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华为企业文化给银行业带来的启示篇一:华为企业文化带给我们的思考华为企业文化带给我们的思考通过上述资料的观看,我们了解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华为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1万元。
现任总裁为任正非。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华为企业文化以及可借鉴的地方《华为基本法》体现了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追求:电子信息领域的世界级领先企业,可持续发展。
员工:高素质员工群体是最重要财富,集体奋斗;技术:在独立自主发展核心技术基础上,开放、合作;精神:敬业、创新、团结、企业家精神;文化: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是生生不息;责任:为产业报国、科教兴国,做不懈的努力。
”这个基本法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和主导。
任正非在他的一次讲话中提到,“企业要想前进,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
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
三是群体奋斗。
”从华为的实践来看,华为特殊的狼性精神实质就在于追求卓越的进攻精神,这是华为“狼性”的核心。
而任正非强烈的危机意识则强化了这种“狼性精神”,他认为企业越是高速成长、越是发展顺利,就越容易忽视隐含在背后的管理问题。
任正非在平时总是大力强调这种忧患意识,着意培养下属的危机感。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何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那么多的电子企业,中国那么多的民营企业,只有华为等极少数企业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床垫文化”反映了化为企业文化的另一个侧面。
创业初期,华为的每个员工的桌子底下都放有一张垫子,就像部队的行军床。
垫子除了供午休之外,更多是作为员工晚上加班加点时睡觉用。
这就是华为人的“床垫文化”。
“人文管理”的方式或许是华为企业文化的又一亮点,因为它可以达到消除员工与总裁等高层管理者的隔阂。
在华为,任正非的理念贯穿于《华为基本法》、《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华为的红旗能大多久》、《华为的冬天》、《北国之春》、以及《迎接挑战、苦练内功,迎接春天的到来》,成了华为文化的主线,他思想和行为打造成了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
二、华为给我们的思考无数的实践表明,一个优秀的文化体系是促使企业不断创新的灵魂,是引导企业最终走向成功的旗帜。
综观华为的文化,权力独裁、封闭管理、文化统一,这种在创业初期十分有效的文化措施,到了企业稳定发展的时期,似乎并不合乎时宜,这种关于文化的困惑似乎在华为的冬天显得更为明显。
这与华为的“文化洗脑”、“不穿红舞鞋”、“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表达的的企业文化与各界的质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好的公司不可能通过企业家能力获得持续发展,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在于制度和文化。
或许任正非对华为企业文化引发的思考使自己意识到需要变革,从而以危机教育为契机,希望能够继续带领团队,渡过冬天,寻找新的春天。
在反省企业文化,树立了危机感,华为的做法应该是激励动力。
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桶上那块最短的桶板。
找到这块最短的板,就找到了突破口。
“均衡发展,就是抓短的一块板”。
任正非要求干部要往远处看,不要短视,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任正非要求企业领导层要放弃官本位,真正为员工考虑。
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才能更好地引人、用人、育人、留人。
“财散才能才聚”,只有从旧的利益分配中走出来,真正让员工的腰包鼓起来,企业才能越来越富。
任正非在“冬天论”里强调:不能靠没完没了的加班,所以一定要改进我们的管理。
在管理改进中,一定要强调改进我们木板最短的那一块??全公司一定要建立起统一的价值评价体系,统一的考评体系,才能使人员在内部流动和平衡成为可能??干部要有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责任心、使命感??因此我们对不同级别的干部有不同的要求,凡是不能使用自我批判这个武器的干部都不能提拔。
其实冬天并不可怕,四季轮回是大自然永恒不变的规律,只不过是要有足够的准备;其实在春天想到冬天并不可怕,冬天正好使我们冷静下来,进行反思。
未雨绸缪,正视危机,寻求突破,这应该是华为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可以调整策略,丢掉包袱,轻装前进,争取更加辉煌灿烂的春天。
是什么驱动了华为的成功?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描述的利益驱动力,驱动全体员工奋斗,是一场从精神到物质的转移,而物质又巩固了精神力量。
拿破仑曾经说过“精神和物质的比例是3:1”,精神是3,物质是1,精神的力量很重要的。
释放出华为十三万员工的能量的背景是什么?是近20年来华为不断推行的管理哲学对全体员工的洗礼,每个员工身上小小的原子核在价值观的驱使下,发挥了巨大的原子能。
对于华为成功质疑的一个结论,华为成功的源泉就是靠哲学、靠制度的力量。
篇二:华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华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一.前言华为是91家跻身福布斯全球500强的中国大陆企业中唯一一家海外收入超过本国业务收入的公司。
201X年,华为海外市场收入首次超过国内市场收入。
201X年,华为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均超过了爱立信,成为全球电信和网络领导者。
几年来,它一直保持这一良好势头。
华为201X财年销售收入为465亿美元,净利润达到44.9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
华为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华为的成功源自能彰显其文化的特定价值观。
二.对企业文化的浅谈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意识及内涵的总称,其能以企业组织行为所体现。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
目前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得到长足发展,企业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正在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不断发展。
其实上等公司靠文化,中等公司靠制度,下等公司靠亲友义气。
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11年的考察研究认为: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总收入平均增长68.2%,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则仅达16.6%;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股票价格增长为90.1%,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为74%;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净收入增长为75.6%,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仅为1%。
”很多公司的文化是在说墙报,杂志和活动。
其实文化和这些东西关系真的不大。
文化是虚的,必须做实。
创业公司一定要找出文化考核的具体办法出来,要和员工的利益相关。
否则文化就是浪费资源和时间。
文化和创始人的信念是紧密相关的,也必须是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讨论认同的。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
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正企业文化作为企业重要的"软实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部源动力,它影响着企业运转的方方面面。
当前,我国企业逐渐意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并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但不少企业并没有抓住精髓,企业文化建设往往停留在口号、标语阶段,企业文化不仅没有为员工所普遍接受并作为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反而由于其表面性造成了逆反的作用。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文化构建举措而形成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改善经营管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对企业文化的误解1、片面理解企业文化建设(1) 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外在形象设计。
很多中小型企业的领导者在这方面存在对企业文化理解上的误区。
他们认为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外在表现形象,所以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企业标语口号的斟酌、企业标识的设计上。
例如,有些企业从办公楼到生产园区,从厂部到班组,到处都张贴或悬挂着诸如“开拓创新”、“拼搏进取”之类的标语口号;还有很多企业设计了精致的厂徽、统一的厂服、嘹亮的厂歌、鲜艳的厂旗,企业的外在形象可谓被设计得淋漓尽致,但他们只简单地将企业文化等同于形象设计,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把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精神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也没有把企业精神渗透到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工作、行为习惯中。
(2) 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
很多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寄希望于通过举办几场球类比赛,搞几次文艺演出,放几场电影,组织几个职工俱乐部来达到塑造企业精神的目的。
事实上,文体活动的开展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表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但如果仅仅依靠这些表层活动,而不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不用企业精神塑造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不会得到持续协调发展的,也就更不可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3) 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政治思想工作。
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混淆起来,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种思想灌输、说服教育,是宣传部门、工会的事情,这种观点在国有中小企业中尤其普遍。
另外,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机构设置较少,经常将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归属于同一部门管理,但是由于许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刻,经常将二者混为一谈,这对企业文化建设非常不利。
(4) 将企业文化等同于规章制度。
有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规章制度,只要制定出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员工学习、了解并严格实施,企业的文化建设就可大功告成,企业精神也就可以培育起来了,企业的文化氛围也会逐步地形成。
尽管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但规章制度的制定并不是文化建设的全部,绝不能将二者等同。
2、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内嵌性差企业的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利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和渗透作用,以体现企业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引导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实力;企业的发展壮大又能促使员工产生自豪感和向心力,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企业形象,积极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
然而,当前我国企业的领导者在文化建设上往往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
有些企业为建设文化而建设文化,不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经济效益与文化建设的实际联系,最后形成了文化建设、经济效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