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直流系统38.1概述1)任丘热电主厂房#1、#2机组的直流系统采用珠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生产的直流系统,它由高频电源模块、绝缘检测装置、蓄电池在线监测装置、直流母线、开关、蓄电池组等部分组成。
2)主厂房220V直流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两段母线间设联络开关。
正常直流母线分段运行,联络开关在分位,每台机组的控制及动力直流负荷均取自这两条母线。
#1、#2机组的直流系统分别独立,且每台机组的直流系统配2台直流充电装置,充电模块采用N+2备用方式,容量为300A/230V。
3)主厂房220V直流系统蓄电池均采用浮充电运行方式,蓄电池均选用淄博火炬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集控直流系统蓄电池型号:GSM-1400,容量为1400 Ah,每台机组2组共4组。
4)集控直流系统#1、#2充电柜上母线和充电柜上蓄电池组开关之间装有闭锁装置,两组开关不能同时合入。
5)每套充电装置装设两路交流电源,可实现交流进线自动切换,正常情况下两路交流输入电源开关均在合位,当一路电源失电时,另一路自动投入。
6)单回路供电的直流负荷,正常情况下不得停电。
7)环网供电的直流负荷,正常情况下应按规定的断开点开环运行。
8)不在同一组母线上的环路供电负荷,不允许在负荷侧合环运行,倒电源操作时,可短时合环运行,但必须要定相正确。
9)对环网供电的直流负荷必须有一个断开点,只有在直流系统倒换时,才可短时并列运行。
10)正常运行时,直流系统充电模块工作在浮充电状态,主要提供经常性负荷工作电源及补偿蓄电池放电损失的电能。
11)当交流电源故障超过十分钟或连续1个月以上(时间可调)浮充时,系统自动启动均充并运行以下自动充电程序:以稳定的充电电流进行稳流充电,当电压逐渐上升到均充电压整定值时,自动转为稳压充电,当充电电流逐渐减小到0.01C10A后延时1小时,转为浮充运行。
12)蓄电池的定期充、放电工作,应由蓄电池维护人员进行,运行值班员配合操作。
38.2技术规范38.2.1蓄电池技术规范38.2.2浮/充电装置技术规范38.3直流系统运行与检查38.3.1直流母线电压正常应保持在232V-234V之间。
38.3.2直流系统对地绝缘电阻用500V摇表测量,不低于1MΩ,不允许测相间绝缘,充电模块不能用摇表测量绝缘。
38.3.3各段直流母线正常由蓄电池组和直流充电装置并列供电;正常蓄电池组处于浮充电方式下运行。
38.3.4两段直流母线并列操作,应检查母线极性正确,电压差不大。
直流系统母线切换方式时,严禁造成母线失电,严禁两组蓄电池长期并列运行。
38.3.6两组直流母线同时有接地现象时,禁止将两组母线并列运行。
38.3.7当某一段的蓄电池组需退出运行时,应首先将该段直流母线与另一组蓄电池并列运行,不允许充电装置单独接带直流负荷。
38.3.8当任一充电模块故障时,可单独退出,但应参考当时直流负荷的大小并保证其他充电模块不过负荷。
38.3.9 直流系统运行中的检查38.3.9.1值班人员应对充电设备和蓄电池组进行检查,出现异常及时联系处理。
38.3.9.2直流充电装置的检查1)室内允许温度范围0~40℃;2)室内应清洁、无杂物、无异味;3)装置及各部接线无过热、振动、噪音,风扇运行正常,4)监控装置无无报警,电源模块无故障信号;5)各表计显示正确,充电电流、电压表指示正常;6)充电装置电源符合运行方式;38.3.9.3直流母线及馈电屏的检查1)系统绝缘良好,无接地指示,母线电压在规定范围。
2)各表计指示正常。
3)直流系统的运行方式正确,直流屏上各开关的位置正确,开关、刀闸等接触良好4)直流系统各部清洁,无漏电、放电、接头无过热现象。
5)微机绝缘监测装置和电池巡检仪运行正常,无异常报警信号;38.3.9.4蓄电池的检查1)蓄电池室内应保持清洁,电池及台架无污垢,室温应保持在25℃为宜。
2)蓄电池室内照明、通风良好,无酸味。
3)各蓄电池无发热和大量冒汽现象。
4)严禁烟火靠近蓄电池室,易燃物品不得携入蓄电池室内。
5)蓄电池室的阀窗应关好,应无漏、进水现象。
6)电池外部完整无破裂、无杂物,各接头连接牢固,无松动、腐蚀、发热现象。
7)极板无弯曲、膨胀、裂开和短路现象,出线桩头无腐蚀。
8)电池监控巡测仪、集中监控仪无异常报警信号。
38.4直流系统的操作38.4.1直流系统启动前检查1)检查各连线无错误。
2)检查设备绝缘良好。
3)新投产或检修后应检查充电柜输出极性与蓄电池极性相同。
4)检查交流输入电源正常。
5)检查充电柜的交流输入开关和直流输出开关在断开位置。
6)检查充电柜内各元件完好,无异味、杂物,外壳接地牢固,盘面上的表针、指示灯、旋钮、按钮、选择开关完好。
7)各熔断器完好,熔丝无熔断。
38.4.2主厂房充电装置启动步序:1)将380V母线侧充电装置电源送电;2)合上充电装置电源交流开关;3)检查220V充电装置交流侧电压表指示正确;4)合上充电装置直流输出开关;5)依次合上各充电模块进线交流电源小开关;6)检查充电电压上升至额定,电流表有指示;38.4.3主厂房充电装置停运步序:1)依次断开各充电模块进线交流电源小开关;2)检查充电电流表无指示;3)拉开充电装置直流输出开关;4)断开充电装置电源交流开关;5)将380V母线侧充电装置电源停电。
38.4.4Ⅰ组蓄电池停电操作:(以#1机Ⅰ组蓄电池为例)1)检查220V直流系统Ⅰ、Ⅱ两段母线绝缘良好,禁止在不同极接地时并列;2)调整220V直流系统Ⅰ、Ⅱ两段母线电压相等;3)在220V直流系统Ⅰ、Ⅱ段联络开关两侧验明极性一致;4)合上220V直流系统Ⅰ、Ⅱ两段母线联络开关;5)检查220V直流系统母线电压正常,无异常信号;6)停止220V直流系统#1充电机运行;7)拉开220V直流系统#1充电机开关;8) 拉开220V直流系统Ⅰ组蓄电池出口开关;9)取下220V直流系统Ⅰ组蓄电池组保险;38.4.5 Ⅰ组蓄电池送电操作:(以#1机Ⅰ组蓄电池为例)1)查220V直流系统Ⅰ组蓄电池回路清洁完好,具备送电条件。
2)查220V直流系统#1充电机开关在断位。
3)查220V直流系统Ⅰ组蓄电池开关在断位4)送上220V直流系统Ⅰ组蓄电池组正、负极保险。
5)将220V直流系统#1充电柜电源送电。
6)开启220V直流系统#1充电柜,调整电压正常7)在220V直流系统#1充电机开关两侧验明极性一致。
8)将220V直流系统#1充电柜开关打至I母位9)合上220V直流系统Ⅰ组蓄电池出口开关10)在220V直流系统Ⅰ组蓄电池上直流Ⅰ母开关两侧验明极性一致。
11)合上220V直流系统Ⅰ组蓄电池上直流Ⅰ母开关12)拉开220V直流系统Ⅰ、Ⅱ母线联络开关38.5异常及事故处理38.5.1直流母线电压异常的处理38.5.1.1检查直流母线查找电压异常原因1)是否因充电装置运行异常引起。
2)是否因开停直流设备引起。
3)表计是否正常。
38.5.1.2若为直流母线充电装置故障或充电装置电源故障,可将该直流母线Ⅰ、Ⅱ母线联络开关合上,停用该充电装置,联系检修处理。
38.5.2直流接地处理:1)检查直流母线正、负对地电压,判断接地极性及接地性质。
2)根据绝缘监视仪的显示寻找接地点。
3)询问机、炉值班员有无设备启动,有无热工工作,如有,即对这些设备的直流回路进行检查。
4)对允许瞬时停电的负荷,可采取分段拉闸,停电拉闸时,应先拉外围,后拉集控设备,先拉不重要的,后拉重要的设备。
5)瞬时停电寻找接地时,应先征得机、炉值班员同意,选热工时须有热人员在场并遵照边选择边恢复的原则,在恢复原运行方式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6)对不允许瞬时停电的负荷,应用转移法,将负荷切换至另一直流系统,根据接地信号是否转移判断故障所在。
7)采取上述措施后,接地信号仍未消除,可认为母线接地或蓄电池组接地,征得值长同意后,先将蓄电池停电判断故障,若母线接地可请示领导后再作处理。
8)故障点找出后,应通知所辖设备的检修人员处理,绝缘合格后方可恢复送电。
38.5.3直流母线短路现象:1)警铃响,出现多路“控制回路断线”和“直流母线故障”等光字牌。
2)直流盘有放炮声和放电火花。
处理:1)设法将负荷倒至完好母线运行。
2)退出充电装置、蓄电池组,将故障母线停电,用1211、四氯化碳、CO2或干式灭火器灭火。
3)查明故障直流母线的负荷部分无故障后,将故障直流母线上所带负荷转移至另一直流母线带(注意转带时采用先拉后合的方法,防止转带过程中造成故障扩大)。
4)隔离故障点后恢复母线运行。
38.5.4直流母线电压消失处理:1)将母线所带负荷转移,拉开母线上所有负荷刀闸。
2)停用故障母线上充电装置和蓄电池组。
3)检查蓄电池组、充电装置出口保险是否熔断。
4)如发现有明显故障点,应设法及时隔离,尽快恢复直流母线运行。
5)如未发现明显故障点,测量母线绝缘正常后,可试送一次。
正常后恢复直流系统正常运行方式。
6)若母线故障,联系维护人员处理,故障消除后,尽快恢复直流母线运行。
38.5.5工作充电装置跳闸的处理:1)对装置进行外部检查,若无明显异常情况,可根据其信号指示状况进行处理。
2)若由于电压波动引起过流、过压继电器动作,应复归信号后,重新将装置投入运行。
3)无法处理时,合上直流Ⅰ、Ⅱ母线联络开关由另一段直流母线转带,通知检修处理。
38.5.6在对蓄电池巡视检查中,如发现蓄电池短路,极板生盐,电解液面低电解比重过低等异常现象,应尽快通知蓄电池组维护人员进行处理。
38.5.7蓄电池室着火的处理1)通知消防部门并报值长。
2) 将发生火灾或受火灾威胁的蓄电池组出口刀闸拉开,取下蓄电池出口保险。
3) 立即调整充电装置,合上直流母线联络刀闸,维持直流母线电压正常,退出一套充电装置运行。
4) 戴上防毒面具,用CO2、四氯化碳、泡沫灭火器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