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管理学定律生活中的管理学定律——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你对人或事物留下的最初印象将会影响到你对此人或此事件其他方面的判断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最早是由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的。
晕轮是一种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
爱德华认为,人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从局部出发,然后扩散而得出整体现象。
就像晕轮一样,这些认知和判断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的。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先让被测试者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人形色、着装各不相同。
然后让这些被测试者从特定的方面来评定这些人。
结果表明,被测试者赋予了那些有魅力的人更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比方说:和蔼、沉着、好交际等等。
事实上,晕轮效应不仅仅表现在通常的以貌取人上,我们还常常以服装来判断别人的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断定他人的才能与品德等等。
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晕轮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我们内心深处总是认为人的品质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比方说,热情的人往往对人比较亲切友好、富于幽默感、肯帮助别人、容易相处;而“冷漠”的人较为孤独、古板、不愿求人、比较难相处。
这样,对某人只要有了“热情’’或“冷漠”的一个核心特征,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补足其他有关联的特征。
其实这种从外表知觉内心,又从内在性格特征泛化到对外表的评价正是产生晕轮效应的主要原因。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
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晕轮效应的错误就在于: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有的领导看到一些青年官兵的个别缺点,或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工作之余的衣着打扮看不顺眼,于是就会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
而看到某人的字写得好,就认为他思路清晰,办事果断、认真、有条理等。
总之,这种带着有色镜去判断对方正是陷入了晕轮效应的迷宫,所以我们应该克服和避免这种错误的心理效应:不要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这种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往往是不自觉的。
一旦你自己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产生各种偏见。
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总是会影响你对于以后信息的判断。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
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
不要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这是一种类化作用,我们常常会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进行归类,比方说:教师便是“文质彬彬”,商人则是“唯利是图”等等。
不要以貌取人:我们要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应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
最后,晕轮效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错觉,你在自身尽量避免时,也应该恰当利用来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
比方说,你对人诚恳多一些,即便能力差一些,别人也会对你产生信任。
在应聘时,你就更应该巧妙地运用晕轮效率,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给招聘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从而得到对方的赏识。
晕轮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
2、生活中的管理学定律——手表定理手表定理:带两只手表也未必能告诉你更准确的时间只带一只手表可以很容易的知道现在的时间,那是不是带两只手表就可以精准的确定你刚才看到的时间是正确的呢?答案是否定的,拥有两只或者两只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告诉你更准备的时间,它只会让你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息。
当然前提是这两只表时间并不一样。
手表定理常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对一个企业,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所适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
手表定理的意义在于你只需要一只值得信赖的手表,以它为标准行事。
一味地添加更多的手表,你只会无所适从,这也说明你并没有为自己建立一个基准。
你要干什么,你就跟自己设定的手表走,贪婪地添加附加的手表只会让你增加压力、失去方向。
举个例子,你想写一个博客,也确定了主题,并且希望自己的流量能够在3个月后达到多少,那你的手表就是为此设定好了。
可是不久,你发现写这个博客主题不够吸引人,就换了一个。
又过了一旦时间,你又发现一个流量巨大的博客,你就再次更换主题。
最后,你的流量会达到你想要的水平吗?你的博客内容杂乱,会吸引很多读者吗?手表定理告诉我们:坚定一个目标,建立一个标准,自己才能成功。
3、生活中的管理学定律——奥卡姆剃刀定律奥卡姆剃刀定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定律是由英国奥卡姆的威廉所提出来的。
在他主张的唯名论中,奥卡姆的威廉说到:“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这个定律在14世纪的欧洲,剃秃了几百年间争论不休的经院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使科学、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而其深刻意义,也在时间的沉淀中变得更加广泛和丰富。
用简单的话语来说明奥卡姆剃刀定律就是,保持事情的简单性,抓住根本,解决实质,我们不需要人为地把事情复杂化,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更有效率的将事情处理好。
而且多出来的东西未必是有益的,相反更容易使我们为自己制造的麻烦而烦恼。
奥卡姆剃刀定律的另外一种阐释就是:当你有两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
这里就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是:日本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收到客户抱怨,买来的肥皂盒里面是空的。
于是他们为了预防生产线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工程师想尽办法发明了一台X光监视器去透视每一台出货的肥皂盒。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另一家小公司,他们的解决方法是买一台强力工业用电扇去吹每个肥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没放肥皂的空盒。
同样的事情,采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办法,你认为哪个更好呢?对于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比较复杂的解释更正确;如果你有两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选择最简单的。
这些所提到其实就是驭繁于简。
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所以奥卡姆剃刀定律对我们的启示是必须深刻记忆的。
只要我们能勇敢地拿起”奥卡姆剃刀”,把复杂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奥卡姆剃刀定律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应该尽量简单,而不是更简单。
4、生活中的管理学定律——羊群效应羊群效应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
而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盲从则往往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集体)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
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事实上羊群效应就是一种跟风行为,它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
这种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自我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法国科学家亨利·法布尔曾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然后在花盆的不远处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一连七天七夜,都未曾有一只松毛虫吃到松叶。
相反,它们一直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饥饿劳累而死。
也许动物世界的故事看起来多少有些讽刺,但是人类何尝又不是如此。
就以前阵子的热火的股市来说,有多少人跟风入股现在却被牢牢套住的?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产生从众心理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有多少人坚持某一条意见,而非这个意见本身。
人数多无疑表达了一种说服力,相信很少有人还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动。
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的CEO们在比赛烧钱,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
2001年,一朝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风的都成了牺牲者。
传媒经常充当羊群效应的煽动者,一条传闻经过报纸就会成为公认的事实,一个观点借助电视就能变成民意。
游行示威、大选造势、镇压异己等政治权术无不是在借助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出奇能制胜,但跟随者也有后发优势,常法无定法!5、生活中的管理学定律——破窗理论破窗理论:没修复的破窗,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读读下面这个例子: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要想引导一个好的环境,除了要维护外,还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在环境暗示和诱导下行事的结果。
在优雅洁净的场所,我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相反的,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四处可见的都是打闹、咒骂等等不文明的举止。
因此可见,环境好,不文明的举止也就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则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
人会被环境影响,但是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所以我们常常提到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它确实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
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
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行动起来!6、生活中的管理学定律——蝴蝶效应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能导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弥缝的地理老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Study the Earth as a whole”,其意指世间万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其实,蝴蝶效应说明的同样是这个道理: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周围事物的相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