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贺知章(简介)

贺知章(简介)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到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 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 里来?
趣年回伤作宝 是
。之乡老。三 我《
作的之诗载 于回
,亲情中) 公乡
却切,既致 元偶
744
富感又抒仕 书
于 生 活 情
, 虽 为 晚
充 满 久 别
发 了 久 客
还 乡 时 所
原来二月的春风就剪 刀
·
写杨柳,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 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 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 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 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 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 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 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 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 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 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 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 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
•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 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 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 “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 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 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 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 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 “醉八仙” 。
人物生平
•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 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 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 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 虚等结为“吴中四士” 。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 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 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 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 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 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 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爱好书 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 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 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 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 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 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 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 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 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 环紧扣一环的。
唐.贺知章
咏:歌颂、 赞美。
碧玉: 绿色的玉。
碧玉妆成一树高, 这里用来比
喻春天嫩绿 的柳枝。
妆: 打扮,装饰。
高高的柳树翠绿晶莹 像用碧玉装扮。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丝绦: 丝线编成的 带子。这里 形容随风飘 拂的柳枝。
千万条垂下的柳条如同丝带随风飘。
不知细叶谁裁出
这精巧纤细的柳叶 不知道是谁剪裁?


狂︱

贺 知

贺知章(公元659年-744 年),字季真,越州永兴(今 浙江省萧山)人,少时就以诗 文知名。唐武后(武则天)证 圣 元年(695)中进士,授国子 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 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 客等职。为 人旷达不羁,有
“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 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 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 逝。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 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现 仅存二十首。
年 ( 天
》 共 二 首

在第一、二句中,我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 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 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 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 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 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 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 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 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我,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 我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 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 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书法成就
• 世人皆知贺知章的文采,但是,却很少有 人知道贺知章的书法。现在我们书法爱好 者能够看到的贺知章的书 。
• 书法代表作品就是其代表作草书“孝经” 了。
• 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 蛇飞舞,神彩奕奕。略取隶意,融入 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谨作 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 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 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 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 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 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 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 不为我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 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 景所打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