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动痔疮套扎术RPH优秀课件

自动痔疮套扎术RPH优秀课件


RPH—操作步骤
1.取膝胸位、截石位或侧卧位,术野皮肤 常规消毒与铺巾。 2. 插入肛窥器,消毒直肠与肛管,显露齿 状和内痔块。 3. 将负压吸引接头与外源负压系统相接, 并确认负压释放开关处于关闭状态 。
RPH—操作步骤
4. 经肛窥器置入枪管并对准目标,在负压 抽吸下组织即被吸入枪管内。当负压值达 到-0.08~-0.1兆帕时,即可转动棘轮释放 胶圈,同时将目标组织牢牢套住 5. 打开负压释放开关,释放被套扎的组织 (约小指尖大小)。完毕。
在方法上,以过去的尽可能地在解剖学上 将痔完整切除,改为通过手术或其它治疗方 法将脱垂的肛垫复位。
在治疗的过程中,尽可能保留肛垫的结构 ,以达到术后不影响或尽可能少地影响精细 控便能力为目的。
痔疮的治疗方法
药物 注射 丝线结扎 胶圈套扎 手术 冷冻 等等
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 胶圈套扎 (欧美国家首选的非手术疗法) RPH是以肛垫下移学说为理论基础而
自动痔疮套扎术RPH
肛管直肠解剖图
痔疮的发病机理
静脉曲张理论: 痔是直肠下端或肛管的末梢静脉发生
迂曲、扩张而形成的隆起静脉团。 肛垫下移理论:
当肛垫发生松弛、断裂、肥大、脱垂 并伴发静脉丛瘀血、曲张时,即逐渐形成 痔。
痔的现代概念――肛垫下移学说
肛垫是肛管直肠结合部局部增厚的部分,包 括粘膜以及血管、平滑肌、弹性纤维和结缔 组织等粘膜下层组织构成,血管成分是其主 体。肛垫参与部分肛门闭合功能,是正常的 解剖结构。任何原因造成肛垫的充血增生肥 大,或破坏了肛垫内的结缔组织和平滑肌使 肛垫失去支持而下移突入肠管腔内即成为痔 。肛垫下移学说是目前痔的成因的主流观点 。
痔的定义
多数学者认为
肛垫”是直肠肛门正常解剖的一部分, 只有合并出血、脱垂、疼痛、嵌顿等症状 时,才能称为“痔”,有的学者又称为 “痔病”。
中华医学会定义 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
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
痔的现代治疗原则
目前对痔的治疗,由过去的以消除痔块 为目的,改为消除症状作为首要目的。
联合疗法提高了套扎法治疗痔疮的疗 效,扩大了套扎法的使用范围,也必 将进一步丰富肛膜皱缩,肛垫上提 。 ☉ 局部炎症反应致使粘膜、粘膜下层与浅 肌层粘连,肛垫固定于较高位置 。 ☉ 部分阻断痔疮血供或减少静脉倒流,减 少痔的充血肥大或血流淤滞,使痔块萎缩 。 ☉ 直接套扎痔块基底部,可即刻止血。
改进后的套扎方法即“痔上黏膜套 扎法” RPH 又称“肛垫上黏膜套扎法, 使通过套扎痔上黏膜,使肛垫上提,这 不仅消除了痔疮脱垂的症状,而且缓解 了因肛垫下移而造成的静脉淤滞,符合 目前痔疮治疗的新理念
还有学者将套扎疗法加硬化剂注射 治疗内痔
胶圈套扎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痔
外痔剥离加内痔套扎治疗混合痔
自动痔疮套扎术的优点
①套扎治疗的全过程实现了自动化, 省时, 省力 , 实用, 简便; ②单人即可完成操作, ③无需麻醉, 无需住院, 价格便宜; ④痛苦轻微, 并发症罕见; ⑤术后不遗留瘢痕, 不破坏直肠与肛管的正 常结构和外观, 为后续治疗带来极大的便利。
自动痔疮套扎术的适应症
◎ 各期内痔(1~3期效果最好); ◎ 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 对PPH或其他疗法治疗后痔块或肛垫回 缩不全者,可采用RPH作补充治疗; ◎ 其他:直肠局灶性病变,如直肠息肉、 直肠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直肠前突等疾病。
RPH—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 目前有两种套扎方法:“痔块直接套扎法” 和“痔上粘膜套扎法”。前者是直接套扎痔 块基底部粘膜(距齿状线红1.5cm,不少于 1cm),后者是套扎痔块上方的粘膜(距齿 状线2~3cm) ☉ 对于ⅰ、ⅱ度内痔,一般采用直接套扎法 即可。而对于ⅲ度内痔,联合采用直接套扎 法与痔上粘膜套扎法(即所谓倒三角套扎 法),效果更好。
☉ 倒三角套扎法:于痔块基部套扎一个点, 在其上方成等腰三角形再套扎两个点。 ☉ 套扎点一般选择膝胸位1~2点、5~6点和9 点,也可依痔块具体部位而定。一次治疗可 套扎3~5个点 。 ☉ 无任采用那种套扎方法。套扎点至少应位 于齿状线上方1cm,切勿扎住齿状线或肛管 皮肤,否则可引起剧痛或重度坠胀感,严重 者可导致出血与感染 。
设计的一种痔的治疗方法,更符合痔的现 代治疗原则。 二 手术治疗
外剥内扎术 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钉合术(PPH)
胶圈套扎演变
套扎法是由祖国医学结扎疗法发展而来
随着技术的发展套扎由初起的手工 套扎演变为借助相应器械辅助自动 胶圈套扎,也就是所谓的(自动痔 疮套扎术RPH )
传统的胶圈套扎法是通过套 扎痔体本身而达到使痔块萎 缩,脱落而治愈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