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及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及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故选A。

(2)C项,“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理解错误,结尾这句话直抒胸臆,并非“委婉地表达情感”。

故选C。

故答案为:⑴A;⑵C;【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相关内容、主旨、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原文,理解文意,把重点语句放到文中,联系上下文与文章主旨,分析其含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陈益时光漫漫似水。

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

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

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

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

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

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

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

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

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

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

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

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

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

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

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

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

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

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

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

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

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

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

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

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旨归。

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

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

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

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

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

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我的叩问没有答案。

不必求答案。

(选自《散文》)(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母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她让我明白,做永远比说重要。

这么多年来“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受到了浓烈饱满的母爱鼓舞。

C.文中写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凝聚着作者温暖而艰涩的记忆,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家庭的困窘,生活的艰难。

D.“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虚构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2)日本友人在信中对作者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从全文看,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请概括并分析。

(3)文章后半部分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答案】(1)D(2)①任劳任怨(勤劳),母亲总是默默劳作,手脚从不肯停歇。

②温厚乐观,母亲瘫痪了也只不过为再无法干活而沮丧。

③深爱儿女,千针百纳给我们做鞋,为我们缝缀衣服。

(3)①内容上: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是孔子教导他“生无所息”;②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母亲对我的人生启示,下启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③主题上: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发人深思。

【解析】【分析】(1)选项A,“没有给我们留下……精神财富”错,原文说的是: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选项B,“浓烈饱满的母爱”错,母爱内敛质朴,影响我的是她的勤劳温厚的品质。

选项C,“主要是为了突出家庭的困窘,生活的艰难”错,主要是表现“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我们在“默默劳作”的母亲影响下,都认真地做着自己的事。

故答案选D。

(2)此题从文本内容中可以直接筛选:母亲的“可敬”之处: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

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

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

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

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

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

考生可以根据以上文本中的情节,概括母亲的可敬之处即可。

(3)从内容上,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

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本段描写从侧面塑造勤劳的形象。

从主题上,突出了小说生生不息和勤劳奋斗的主题思想。

以上几个方面可以作文考生作答这类试题的参考,总之考生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⑴D;⑵①任劳任怨(勤劳),母亲总是默默劳作,手脚从不肯停歇。

②温厚乐观,母亲瘫痪了也只不过为再无法干活而沮丧。

③深爱儿女,千针百纳给我们做鞋,为我们缝缀衣服。

⑶①内容上: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是孔子教导他“生无所息”;②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母亲对我的人生启示,下启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③主题上: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发人深思。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

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照应文章主旨,增强文化底蕴。

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回忆母亲,后半部分则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是对母亲的赞美,也引起后文作者思考人生在走向死亡终点的旅程中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产生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让文章更富有意蕴。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赛里木湖周涛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

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

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

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

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