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

20 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具准备有关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的生平材料教学课时两课时课文详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3.背诵本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2.他俩是什么关系?3.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三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四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

(2)借助文后注释,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3)标画出疑惑之处。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两名同学讲解古诗。

重点指导:“西辞”“尽”“唯”“天际”等重点词语。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①送:送别。

②之:去,到。

③广陵:扬州。

释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2)故人西辞黄鹤楼①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②辞:辞别。

释义:老朋友在西边辞别黄鹤楼。

(3)烟花三月下扬州①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②下:去,到。

释义:阳春三月,顺流东下到扬州去。

(4)孤帆远影碧空尽①孤帆:单独的一条船。

②远影:远远的影子。

③碧空:晴朗的天空。

④尽:消失了,没有了。

释义: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尽头。

(5)唯见长江天际流①唯:只。

②见:看见。

③天际:天边。

释义: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五体会诗境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想象“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口头描述,想象美景。

)李白此时有心情赏春景吗?为什么?从哪儿看出?3.这时江面上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4.李白站在岸边,看到好友孟浩然的船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六拓展练习,训练说写1.创设情境。

教师: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往日,他们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在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

此刻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

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

(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

)2.分组研讨准备。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课前应认真布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李白、孟浩然的生平及二人的深厚友谊,了解诗中涉及的地理位置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这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2.“西辞”“下”应适当指导一下,因为,这里面涉及一些地理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西辞”即从西边离开(向东而去)。

因为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辞别时自然面向西,所以说“西辞”。

“下”即顺长江而下。

因为长江自西向东流,孟浩然从西边的黄鹤楼前往东边的扬州,是顺流而下。

3.诗的后两句只写所见之景,却将诗人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

应引导学生领会这种写法——借物抒情的妙处,尝试着运用于习作。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诗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今天我们将学习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了解诗人交流课前收集的作者的资料。

三读古诗,学会生字四解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

(自学方法同上节课。

)2.交流、解惑、答疑。

重点点拨:(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的清晨,一场如酥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杨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请你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五入诗境1.想象“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景象。

(1)用词或短语概括景色特点。

(2)用笔画一画美景。

2.作者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可以从哪些词中看出来?读一读,想象诗人当时的语言、神态、行动。

3.用语言把心中这一感人的画面描述出来。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的意境。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安西”“渭城”“阳关”三个地理位置应明确一下,能结合地图最好,使学生能较为直观地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元二要前往的地方及阳关的所在,这对学生理解诗意有很大帮助。

2.诗的前两句写景,给人一种清新美好的感觉;后两句叙事,传达出淡淡的伤感。

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很见风致,要引导学生体会它的妙处,并运用于习作。

3.“劝君更尽一杯酒”耐人寻味,应结合背景解读一番。

朋友要西出阳关,这虽是壮举,却要长途跋涉,备尝艰辛,这临行之际的一杯酒,不仅含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了对朋友处境、心情的体贴,也饱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分别在即,要说的话一定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这种场合,往往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

课堂作业新设计1.简单写写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及缘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会。

这天,他们在黄鹤楼愉快地重逢,互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安西,是唐朝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一机构的简称,地点在今新疆库车。

这位友人是奉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2.你怎样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尽”“唯”三字?孤:单独的。

尽:消失了。

唯:只。

这三个字汇聚而成一种浓浓的惆怅之情。

3.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依恋之情?备课资料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他具有超乎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省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李太白集》。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jié),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先世为太原祁(qí)(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崇信佛教。

中年后居于蓝田辋(wǎnɡ)川别墅。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有《王右丞集》。

2.黄鹤楼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原址在湖北武汉市蛇山黄鹄矶头。

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黄鹤楼历经沧桑,屡毁屡建,不绝于世,可考证的就达三十余次之多。

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清末光绪十年八月,因附近居民房屋起火,风大火猛,殃及城楼,很快将这千古名楼化为灰烬,仅存数千斤宝盖铜楼鼎一架。

1981年7月,黄鹤楼开始重建,到1984年建成。

重建的黄鹤楼在蛇山上,5层,高50.4米。

山高楼耸,气势雄伟,无与伦比。

3.李谪(zhé)仙的由来34岁时,李白来到京城长安,遇到了他仰慕已久的诗人贺知章。

贺知章已经76岁高龄,读过李白的诗作,他赞叹不已,尤其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贺知章连连说:“这样的诗真可以泣鬼神哪!”他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交于仆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

李白正当壮年,神采飘逸,双目有神,又写出这样感人的诗篇,贺知章对他的瑰丽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感到十分惊异,竟说:“你是不是太白星下凡到人间?”从此,也就有人称呼李白为“谪仙”了。

4.送别诗积累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