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第34章DNA的复制和修复⒈生物的遗传信息如何由亲代传给子代?答: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边解旋边复制,分别以亲代DNA的两条母链为模板,以核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两条子链,它们分别与相应的模板链螺旋化就形成了两个与亲代DNA 一样的子代DNA,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亲代将复制出的一份DNA通过配子传给子代,从而实现了亲子代间遗传信息的传递。

接下来,在子代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将利用DNA(gene)来指导自身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也有一些生物如某些病毒,是通过将亲代的RNA复制后传给子代的方式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

⒉何谓DNA的半保留复制?是否所有的DNA复制都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双链DNA通常都以半保留方式复制。

)答:DNA在复制时首先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断裂两条链分开,然后以每一条链分别做模板各自合成一条新的DNA链,这样新合成的子代DNA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并非所有的DNA复制都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但双链DNA通常都以半保留方式复制。

⒊若使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在14N培养基中生长三代,提取DNA,并用平衡沉降法测定DNA密度,其14N-DNA分子与14N-15N 杂合DNA分子之比应为多少?答:这两者之比为1:3。

⒋比较DNA聚合酶Ⅰ、Ⅱ和Ⅲ性质的异同。

DNA聚合酶Ⅳ和Ⅴ的功能是什么?有何生物学意义?答:在E.coli中,共发现了3种DNA聚合酶,即DNA聚合酶Ⅰ、Ⅱ、Ⅲ。

DNA聚合酶Ⅰ是个多功能酶,具有5’--→ 3’聚合功能;3’--→ 5’外切功能以及3’--→ 5’外切功能。

DNA聚合酶Ⅱ与DNA聚合酶Ⅰ功能相似,但没有5’--→ 3’外切功能。

DNA聚合酶Ⅲ与DNA 聚合酶Ⅱ功能相同,但其聚合活性比DNA聚合酶Ⅰ高1000倍,是E.coliDNA复制中的最主要酶。

DNA聚合酶Ⅳ和Ⅴ是在1999年才被发现的,它涉及DNA的错误倾向修复(errorprone repair)。

当DNA受到较严重损伤时, 即可诱导产生这两个酶,使修复缺乏准确性(accuracy),因而出现高突变率。

其生物学意义在于高突变率虽会杀死许多细胞,但至少可以克服复制障碍, 使少数突变的细胞得以存活。

⒌DNA复制的精确性、持续性和协同性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实现的?答:DNA聚合酶Ⅲ由10个亚基组成,这些亚基将催化DNA合成、校对和夹位DNA等功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保证了DNA复制的精确性、持续性和协同性。

⒍何谓DNA的半不连续复制?何谓冈崎片断?试述冈崎片断合成的过程?答:DNA的双螺旋结构中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当复制开始解链时,亲代DNA分子中一条母链的方向为5′~3′,另一条母链的方向为3′~5′。

DNA聚合酶只能催化5′~3′合成方向。

在以3′~5′方向的母链为模板时,复制合成出一条5′~3′方向的前导链,前导链的前进方向与复制叉的行进方向一致,前导链的合成是连续进行的。

而另一条母链仍以3′~5′方向作为模板,复制合成一条5′~3′方向的随从链,因此随从链会成方向是与复制叉的行进方向相反的。

随从链的合成是不连续进行的,先合成许多片段,即冈崎片段。

最后各段再连接成为一条长链。

由于前导链的合成连续进行的,而随从链的合成是不连续进行的,所以从总体上看DNA的复制是半不连续复制。

DNA复制时,在滞后链上,较短的DNA片段(大约1000-XXXX 年龄的增长而变短,可导致核生物染色体稳定性下降,并导致衰老。

其分子机制在于,线形DNA分子不能从末端核苷酸外合成RNA引物,如此染色体将逐代缩短。

但是在生殖细胞、胚胎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由于有端粒酶,所以并不出现这种情况。

端粒酶是一种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的酶,RNA和蛋白质都是酶活性必不可少的组分。

可看作是一种反转录酶。

此酶组成中的RNA可作为模板,催化合成端区的DNA片段。

端粒酶催化合成端区,在保证染色体复制的完整性上有重要意义。

⒔哪些因素能引起DNA损伤?生物机体是如何修复的?这些机制对生物机体有何意义?答:一些物理化学因子如紫外线、电离辐射和化学诱变剂均可引起DNA损伤,破坏其结构与功能。

然而在一定条件下,生物机体能使这种损伤得到修复。

紫外线可使DNA分子中同一条链上两个相邻的胸腺嘧啶碱基之间形成二聚体(TT),两个T以共价键形成环丁烷结构。

CT、CC间也可形成少量二聚体(CT、CC),使复制、转录受阻。

细胞内具有一系列起修复作用的酶系统,可以除去DNA上的损伤,恢复DNA 的双螺旋结构。

目前已知有4种酶修复系统:光复活、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反应诱导的修复,后三种不需要光,又称为暗修复。

1.直接修复1949年已发现光复活现象,可见光(最有效400nm)可激活光复活酶,此酶能分解由于紫外线形成的嘧啶二聚体。

高等哺乳动物没有此酶。

2.切除修复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DNA分子中受损伤部分切除,并以完整的那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出切去部分,DNA恢复正常结构。

3.结构缺陷的修复:(1)核酸内切酶识别DNA损伤部位,在其附近将其切开。

(2)核酸外切酶切除损伤的DNA。

(3)DNA聚合酶修复。

(4)DNA 连接酶连接。

4.无嘌呤无嘧啶——碱基缺陷或错配——脱碱基(N-糖苷酶):甲基磺酸甲酯可使鸟嘌呤第7位氮原子烷基化,活化β-糖苷键,造成脱嘌呤作用;酸也能使DNA脱嘌呤。

DNA复制时,DNA聚合酶对dTTP和dUTP分辨力不高,有少量dUTP掺入DNA链。

细胞中的尿嘧啶-N-糖苷酶可以切掉尿嘧啶。

腺嘌呤脱氨形成次黄嘌呤时也可以被次黄嘌呤-N-糖苷酶切掉次黄嘌呤。

对于无嘌呤无嘧啶的损伤有两种修复方法:(1)AP核酸内切酶切开,核酸外切酶切除,DNA聚合酶修复,DNA连接酶连接。

(2)插入酶插入正确碱基。

5.重组修复切除修复发生在DNA复制之前,而当DNA发动复制时尚未修复的损伤部位,可以先复制,再重组修复。

在重组修复过程中,DNA链的损伤并未除去。

重组修复至少需要4种酶组分。

重组基因recA编码一种分子量为40000的蛋白质,它具有交换DNA链的活力。

RecA蛋白被认为在DNA重组和重组修复中均起关键作用。

recB、recC基因分别编码核酸外切酶V的两个亚基。

此外,修复合成还需要DNA聚合酶和连接酶。

6.易错修复和应急反应(SOS反应)诱导修复是细胞DNA受到严重损伤或DNA复制系统受到抑制的紧急情况下,为求得生存而出现的一系列诱导性修复。

SOS反应诱导的修复系统包括避免差错的修复(无差错修复)和易错的修复。

避免差错的修复:SOS反应能诱导光复活切除修复和重组修复中某些关键酶和蛋白质的产生,从而加强光复活切除修复和重组修复的能力,这属于避免差错的修复。

易错的修复:SOS反应还能诱导产生缺乏校对功能的DNA聚合酶,它能在DNA损伤部位进行复制而避免了死亡,可是却带来了高的突变率,这属于易错的修复。

SOS反应是由RecA蛋白和LexA阻遏物相互作用引起的。

RecA蛋白不仅在同源重组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它也是SOS反应的最初发动因子。

在有单链DNA和ATP存在时,RecA蛋白被激活而表现出蛋白水解酶的活力,它能分解λ噬菌体的阻遏蛋白和LexA蛋白。

LexA蛋白(22Kd)许多基因的阻遏物,当它被RecA的蛋白水解酶分解后就可以使一系列基因得到表达其中包括紫外线损伤的修复基因uvrA、uvrB、uvrC(分别编码核酸内切酶的亚基)以及recA和lexA基因本身,还有单链结合蛋白基因ssb,与λ噬菌体DNA整合有关的基因himA、与诱变作用有关的基因umuDC,与细胞分裂有关的基因sulA,ruv,和lon,以及一些功能不清楚的基因dinA,B,D,F等。

DNA的修复机制对保证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忠实性,连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⒕何谓应急反应(SOS)和易错修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SOS 反应对生物机体有何意义?答:诱导修复是细胞DNA受到严重损伤或DNA复制系统受到抑制的紧急情况下,为求得生存而出现的一系列诱导性修复。

SOS反应诱导的修复系统包括避免差错的修复(无差错修复)和易错的修复。

避免差错的修复:SOS反应能诱导光复活切除修复和重组修复中某些关键酶和蛋白质的产生,从而加强光复活切除修复和重组修复的能力,这属于避免差错的修复。

易错的修复:SOS反应还能诱导产生缺乏校对功能的DNA聚合酶,它能在DNA损伤部位进行复制而避免了死亡,可是却带来了高的突变率,这属于易错的修复。

易错修复是应急反应(SOS)中的一种。

SOS反应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它为生物在极为不利的环境中求得生存提供了机会。

⒖何谓突变?突变与细胞癌变有何联系?答: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碱基对的置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变化,亦称点突变。

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叫自发突变,由人工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药剂诱发的突变叫诱发突变。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

在生产上人工诱变是产生生物新品种的重要方法。

根据基因结构的改变方式,基因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突变和移码突变两种类型。

基因突变有可能破坏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的正常调控机制,引起细胞癌变。

⒗DNA复制时两条链发生错配的概率是否相等?两条链错配修复的概率是否相等?答:DNA复制时两条链发生错配的概率不相等。

两条链错配修复的概率也不相等。

⒘为什么引起SOS反应的化合物通常都是致癌剂?答:由于癌变有可能是通过SOS反应诱变造成的,因此能引起SOS反应的化合物通常都具有致癌作用。

⒙试述Ames试验的原理。

答:B.N.Ames等经十余年努力,于1975年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亦称Ames试验。

该法比较快速、简便、敏感、经济,且适用于测试混合物,反映多种污染物的综合效应。

Ames试验的原理是: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his-)菌株,在含微量组氨酸的培养基中,除极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的细胞外,一般只能分裂几次,形成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的微菌落。

受诱变剂作用后,大量细胞发生回复突变,自行合成组氨酸,发育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某些化学物质需经代谢活化才有致变作用,在测试系统中加入哺乳动物微粒体酶,可弥补体外试验缺乏代谢活化系统之不足。

鉴于化学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与致癌作用之间密切相关,故此法现广泛应用于致癌物的筛选。

第35章DNA的重组⒈DNA重组有何生物学意义?是否可以说没有DNA重组就没有生物进化?答:DNA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遗传信息的重新组合,称为遗传重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