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让评价更好地引领语文学习
——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几点做法
衢江区实验小学 叶赛红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
方法和手段对教学进行系统全面考查和价值判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评价体系落后于教学改革,使得许多教师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又不得不关照唯
一衡量方式——考试。所以,如果评价问题不解决,新课改必然会“穿新鞋走老
路”。因此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地进行课程改革,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
真正改变以考试代替全面评价,以分数衡量学生的简单做法。新课程学生的语文
学业评价要体现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评价方式要多样,评
价内容要丰富,充分体现多元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在群体互动中学会合作、借鉴,
形成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品格,让评价更好地引领语文学习。
一、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一)关注课前预习
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当讨论的时候,见
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
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预习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读,
是预习的第一步。要求读通读顺课文,从提示、标题、正文、注释、练习等总体
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是划,把生字新词、难句、重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
号标划出来,便于理解和查考。三是写,根据预习提示写批注,提出不懂的问题。
在新课开始,同桌就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标准评定优良,交流
预习情况。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做出适度的言语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原点设计本课教学。
(二)关注课外阅读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
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
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为此,我特别
倡导孩子多看书,要求孩子每天晚上坚持看课外书,并签上家长的姓名。在看的
同时,要求孩子在“日积月累”本子上摘抄优美词句。平时,教师上几节导读课
2
为孩子推荐优秀课外书,引导孩子爱看书,会看书。看完一本书,引导孩子填写
阅读考级卡片,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定期召开交流会,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
部分读给大家听,可以介绍自己的语言积累,可以交流读书体会,展示读书成果。
在活动中,通过评选“小书虫”、“藏书家”、“最佳摘抄本”、“最佳读后感” 收
获读书的快乐。
(三)关注写作水平
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
导学生写作,更要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多写多练,熟能生巧。平时,我结合学
校生活、季节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坚持让学生天天写点东西,多练笔。平时的练
笔,我采用“星级积累”的方式,一个月下来,由小组长负责统计,获得小组前
三名的学生发给喜报。每单元的作文,师生格外重视,先由自己反复修改,再在
四人小组里由大家出谋划策,最后由教师做画龙点睛点评。每次单元作文都要评
出“优秀作文”,在班中朗读,在墙上展示。期末根据学生喜报的多少和展示的
次数,评出“十佳写作能手”。
二、评价过程的立体性
(一) 立足课堂学习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只有得法于课内,才能立足于课外。可以说学生
的课堂表现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师不仅要锤炼自己的教
学艺术吸引学生,更要利用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自控能
力差,如何督促孩子专心致志地听课呢?通过评选“课堂倾听者”,有效地
遏制了学生的好动走神,似乎有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学生凝聚到课堂上,大
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到了高年级,学生似乎越来越保守,不像低年级学
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通过评选“课堂智多星”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
表现欲望,课堂成了师生智慧交锋的舞台。
(二)立足课外作业
作业是巩固学习的重要手段,作业检查也是一种经常性的评价方法。它
通过书面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促进学生认真对待学习,培养他
们的学习责任感,也能借此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当然,作业检查的形式可
以变化多端。课堂作业本由教师边批改边检查,家庭作业可以由小组长检查评
3
价,作业订正可以同桌督促检查。作业中以优加为最高等级,集满十个优加便
可在“优秀作业”栏里填加一个红五星。期末考评时,根据红五星的个数,
评出“十佳优秀作业”。
(三)立足学力测试
仅仅凭借一次期末测试,要完全评价出学生的真实语文水平往往会出差
错,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平时的测试。每次学力测试都要洋溢着人文气息,让
学生处处感受到被关爱,被尊重。如,四年级的期末试卷开头可以这样写道:
同学们,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你一定有很多收获,请你沉着冷静,认真审题,
仔细答卷,你一定能行!淡化学生对考试考查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每次学力测试,教师都要在学生的成长记录本上登记,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在
语文学习中的进步、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可增加测查的可信度,比较全面
系统地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为期末评优评先提供一个可说话的凭证。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一) 分项与综合相结合
在每学期期末,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项测试,但综合性是语文固有的基本
特性之一。在测查字、词、句、篇基础知识的“语言积累”和测查听、说、读、
写基本能力的“语言运用”中,我们既可实施分项测查,更要实施综合测查,将
字、词、句、 篇的基础知识渗透于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测查中。比如在
作文考试中,命题为《我喜欢的一句格言》,既考积累又考表达,从而评价出学
生综合运用的水平。又如阅读能力的考察也具有综合性,一道优秀的阅读题,既
可以有字词的书写理解,标点的运用,句式的变换,也可以有语言的体味,写法
的渗透,情感的熏陶。
(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大部分测查应在课内进行,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但某些测查也可在课外实
施,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拓展语文学习的天地。语文综合性学习有的以游
戏、比赛的形式(如成语接龙、传话、即兴演说、辩论赛、童话续写比赛等)
进行,有的以课外实践的方式(调查、访问、参观)进行。此类测评可以通过综
合性活动的计划、方案、学生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做出评定,寓测查于活动之中,
从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检测学生对语理解和使用能力。
4
(三)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教师评定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准确性高,但有时也会“武断”。在新课程所
倡导的语文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成为主动的自我评价者,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
足,正确认识自己,让自评成为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评价的习惯,促进其主动学
习和发展。在评价过程中还要倡导多元主体评价,不仅有自评,还有互评,既可
以让学生同桌互评,小组互评,也可以让家长来参与评价过程。总之,语文教学
评价不应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应该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
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的过程。
四、评价结果的激励性
(一)实行“等级制”评价
取消以往的百分制,实行“等级制+鼓励指导性评语”对学生的语文学
习成绩进行评价,是小学语文改革的发展趋势。实行“等级制”,学生只知
道自己达到什么样的等级,减轻了由于“一分之差”造成的心理压力。对于
低年级学生,我们还可以把等级制化为形象化的标记:发喜报、送贺信,甚
至是一颗小小的红五星,从而真正使“等级制”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一种
激励和促进作用。在采取“等级制”时,还要辅以语言文字描述学生学习状
况,评语措辞婉转,不挫伤学生的自尊,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评语扬
起学生自信的风帆。
(二)实行“发展性”评价
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要着眼于
学生的未来。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成长记录册为
主,将每次的比赛成果和每次测评等记录到成长档案中去,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
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使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主要内
容。期末教师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期末成绩中将
日常表现、作业情况、单元测查、分项考核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归入期
末考评中 。这样可以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让学生养成认认真真
读书的好习惯,让学生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领,体现语文教学的发展性。
5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质量观,要用发展的
眼光对学生语文学习要进行全面立体的评价。评价,重在鼓励,重在过程,重在
多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切身感受评价带来的快乐,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
动性、积极性,进而促进不同层次学生更生动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