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文化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有特色的文化建设可以帮助高等院校克服类同和平庸,增强高等院校的“软实力”。
高职院校应该培育和建设属于自己的大学精神,并用这种精神去统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大学精神
如果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理解,和谐校园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建设,因为无论是办学、教育和管理,还是校园软硬件建设,都具有文化的意义,“和谐”本身便是一种文化的目标。
如果从狭义的文化概念来理解,文化建设则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对和谐校园建设具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本文想从实践的角度谈谈笔者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1走出专业技术和职业教育“工具化”的误区,回归高等教育的文化本质
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把个体从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提升到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同时再以自觉的文化创新去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乃至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是每一自然主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不但应具有专业知识,而且还应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社会公民。
所以,在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蒙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在这个特定的时期。
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使高等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工具化”倾向,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基本上是“专门人才”而不是有人文素养的人才,以至于有人惊呼,目前大学生的素质已严重下降,大学因而失去了它曾经具有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风采。
走出高等教育“工具化”的误区,使之回归高校的文化本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新发展起来的职业技术型大学。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普通大学有显著的区别。
正因为如此,高等职业院校轻视文化建设、放任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的“工具化”倾向便更为严重。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世纪之交由原来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或合并而组建起来的,本来就有一个由中专文化向大学文化转变的过程,但其大学文化精神至今尚未完全形成。
所以,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努力培养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的文化精神对于高职院校就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2克服类同和平庸,构建具有自己个性文化特色的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发展初期,普遍采用的是外延式的发展模式。
这种外延式的发展造成了高职院校的趋同化,而类同必然平庸。
所以,如何克服平庸,从而创建自己的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就成为高职院校今后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是因类型不同而显出的特色。
同一类型的高等院校也要有自己不同的特色,这才叫个性特色。
高职院校的特色有历史传统的特色、专业的特色、质量的特色、文化的特色等,其中文化的特色应该是最重要的特色,因为它最能反映学校的景象和风貌。
作为职业类的高校,应有其共同特征,即其职业性、应用性、服务性等。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努力打造自己的个性特色,尤其是其中的个性文化特色。
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属于自己的历史,从而积淀了自己各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延续着自己的传统和精神,他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从共性上讲,它是对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化品性的折射;从个性上,它则是各院校的因历史传统或行业地域不同而形成的独特风格。
正因为有这种个性鲜明的风格。
它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它对自己的学校成员才能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同化力。
院校的个性文化是院校的形象化的标志,高职院校只有努力培养有自己个性的大学精神,才能克服与其他院校相比而显现出的类同和平庸,使学校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
3构建全方位的文化育人环境,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软实力
有学者认为,在21世纪,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竞争的最高形式是他们的文化国力的竞争。
高等学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其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人们选择大学,实际是在选择文化。
受过优秀大学文化熏陶的人,会在自己的身上表现出超人的文化风格、心智模式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如果说,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是大学的硬实力,那么深厚、优秀的校园文化就是大学的软实力。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其硬件同普通本科院校不能相比,所以在改善硬件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全方位的文化育人环境,做到硬件合格软件不软,是克服高职院校的比较弱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由其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特征,是促进大学发展、提升大学办学水平和文化品位的精神动力。
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的形成,同该大学产生的时代、发展历史、地域环境、行业特色和师生的共同心理相关,具有它的鲜明的个性特色。
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具有它的相对的稳定性和强烈的渗透性,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底蕴和内在动力。
从内涵看,它是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是一所院校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校师生为自己的美好目标而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
从外延看,它体现在全校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中,体现在全校师生的信念、道德品质、价值准则和性格特征之中。
1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形成的因素
一般说来,大学精神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1)文化传统。
成功的大学精神离不开其优秀的文化传统;优秀文化传统经过提炼,赋予新意,能成为经典的大学精神。
(2)时代精神。
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多是从智能第一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
我国许多知名高校的校训,都以不同的词语表达了“创新”、“远志”、“修能”等,关注的也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3)院校的办学历史与特色。
历史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历史的凝结。
对那些有着坎坷的发展经历的高职院校而言,校史是他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校史本身就是一部精神史。
注意收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资料,尤其是发展关键时期的史料,对一所院校的大学精神而言,往往就是最有力的阐述。
(4)地域文化。
一方山水育一方人,其实质就是地域文化育人。
我国传统的“湖湘文化”、“荆楚文化”和“黄土文化”就对湖南、湖北和陕西的高校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代高校倡导开放办学,学校与地方的交流在日益增加。
在此情况下。
高校更打上了地域特色的烙印,大学也从地域文化中吸取着文化要素。
高职院校的专业覆盖和服务面向都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如具有煤炭行业背景的西安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