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B10120102 毛文炜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自1940年被帝国主义用大炮打开大门之后,就一直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
于是乎,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开始兴起,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人们开始试图拯救衰败的国家,一部分人开始维新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
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
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
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
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改良
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
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能够使一个国家和平的渡过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
改良可以使得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得变革更为持久。
在中国最为著名的就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是革命的先声。
戊戌变法的主导者是资产阶级,发动变法的,目的一是为了挽救民族威望,二是发展资本主义。
说到底也是为了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
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候,维新派变法图强,救亡图存,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希望能够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
另外,维新派试图通过变法来发展资本主义,这次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希望能够在政治上变革社会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这符合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前进的方向。
但是此次的改良运动却以失败告终。
除了与当时的环境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局限性有关。
由于两千年封建主义经济牢固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地下,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不足以抵抗强大的封建阶级。
维新派希望用维新运动、发布新政谕令发展资本主义,不能认识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桎梏,以为靠一个皇帝自上而下地发布命令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改革,这也是一个失败的重要原因。
虽然维新派提出要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没有提出反帝。
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当中,改良运动显得太过于温和,受到了强大的阻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是,这次运动,改良运动还是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意义。
l95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诞辰9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讲话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了显著的作用”。
[4]著名的老革命家和历史学家吴玉章也说过:“l898年戊戌变法以前,许多爱国的维新志士希望学习俄国彼得大帝的改革和目本明治天皇的维新,要求自上而下的实行变法。
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思潮。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1958年纪念戊戌变法6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发言,高度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他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898年的戊
戌变法运动,即改良主义运动。
更大的一件是l911年的辛亥革命运动。
”他还指出:戊戌“变法运动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赋有进步的意义”,“戌戌变法运动是思想的第一次解放”。
[5]著名的历史学家胡绳在他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说:“维新运动是在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大众试图解决这个矛盾的斗争的反映。
这次运动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走上政治舞台为特征而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前奏。
”著名历史学家刘大年在他主持的《中国近代史稿》第3册(1984年版)里称赞戍戌变法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指出,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要求挽救民族危亡,明显地具有爱国主义性质。
又说,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使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变为富强先进的中国,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革命
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人们意识到走改良的到行不通,变开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许多革命者包括孙中山和后来的毛泽东,起初都是主张用非暴力的改良的方式进行社会改造的,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毛泽东在五四时期也提倡过和平革命,而且当时有不少人直接从事社会改良实践,但黑暗的政治现实使改良成效甚微,不少人在多次碰壁后,走上了暴力革命的道路。
事实上,革命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客观的历史运动,不是随心所欲可以制造出来的,也不是随心所欲可以制止的,更不是由什么人可以任意宣布否定就否定得了的。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革命,都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被统治者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于是革命爆发了。
旧的制度瓦解了,新的制度建立了,旧的统治秩序被打碎了,新的统治秩序形成了,旧的社会桎梏解除了,社会生产发展了,社会前进了。
社会革命往往采用暴力的形式,不通过暴力革命,旧的统治者不能退出历史舞台。
不通过暴力革命,反抗新社会的旧势力不能压制下去。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马克思这句名言,形象地反映出了历史的真实。
革命起来,如暴风骤雨,有人讨厌它,却不可以制止住它。
革命,是社会运动的一种形式,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必要形式。
不能说想革命就革命,也不能说不想革命便不革命。
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正式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正式由于无法很好的解决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才会引起了革命。
改良与革命
不可否认的是,改良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破坏,而缺点也同样明显,就是不像革命那样来得彻底。
革命正好相反在打破旧社会后,不可避免的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却使它偏向了革命的道路。
首先,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所以它们也不会真正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统治阶级中的顽固势力太强大,不甘心在改革过程中丧失其原有的利益。
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地阻挠或延缓改革的步伐;再次,改良者本身的弱点及改革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
因此,革命形势不是天然的,也不是革命者人为造成的,而是由中国近代各种主客观条件造成的。
同时,改良与革命有着紧密的关系。
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
改良来压制革命。
比如慈禧太后就明确表示过立宪的目的就是要杜绝革命。
反过来,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良就是革命的先声。
比如,戊戌变法运动促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西方民主进步思想大量涌入,客观上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改良如果能顺利及时地进行,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其改良的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当改良受到延迟阻碍,则其已经实行的措施必然造就推动继续改良的势力,如果不能对这些势力进行有效疏导的话(其实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继续进行改革,实现其最初的承诺),那么这股势力必然要寻求体制外的道路。
此道路便是革命。
对于社会历史的前进运动来说,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改良是常态,革命是非常态。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总是经常处在改良的状态中,否则,那个社会就停滞了,不前进了。
所以改良是经常存在的。
而革命则不然,社会革命不能经常存在,一个社会不能经常处在革命的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