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手为题作文在人的一生中,对手往往被称为阴谋、卑鄙的代名词。
对手是想尽一切办法打败自己的人,为了打败你而不折手段。
如果没了对手,那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你就会在冥冥之中陷入悲哀、凄凉,甚至死去。
而你的对手会让你时刻保持高度警觉,你会千方百计地用你的智慧来打败对手。
有了对手,打败他,你就是英雄豪杰。
你的对手就是你人生中的验金石,只要有进取心,和你的对手较量,你会登顶人生的制高点。
同学们,如果你还不相信,请看下面的例子。
大元帝国建国前,成吉思汗所在的部落,周围都是敌人。
可以说和其他草原部落相比,他们的部落是一个弱小的部落。
可他们没有放弃,天天刻苦训练。
在短短的几年后,成吉思汗的铁骑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帝国。
随后,蒙古战车横扫亚欧,打遍天下无敌手,占领了近半个地球的领土,由此,大元帝国诞生于世。
这说明什么?是对手或者说是敌人成就了他们。
他们领军进攻、入主中原,过上了优哉游哉的安逸生活。
他们最悲哀的是没有了对手。
后来,蒙古骑兵都不训练了,每天吃喝玩乐,花天酒地。
蒙古铁骑的军队不再锐不可当,最后被赶回草原。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没有了对手你就会死掉。
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有一大群羊无忧无虑的生活。
可是有了天敌狼,羊群大批大批的被吃掉。
牧主看到了,命令猎人灭掉所有的狼。
没有了天敌后,羊儿们不再惊恐,不再为逃避狼的攻击而狂奔,不运动,不奔跑,患上了软骨病,患上了瘟疫,一传十,十传百,大批大批的羊群死得比狼吃掉的还多。
羊就是没有了对手,所以才会自取灭亡。
在这里,我要说一声,人,千万不能没有对手。
对手可以是竞争者,对手可以是自己最讨厌的人或事,对手更可以是居心叵测之人。
拳王泰森因没有了对手,整天吃喝玩乐,最后导致吸毒犯罪。
秦统一六国,因没有了对手,二世亡国。
近代科学理论,因当时以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成为权威理论,也有很多被先后颠覆。
一个爱下棋的人,一定是找上手对阵,宁肯输棋受罚,也不肯和臭棋应对,赢棋获奖。
我认为,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一定会去主动找对手过招。
如何面对“我”的对手1100字今天的第三节课,不是普通的一节课,这节课,让我们全班又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今天是星期一,又一个学习的开头。
来到学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精神焕发,所以,今天的第一节课,大家都听得十分认真。
老师讲完语文课文,就用非常严肃的语气对我们说:“第三节课,我们要讨论一个十分严重的话题,这个话题,是我们在座的63位同学都存在的问题”我们听了老师这一席严肃的话,都开始有所担心起来。
“叮……”第三节课到了,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了教室,老师也板着脸走了进来。
只见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上了几个大字“如何面对我的对手”。
看着这几个字,许多人都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以为是上课写纸条的事。
写完这几个大字后,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在这条学习竞争的‘道路上’,大家都激烈的竞争着,在这条‘道路’上,有的同学十分优秀,而这种优秀,却会引来其他竞争者们的妒忌。
我们班上就存在着这种情况,比不赢别人,就用其他途径恶意攻击他人,这种行为,只有素质极低的人才会这样做!现在,你们就好好想想,究竟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对手。
”老师说话的语气很重,的确,老师是对的。
在竞争中,我也有一点妒忌之心。
例如哪一次写作文,哪位同学得了高分,而自己却没有,我就会非常不高兴,:“哼,有什么了不起,说不定这次他只是碰运气,这根本就不是真本事。
”我总是自以为是,不把别人当回事。
可是,我错了。
既然别人的作文能得到高分,也自然有一些优美的句子与好词作衬托。
如果你能为他人喝彩,吸取对方的优点与好处,那么,你就能够更好的成长,写更好的作文,让他人为你喝彩。
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是的,我已经找到了答案!经过沉思后,老师又让我们听听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竞选演讲以及与奥巴马总统一起竞争的另一位竞选者的演讲。
在奥巴马总统那深情的演讲中,我们读出了这位黑人总统的决心,因为他一直在演讲中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是的,我们能做到”,最终,他如愿以偿。
可是,与奥巴马总统一起竞争的另一位竞选者呢?他落选了,可他的品质却深深的打动了我。
在竞选结束的那天晚上,他拨通了奥巴马总统的电话,在电话中,他真情地祝贺了自己的对手,并再用自己的真情写下另一篇深情厚谊的演讲,演讲的题目是“祝福你,我曾经的对手!”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竞争者的品质十分优秀,在重大的失败后,他还能端正自己的态度,为自己的对手真情喝彩,他真是我的榜样。
继续读他的演讲,你还会发现他有另一个优秀的品质,那就是顾全大局,为国家着想。
他在演讲中说:“我在自己的国家里,一定会和奥巴马总统一起合作,保卫自己最美丽的祖国!”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他顾全大局,为国家着想。
读完他的演讲后,你的心灵会有一种极大的震撼,这种震撼,会告诉你该如何做人。
这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但是,却让我受益匪浅。
了解“对手”“四定四准”写出高分作文3000字今年中考的总体难度将降低了,这是一个利好消息。
但作为选拔性的考试,相对于每个个体而言,“级差”总还是存在的。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阅读所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写作则不甚明显,顶多更易上手,更有话可说罢了。
而对于写作的选材立意能力、谋篇布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则是不会变的,A、B、C、D等级评定的要求也是不会变的。
那么,怎样在今年中考中写出高分作文呢?在最后冲刺阶段,请同学注意以下“四定四准”。
曾经问过许多初三学生,作文复习得怎样了,他们一脸的诧异,“作文还好复习?”进而再了解“作文达到什么水平”,多数同学说不清,只是凭近来测试中作文的得分情况来作一个大致的评定:“还可以吧”。
这可能是现时初三学生的普遍现状,反映的则是学生被动学习、“自理”能力弱、学习不能“自立”的实质。
在初三的最后阶段,如何充分“知彼”DD明确中考写作要求,从而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自主、独立地进行学习和复习,可能是广大考生当前迫切需要注意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1、定“向”DD看准中考写作考查方向中考写作的方向是什么?这需要“瞻前顾后”。
“瞻前”就是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主要是“能对阅读内容和生活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发现蕴含其中的意义;能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写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能依据知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展开想像,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有感情、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的文章,做到语句连贯通顺,结构完整,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九年级每课时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
”这实际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了明确要求。
“顾后”就是与近几年(尤其是1998年后)的命题思路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延续性。
分析1998年至2003年的作文题目(分别是“我的欢乐”、“生活中的发现”、“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有家真好”、“为自己竖起大拇指”、“我想唱一首歌”)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考生写自己的独特情感(感受、体会、发现等),这也是与新课程标准完全吻合的。
今年中考的方向也会保持这一导向,重点考查考生记叙、议论的能力,要求考生“我手写我心”,叙写真实生活实际,抒发真情实感。
这要求我们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自主体验生活,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感悟人生,不断丰富发展个人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在读书做人的成长过程中,学会写真心话,学会关注社会、热爱生活、体悟人生。
2、定”位”DD吃准好作文的标准方向明确了还不够,还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写好作文的写作要求,这个要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如何写好作文,而是中考分项相加评分标准。
2004年中考评分标准依然会沿用去年的评分标准,不会有大的变化,主要分“中心与材料”(20分)、“语言”(20分)和“思路与结构”(10分)三大项以及相关说明,需要细细解读。
以A类卷(45分D50分)为例,“中心与材料”的要求是“题意理解正确,中心鲜明;选材恰当,有新意;对生活的认识正确,且有自己的见解;感情真挚,想象力丰富。
”这里有审题的要求,有立意的要求,有选材的要求,还有创新的要求。
选材“有新意”是指在选取具有典型性、现实感的材料的基础上,选取能给人新颖独特之感、激发读书阅读兴趣的新鲜动人的材料。
“有自己的见解”要求考生作文要有自己的思考,要写自己的独特体会、认识和发现,要说自己想说的心里话;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认识上,而是要把表现“独特自我”作为一个指导思想、一个方法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体现出来。
“想像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像的能力。
它是考查创新能力的一个方面,要求想象的内容首先必须是合理的,符合人们认知世界的一般规律。
“语言”一项的要求是“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
这实际是要求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准确表达中心思想。
“表现力”是指在流畅的基础上,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丰富,文句有意蕴。
这一项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总的要求是语言表达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传情达意,生动形象。
“思路与结构”一项要求是“思路通畅,条理清晰,结构安排有特色”。
这要求结构完整、严谨,层次分明,体现思路、条理的通畅、明晰,同时能从中心的需要出发,合理安排段落,注意段落间的衔接、过渡、呼应,能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采取适当的顺序(如顺叙、倒叙、插叙等),或采取新颖别致的结构形式,如采用小标题、日记体等。
考生心中有了这一把评分“标尺”,就真正明确了写作的目标和提高了的“达标”标准。
3、定“规”DD摸准作文思维规律作文写作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从记叙、描写、说明到议论和抒情,从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到复杂的记叙文、议论文,无不体现着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层次性和与接受主体思维发展特点相适应的规律性。
因而,把握作文写作内在规律,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
一般作文的运思过程,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交互进行、循环往复的过程。
以《良师》为例。
首先,我们要运用发散思维,在脑海中尽可能地将所有“老师”回忆出来,如人、物体、动植物等。
接着,就要集中思维:分析比较,选定一位印象深刻的作为写作对象。
可这印象往往又是笼统的、概括的,怎么办?必须进行第二次“发散”。
我们围绕确定的写作对象四面八方去想,把大脑中储存的各种有关信息全部挖掘出来。
如确定写人,那就会想到:1、老师的外貌;2、老师的习惯;3、老师的教学艺术……经过这一“发散”,可写的很多了。
但在既定的有限的时间和篇幅里,从哪个角度来表现才有可能笔力集中、重点突出而又富有教育意义呢?这又得第二次“集中”。
对已经挖掘出来的信息加以筛选、组合,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思索,然后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
于是,我们又得进行第三次“发散”:在这方面,该老师是否还有其他事迹?那些事迹是否更感人?于是我们又要进行新的“集中”……摸准这一规律写作,作文就会依“理”循行,选材立意、结构安排等往往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