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故选A。
(2)C项,“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理解错误,结尾这句话直抒胸臆,并非“委婉地表达情感”。
故选C。
故答案为:⑴A;⑵C;【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相关内容、主旨、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原文,理解文意,把重点语句放到文中,联系上下文与文章主旨,分析其含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墨水的上游陈启文①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
他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出江西修水,另一具源自湖南平江,这两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从东南向西北流到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
离湖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潭--河泊潭。
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
屈原在这里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
可怜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
他顺着河流漂了一阵,又被水浪推回了岸边。
他在这里嚎啕了一阵,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
这次,他在衣裤里填满了泥沙,他和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
他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地名--沉沙港。
②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
我记得这里有一个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边的屈子祠,一个人站在对岸看着这条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种神圣的哀伤。
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矗立的雕像。
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越是好人特少的年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③还有杜甫。
杜甫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他坐着一条船,从湘江到汨罗江,然后他好像是在这里迷路了。
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还是死了,他是饿死的。
杜甫墓,就在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境内。
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④第一次读到余光中这句诗,我正在这条河边求学,我们那个学院,正处在平江青冲到汨罗古镇长乐之间,同我故乡的那条大河相比,那时的汨罗江,碧清碧清的,感觉比空气更清澈,更透明。
她给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在恍惚如梦的追忆之中,每天黄昏我都要去那条河里去游泳。
那里的河滩,平缓,辽阔,河水在河中静静流淌,河床的颜色极为鲜艳,那里有各种植物,有各种动物,它们大都是水陆两栖的,属于生命中最暧昧的种群。
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木蓿,一种匍匐生长的野菜,一种牲口最爱吃的野菜。
埋头吃草的水牛,有鲜绿的草汁从它们的嘴边流出来。
那时这里有很多的树和鸟,鸟落到了枝头,枝头上便有了歌唱。
听见鸟唱,但看不见鸟。
鸟躲在绿荫里。
它旁边可能还有一只。
我听见另一只鸟,在唱。
每天黄昏,当我们赤膊走向河流时,一行行碧树,全都默不作声地披着霞光,每一匹叶子轮廓分明。
一泓清泉,就被这样一大片碧绿的树掩映着,水中投下斜长的树影,水于是透明,碧绿。
而河流总是愈明净,愈深邃。
干净的河水里,晃动着我们年轻的身影,晚霞透过繁茂的枝叶照在我们身上,那时我们的身影也是干净的。
是的,我曾潜入很深的水里,那么深,也有神奇的阳光照进来,照亮了水底下的动物和植物,一条条鱼闪亮的鳞片,在最深的地方闪烁出来。
还有风,神奇的风,仿佛从另一个世界刮过。
我之所以对这一切感到神奇,只因为我是人,我误入了一个不属于我的世界,很快我就支持不住了,我从水底下冒了出来,而我纯粹因为好奇的短暂进入,已给那个碧清碧清的世界制造了一场不小的恐怖,那一泓清泉突然变得浑浊了,很多的鱼惊恐万状地跳起来,它们可能被我搅浑的水呛着了,想换口新鲜空气。
但它们活泼跳跃的样子却是人类很欣赏的,甚至觉得是很诗意的。
⑤那些年我写了很多诗。
⑥但现在,这条河流已经毫无诗意和灵气了。
河里漂满了船,但不是为屈子招魂的龙舟,也不是杜甫坐过的那一叶扁舟,那是淘金船,挖沙船。
金子是好东西,现在,沙子也变成了好东西。
我一路上看看到的是坍塌的江岸,连绵的沙堆,倾倒河谷里的垃圾。
更有大量的矿砂、尾堆,把把这条河流挤得越来越逼仄,汨罗江只剩下了半边水,半条命了。
这条昔日的黄金水路,现在几乎看不到一条渡船,船已经很难走通了,连河流自己也走不通了。
那如水的温柔,被日复一日的逼得严厉起来,河岸被她日夜冲刷得支离,破碎,江畔的农舍,田地,正在咧开了一道道裂缝,河边的土路,狭窄而倾斜,也是到处布满了裂缝。
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你感到它随时都会断裂,塌陷,随时都会跌入更深的疯狂。
⑦不仅是汨罗江。
我已经穿越了无数的河流,都已经很难寻觅见一泓清泉了。
流失的不仅是水土,我感到血管里的血也在流失,--渴。
渴得最厉害时,嗓子里有腥甜的味道,那其实是血的味道。
血是腥甜的,只有最干渴的旅人才能感觉到。
(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写屈原投江的经过及沉沙港的来历,让读者感受到屈原以死明志的决心。
B.文章第三段引余光中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照应了标题。
且所引之话,用了借喻的手法。
本文引此的目的是写出了屈原、杜甫对后世文坛的影响。
C.文章第五段,作者说那些年我写了很多诗。
作者之所以能在那些年写了很多诗,是因为汨罗江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启发了创作的灵感。
D.文中以在汨罗江的所见所想所感为线索,既写了和汨罗江密切联相关的两位诗人,又写了求学时的汨罗江,最后一段写了自己的感受。
(2)文章的第④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作者在第⑥段中说:“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答案】(1)B(2)内容:作者写到自已在汨罗江畔的求学经历和汨罗江的充满生机和诗意的秀关风景。
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美好感情,与现在的失去诗意与灵气的汨罗江形成对比,为揭示文章主题作了铺想。
承上启下(过渡)。
由河流的充满诗意引出现在环境的被破坏。
(3)汨罗江的水道和河畔的土路都已经被破坏;曾经承载着诗意和灵气的汨罗江不被人珍珍惜。
其中附载的传统文化已消失贻尽;不仅仅是泪罗江及其承我的文化,还有许多自然生志环境和传统文化都被破坏。
【解析】【分析】(1)B选项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用了借喻的手法,分析错误,该句应该是借代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过渡语段的作用。
第4段主要写到了作者与汨罗江的关系以及汨罗江秀美的景致。
上文写了汨罗江的诗情画意,下文写到了汨罗江被破坏和污染和作者对汨罗江诗意景色的回忆,由此可见第4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也为主题的揭示做了铺垫。
(3)根据题干提示“在第6自然段中”,考生确定答题区域,筛选信息要点。
文中提到“河流已经毫无诗意和灵气”“随时都会断裂,塌陷”等内容;找出答题关键词后,适当完善,加以表述。
答题时首先应明确这里的路是指什么?根据文本的赏析理解,我们可以得出:路既是实质的汨罗江畔的道路,又虚指文化的传承,由此便可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故答案为:⑴B;⑵内容:作者写到自已在汨罗江畔的求学经历和汨罗江的充满生机和诗意的秀关风景。
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美好感情,与现在的失去诗意与灵气的汨罗江形成对比,为揭示文章主题作了铺想。
承上启下(过渡)。
由河流的充满诗意引出现在环境的被破坏。
⑶汨罗江的水道和河畔的土路都已经被破坏;曾经承载着诗意和灵气的汨罗江不被人珍珍惜。
其中附载的传统文化已消失贻尽;不仅仅是泪罗江及其承我的文化,还有许多自然生志环境和传统文化都被破坏。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
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