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旧金山唐人街
伦敦唐人街
悉尼唐人街
毛里求斯唐人街
鸿 东罗马帝国使节 胪 寺 官 员
东北少数 民族使节
高丽帝国使节
唐高宗驾崩,有61个国家和 地区派出特使或首领亲自参 加安葬仪式。葬礼之后,武 则天令工匠用写真的手法, 雕刻了参加葬礼的那些使节 或首领,立于朱雀门两侧。
唐太宗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地黄
黄芩
鉴真东渡,在携带的物品中有多种药材。鉴真曾为日本鉴定药物并为光 明皇太后治过疑难病症。日本平安时代由丹波康赖编纂的《医心方》中, 收录有鉴真的医方。日本江户时代的药袋上曾印有鉴真像。
二、唐文化的传播力 建筑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唐文化的学习力 跟随哥哥早年出家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鉴真手迹《请经书帖》 被日本视为国宝
鉴真在第六次东渡之时,携带了王羲之的行书真迹一幅、王 献之的行书真迹三幅,以及其他各种书法50卷。这对日本书道的 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鉴真本人也是书法名家。
二、唐文化的传播力 医药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麻黄
五味子
丹参
当归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பைடு நூலகம்
弘法大师行状绘图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 前后达十几批
少则两百人,多则五百多人 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遣唐使葬身大海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素质高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 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 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服饰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服饰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节日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据说七夕是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日本人在七夕这一天把自己的愿望写 在带一根线的纸签上,然后把写纸签系在竹枝上,这样自己则会如愿以偿了。
和同开珎 日本奈良朝初始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年,唐景龙二年)铸,为日本最早 铸行的官钱,由此改变了历来谷帛交易的状况。形制仿唐开元通宝。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茶道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日本茶道
唐人茶道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日本列 岛。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 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茶文 化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制度 天皇
太政宫 神祇宫
宫大刑兵民治式中 内藏部部部部部务 省省省省省省省省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书省 决策
皇 帝孝
德 天 皇
门下省 审议
尚书省 执行
吏户礼兵刑工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建筑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大和朝廷深切感受到唐朝巨大的都城可以有效地显示国威,于是着手建造自己 最初的大都城。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也是仿隋唐长安城建造而成。东西约4.2km, 南北约4.7km,面积大约相当于长安城的四分之一。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隋唐时期的日本民族是一个好学的民族,下列日本到唐朝的人员中是政府委派的( A )
A.遺唐使
B.留学生
C.留学僧
D.商人
2. “舍己为人传道去,唐风洋溢奈良城”称赞的是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 C )
A.张骞
B.班超
C.鉴真
D.玄奘
3.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D )
潜心修佛名扬洛阳
三、唐文化的学习力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 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 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玄奘为探究佛教 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不畏艰险, 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 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 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前后十七年学遍 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 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外交目的:在唐朝日益发展繁荣的时期,派 遣唐使来唐朝学习,以期与唐朝建立友好的 对外关系。——最初的目的
政治目的:期望通过遣唐使,直接从唐朝吸 取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经验,进而推进日本 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
文化交流目的: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进而 推动日本的文化发展。
二、唐文化的传播力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目的: 到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时间: 唐玄宗时期 次数: 先后六次尝试东渡
二、唐文化的传播力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 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唐文化的传播力 书法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文字 日语的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混合 使用。假名有平假名和片假名,各73个。平假 名假借汉字的草书造成,用于日常书写和印刷; 片假名假借汉字楷书的偏旁冠盖造成,用于标 记外来词、象声词以及特殊的词语。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货币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唐文化的学习力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 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 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 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唐文化的学习力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制度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模 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 “大化”。并正式开始改革, 史称“大化改新”。日本以唐 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 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 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体制,完善了日本的统 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 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