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管理学
图书馆、网络上管理学的书很多,可虽然这些书名中带一个“学”字,但它们只是一本理论类书,提出大多是系统的管理理论,主要是对管理的主体对象人进行了一些微观的探讨,即如何根据人的行为选择特点、模式和行为背后的原因,来探讨如何顺应、影响、改变员工行为。
这虽然也正是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影响管理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大指导意义,它们也很难对日常生活做出指导,因为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变化无常的,细微的差别就可能导致理论的错误。
真正的大师在生活中,只有把生活参透,把管理学知识参透才能灵活的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管理。
如今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眺望。
近一个世纪的管理理论与思想演进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思维模式。
但如今的我们也有无奈,面对层出不穷的管理理论,竟然有些不知所从的疑惑。
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论的作用在于斧正非理性,让混沌归于有序,而真正引领人们行为的,乃是经年累积起来的经验和体会。
管理可以很复杂,咨询公司常用的工具、模型有100多种,理论汗牛充栋,随便一个所谓案例都可以让MBA们讨论三年。
管理也可以很简单,简单到一个故事,一句话。
其实管理本该很简单,就是“搞掂人”而已,搞掂被你管的那些人,让他们信任你,跟从你,帮助你,达到你期望的目标。
而“启发”,是最棒的搞掂人的方法。
生活中各方面都充满着管理的智慧,管理也在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许多书本上的管理理论,其实大多数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如影随形地跟随着我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命运。
破窗理论、彼得原理、责任分散效应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管理学家智慧的结晶.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这是德国文豪歌德曾说过的:这些来自生活的管理智慧,是前人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与思考。
他们对世界上司空见惯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够思索问题的来龙去脉。
因为有了生活的支持,管理学才有了活水源头,才能显示出开放性和实践性。
管理理论影响着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我们也必须在生活中学习管理。
对普通人来说,高深的管理理论自是难以企及,通俗易懂的生活管理常识才更易通达悟晓。
日常中的管理理论有许多,比如木桶理论就是源于生活的例子。
木桶理论是酒与污水定律,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对付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们就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传播快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是比建设容易。
对个人来说,如果自身有什么缺点是会影响自己正常的工作或生活,那么我们就应尽快改正,避免因为小问题而引起大遗憾。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这些看似普通琐碎的琐事,其实早被管理学者所关注、研究。
这就是现代管理学中著名的破窗理论。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也正是这样做的吗?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一个人能提供帮助,那么这个人就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则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
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正是这只青蛙嘛?每个学期初,都揣着家里给的生活费,沉甸甸的,觉得买个小玩意要不了多少钱,最后升级花个一两百也够用。
就这样东花西花,不知不觉的过一两月后,蓦然发现预计足够一学期的生活费已经被我们莫名其妙的花完了。
在课堂上听老师见自己帮老乡卖瓜的经历,我不禁为老师管理学运用自如所感叹,我也是农村人,也买过东西,老师所讲的以顾客吸引顾客的妙招我也是深有体会,但那时我并没有刻意去拖延顾客以去吸引顾客,现在一听老师点拨,茅塞顿开,想不到管理学知识在生活中如此实用。
多懂点管理学,在生活中就是多一份砝码。
在生活中管理学的事例也是无处不在,像老师说的,搞促销,人家先让你品尝。
然后问你怎么样,买几个?看似自愿,促销人员的语言技巧让你不知不觉中就“上钩了”。
“从生活中学管理,从管理中品生活”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课题,不要拿姚明比身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如果不想听就不要去问、不要看饭添菜、如何赶走扰人的苍蝇……简单、朴实,但不失深刻。
尽管只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体会,然而,理论来源于生活,正是这些生活中的体验,构成了理论的基础,也是管理智慧的源泉。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生活中的细节。
学会从生活中积累体验更是一种可贵的学习,这一点,对于崇尚实践的管理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生活其实交给了我们许多管理学的道理,但大多随时间匆匆而过,从指尖溜走。
有时候我们也在不断求索,在浩瀚的管理学理论学书籍中细细的寻找适合自身的理论和思想。
其实管理是来源于质朴的生活,要注意归纳,注意学以致用,在学习中联想生活,在生活中运用管理知识。
让自己成为一个懂管理、会管理、精于管理的人。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班级:烟草工程09-1
姓名:陈永礼
学号:5409030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