孤独,还有等待死亡的来临。

这种孤独,致使风烛残年的伊萨克感到恐惧,感情陷入重重危机,不但在与亲人僵硬的关系中步履维艰,还要夜夜遭受噩梦的侵袭。

一次次梦境的出现,都让自己的心灵饱受煎熬与痛苦的折磨。

然而死亡的气息同时也笼罩着他,像一团越发收紧的绳子勒紧了自己的喉咙,以各种恐怖的面目化身出现在他的脑海之中,他无法再去满怀喜悦的等待欣赏自己即将获得的殊荣,此刻他所承载的只有心灵上的深刻忏悔与不安,他渴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灵魂得到救赎,得到亲人的安慰。

梦境就像是一面镜子,照亮了少年时的种种往事,父母的严厉与冷漠,初恋情人的决然离去,驱走了残留在他心头仅存的温情,孤独的背后,则是无尽的感情荒漠。

然而之后,尽管一心倾注事业的伊萨克成就显著,却依然无法阻挡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与自私,情感的缺失让儿子失去了爱的信念,在得知妻子怀孕之后,依然决定不要孩子,表示坚决不会担负这样的责任。

当儿媳妇向伊萨克含泪讲述这段痛苦的时候,我想伊萨克的内心会是最痛苦的,这是谁的错呢?是
儿子的,不,这是自己的错,是自己的自私与冷漠让儿子陷入了同样的困境。

然而回想起自己的婚姻,脑袋里也是一片空白,仅仅剩下的,就是桌上摆放的妻子的遗像,或许,这是自己婚姻存在过的唯一见证。

影片中多次出现主人公伊萨克的内心独白,这充分的体现出他的心灵正承受着痛苦的煎熬,他想要得到救赎,获得解脱。

例如在影片开场就是以伊萨克的独白引出,从他的内心独白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伊萨克青年时期隔绝了人际关系,他不相信人,也不爱人,然而这令他的老年更加的孤独。

他的一生很辛苦,为了面包开始,为了对科学的爱结束,而谈到自己的家人时,话语不多,没有一丝的爱意。

这个开场,很好的向观众阐释了影片的情感主题。

78岁的伊萨克所拥有的,似乎只有所谓事业上的成功而已,而这,似乎不再是重要的了。

还有一个镜头,在开车的途中,我们又听到了伊萨克心里的声音:我昏昏欲睡,然而却被活生生的羞辱的梦萦绕,这些梦中有一种超力量的东西,无情的钻入我的大脑。

他像是在对自己诉说,又像是在对自己的亲人忏悔,更像是在对观众祈求。

每次看到这种场景,观众的内心都会跟伊萨克的心紧紧结合在一起,我们希望伊萨克在经受了一次次的折磨之后,最终可以得到心灵的释放,可以以真实的面貌与家人相处。

人物内心独白是主人公表述情感的方式之一,然而在本部影片中也是最好的展现方式,固然也是心理分析影片中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观众可以清晰的了解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亦可以与其达到精神和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更好的而理解影片的感情基调和所要传达的主题意蕴。

另外一点我要谈的是有关影片中的色调。

在本部影片中使用的都是黑白的冷色基调,这种冷色基调的安排,恰好将荒凉、神秘、阴冷、绝望的情感一一的突显出来,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也因此而显得深邃不可捉摸,正如冬日里的凛冽寒风,刺骨般得扎向人们的身体,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折磨,更是心灵上的苦痛。

黑白冷色调不仅仅强调了环境的冷峻,更是描述了人物内心的荒凉心迹。

冷冷的色调,揭示出人物之间关系的微妙与冷漠,揭示出人物性格上的缺失与悲凉,这种冷漠让主人公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害怕,恐惧,这种害怕与恐惧的力量远远超过自己将要获得的殊荣地位给自己所带来的荣耀。

画面是流畅的,声音是唯美而忧伤的,色调始终也都是悲凉与冷峻的。

在回忆与现实的交错中,伊萨克的内心始终都被这种孤独而缠绕着心灵,现实的苦痛,回忆的不堪,都似一团黑云仅仅笼罩在他的周围,让她难以窒息,难以安心。

而在整部影片的观看过程中共,观众也都被这样一种冷色调所包围着,有时候我们甚至想要为伊萨克奢求一点温暖的色调,好让这位风烛残年的老医生能够在最后得到人们的原谅。

正像他被告诉的,医生的第一责任是请求原谅。

面部表情紧张的老教授或许无法理解,无法相信,医术如此高明的自己竟然想不到请求原谅会是自己要用一生来达到的高度,是自己一生都没有做到的心灵的救赎。

这时影片中的阴冷的冷色调恰到好处的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悲凉情绪。

影片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场景的转换。

导演似乎要将影片的梦幻效果做到极致,于是除了在情节上的梦幻之外,在现实与梦境的场景转换上也下了极大的功夫。

影片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场景,在描述完梦境以后,突然转向现实中来,即躺在床上神情忧郁的伊萨克,这种转换妙就妙在让老伊萨克承受梦境与现实的双重打击,更加重了他痛苦的意味,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影片中还有一个妙处是出现了两个萨拉,很明显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萨拉。

初恋情人萨拉只出现在想象与梦境中,梳着古典的长卷发,轻盈的身体,在采摘草莓的时候被伊萨克不务正业的兄弟所勾引,于是移情别恋坚决与伊萨克解除了
婚约;而现代女孩萨拉却跟梦境中的萨拉截然不同,她举止大方,混迹于两个喜欢自己的男孩子中间,旋转于三角关系中。

同时,她尊重这个年老的医生,带领两个男孩把在野外采到的鲜花送给他,道别的时候还在窗边为他弹唱歌曲。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出,前一个萨拉将年少的伊萨克损毁,而后一个萨拉却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年老的伊萨克心灵上的救赎。

两个萨拉的气质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在伊萨克的眼里,她们都是年轻、有活力、美丽如一的,这是他心目中永恒的女性形象,所以在梦中能够多次出现的萨拉,才会深深地刺痛了伊萨克的内心。

是的,因为在意,所以会害怕受伤,所以在回忆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当年轻的萨拉与老朽的伊萨克并肩坐在树下,她拒绝了他,还以一面镜子来增加回忆与现实之间的无情差距。

在梦境中,萨拉始终以初恋情人的形象出现,却加入了少量现代女孩的风格,越是这样,年老的伊萨克越是感到自己的年迈,从而更加加重了他的痛苦。

镜头充满舞台剧风格,擅用中近景和特写。

中景镜头增加了主人公与观众之间情感的交流,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层次的贴近影片人物的心理,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情感。

这种镜头的出现,往往能达到观众与剧中人交流的效果。

而特写镜头的出现,通过细致的描述人物的面貌,更加深刻的揭示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影片的节奏是舒缓的,舒缓中带有一丝沉重的美感。

流畅的镜头语言舒缓的划过梦境与现实的交错过道,在缓缓的向我们诉说的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沉重的忧愁之感,阐释了灵魂救赎的归结。

这部非常经典的瑞典影片《野草莓》,鲜明的体现了导演伯格曼的影像风格,呈现出瑞典的文化传统、性格特征及人生情境,用影像细致的呈现了人物心理世界的剧烈动荡冲突,具有表现和心理写实的双重审美特征。

在观看影片时,观众的内心会跟着剧中的人物产生心灵上的一种追悔,与主人公一起寻找灵魂的救赎。

伯格曼导演的影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让我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获得心灵上的宁静。

艺术文化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201007124
魏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