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山阳县小河口镇初级中学校长张存才[文章摘要]深刻认识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关系;加强学校领导管理育人能力和优化德育工作;合理布局校园自然和人文环境;加大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力度;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育人水平;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德育空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渠道开辟德育工作新局面;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关键词] 德育为首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民主科学和谐发展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们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认真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课内到课外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有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摄取精神营养,增加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增长才干。
校园文化氛围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1、物质表现校园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优雅的校园、宁静的教室、整洁的宿舍这些校园环境中的硬件,是学校各类活动的载体。
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陶冶情操,享受美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营造宜人的物质文化形态,不仅能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而且使学校的建设与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协调同步。
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最基础、最形象、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2、精神文化搞好校园文化不仅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它除了具有培养学生的功能外,还担负着创造先进的科技文化的重任。
它主要体现为学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创建活动,涉及到学生的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行为自律、心理优化、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从而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精神文化与其他几种文化是相互依赖、互为作用的,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主导地位,是衡量校园文化氛围优劣的主要指标。
3、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属于校园环境中的软件,它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特征,通过社会政治活动、学术活动、知识活动、健身活动、娱乐活动、服务活动进行表现。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们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学生以自主活动为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由参加。
形式灵活多样。
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增强自信,勇于竞争,经受挫折磨练,努力追求成功,从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弥补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综合发展,全面提高。
4、媒体文化它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画廊、板报、以及校歌、校训等。
这些媒体的内容,往往也带有该学校所特有的的文化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远的。
它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与这些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思维震荡,而且还包括学生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或者说对学校开展德、智、体、美诸方面的一切活动所引起的感召力,都直接起到了思想指导和宣传教育的作用。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深化学校德育工作,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在当前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如何改革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建设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进一步优化德育环境和德育工作过程,使德育工作效果更为突出,这正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而面对全新的意识结构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加之师生的复杂的思想状况,学校只有真正地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办学方针政策,形成一系列有成效的整体化推进的德育工作新机制,切实抓好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气氛,才能适应新形势对现代教育的要求。
众所周知,德育工作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线。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内容包括正确的办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管理,开辟第二课堂和文体活动等方面。
而校园文化的建设核心是德育工作,良好校园文化也促进了师生的共进,协调的师生关系,团结奋进的精神形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健全的品质和性格,也有利于我们教师的成熟和教学有成,更有利于学校管理有序高效进行。
显而易见,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民主和谐氛围,没有德育工作的优化管理,便成了纸上谈兵。
如果离开校园文化建设谈学校德育工作,便空洞无味,可知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赖,互为紧密的关系。
1、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关系建设校园文化,少不了德育工作的加强,开展德育工作,少不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倡导。
学校领导班子应明确这一点,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对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政团工和课外活动顺利进行起着推动作用。
学校应制定一系列的有效管理机制,分工明确,奖惩分明,求真务实,落实到位。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发挥其功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育人环境,倡导人人参与,齐管理、共奋进、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学校领导班子应明确分工负责,实行年级管理制度和班主任负责制,分管领导督促制。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大力抓牢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旧带新促进教师的飞速成长,对外还要注重社会形象和影响,要有创品牌和名校意识。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突出“以德为首,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办学方针,正确处理学校德育工作带来诸多与实际教育教学活动相冲突的问题。
2、加强学校领导育人管理能力和优化德育工作过程在过去,学校教育由于诸多原因,被应试教育的模式束缚,培养出的学生很难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新世纪是素质和创新教育时代,学校领导班子和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学习,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统一认识,过好德育关和能力关,大力加强德育工作和提高政治意识,把培养新型人才作为德育工作的明确目标。
为此,学校行政领导及政团干事应大力加强领导,提升育人质量,注重科研,提高育人艺术和成效。
在日常的学校工作中,将德育真正放在首位,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飞跃。
其次,在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过程中,完善和优化日常行为规范,实行分工负责制。
对于班主任的任用实行年级招聘制,学校形成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处到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的一条龙的管理模式。
政教处尤其要以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核心,带头搞好学生的纪律、卫生和思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为优化学校管理创造好条件和提供优越的舞台。
3、合理布局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陶冶学生情操人离不开环境的存在,同样环境也须人的改造,二者相辅相成。
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优美宜人的工作学习场所和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教育的需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实施素质创造教育的需要。
就学校的整体校园自然环境布局而来,要做到合理协调,体现人文教育和审美价值,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当然,在学校绿化时,还须体现文化艺术价值,巧妙设计学校的一砖一瓦,把教育目的和科学文化常识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
在进行人文环境的设计时,应注意国旗、国微、国歌和《中学生守则》、名言警句、名人雕像和宣传栏等合理设计,还有学生的衣着打扮和校风校貌。
在精心设想人文环境时,应做好校园内人文和自然的和谐,做好教室、宿舍、实验室、办公室等室内的合理设计,陶冶师生情操,丰富人格内容,提升道德水平。
4、加大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管理,提高德育工作效果无规矩不成方圆。
学校应依据国家大政教育方针政策制定一系列的校纪校规,促使师生形成一股巨大的凝聚力。
落实到各个部门,制定相应的教研计划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每个班制定相对应的班级管理制度和班规。
政教处工作繁杂,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寝室的管理,学生的出勤和清洁卫生的保持以及爱国主义,理想,人生教育等方面。
只有在严明的校纪校规前提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和民主和谐气氛才能有奠基和前提保证。
针对学生中表现不好的现象,学校德育工作小组应带头作好学生思想转化教育工作,也可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咨询室。
有了强有力且奖惩分明的校纪班规,全校师生才能统一认识,看清形势,明确目标,统一行动,共同管理,才能有力促进民主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优越的育人和工作环境。
5、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提升德育工作的能动性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
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
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促使学校德育工作彰显更大的活力。
6、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育人水平,塑造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管理能力刻不容缓。
在新形势下,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求知欲较以往更复杂,其思想的复杂性决定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所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只有我们的教育水平上来了,学生、社会和家长才能满意,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只有我们具有优秀的教学质量和高超的育人能力艺术,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和栋梁。
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一环节上,每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注重在教学的同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价值观等教育。
开展好每一周的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格品质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塑造健康乐观的人格和心态。
7、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渠道开辟德育工作新局面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情操,调整紧张的学习气氛。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
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被一些不健康的活动所支配。
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8、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德育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9、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校园制度文化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