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与企业团队建设2007-12-13,公司组织员工就《士兵突击》电视连续剧进行观后感和心得的交流。
之前一周,人力主管徐丹已经给每位员工购买了盘片,方便每位员工观看。
组织此项活动,意在利用这部片子,带给我们新组建的地产团队每一位成员启迪,带给我们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启迪,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团队合力。
公司员工在或多或少观看、思考或深或浅的情况下,都坦诚地交流和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交流增进了员工相互了解,在业余时间至少也增多了交流的共同话题和语言,这次活动我认为从形式到效果都很成功,只要往上走,哪怕一小步,也是新高度。
加入地产团队的很多员工,都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建设、团队建设思考、行动,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已经渐渐地体现出来,也逐步发挥作用。
我为地产公司新团队的员工感到骄傲,我能感受到大家一起成长的快乐和喜悦。
团队建设的水平和深度决定着后期我们经营和管理的成功,也决定我们项目成功的级数。
我个人对《士兵突击》有很多感悟,结合在团队文化和团队建设方面,主要从员工个人和每一个层次的管理者描述一下我的感悟。
员工个人应具备的素质和心态一、坚持和上进。
1、面对来自同伴的轻视和轻微的反感,除了无声而尽力地努力。
-新兵连2、面对来自同伴的敌对和拉拢,不放弃个人的信念和追求。
--草原五班3、想处理好关系(开始有些不得其法,急于求成,却适得其反)。
学会交流和替别人着想。
为了班荣誉和班长史今,333个腹饶杠、成长、尖子---钢七连4、老A 选拔赛5、老A 训练6、老A 模拟对抗暴徒,独力坚持7、模拟战争的坚持,14米高空坠落受伤后坚持到达行动目标后帮助对友完成目标。
说到坚持,有些人觉得许三多不过是机械的遵从别人的话。
纵观全剧,其实他的遵从是有选择性的。
他遵从了父亲的“好好活着”、史今的“做有意义的事”、钢七连的“不抛弃、不放弃”,却常常把成才的“机会有限,生存不易”抛掷脑后。
可见在他的心里对别人的话其实是有自己的取舍的,一旦认定,便不再动摇(套用袁朗的话“死心眼儿!”)。
选择有意义的、眼光性的建议和提示,学习吸收别人好的对生活、部队的理解和经验。
奠定了成长所需要的韧劲。
二、用心、真诚地去与别人交往。
许三多就像一张未染尘埃的画布,洁净的没有一丝世故。
这样的人容易让人安心的接近,放心的交往,这样的人一旦成为朋友就会是一辈子的朋友。
所以在五班当机会来临时,大家最终还是说出了真相。
所以当摆脱熊兵的种种,逐渐适应七连严格的训练生活后,木木既成为了班里所有人的对手,同时也成为了班里所有人的朋友。
最终在连队解散时,连最看不起他的连长,也不得不承认,他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参天大树了。
“一个人能影响一批人”且“耐的住寂寞,不焦躁”这正是团长独独留他一个人看守营房的原因,也是袁朗一心吸纳他成为老A的原因。
三、珍惜现在拥有的和曾经拥有的1、父子关系,车站送别要帮父亲打架。
2、史金班长、五六一的离开,许三多都极力地挽留和坚持,透露出珍惜。
3、草原五班,彻夜不归露宿不想离开五班4、钢七连,为了团队333个腹绕杠,独守钢七连,打扫卫生、吃饭唱队歌、每天万米跑5、老A 选拔赛不放弃队友6、在老A 部队珍惜队友(少将退出一幕、成才退出)7、珍惜家庭(爆炸后一片狼嫉的老房子)8、又一批来老A集训的队员,成才再踏进曾失败的训练场。
9、模拟战争前向袁朗推荐成才从一个被称为傻子、农村不会种田的初中毕业学生,到新兵连的不受欢迎和认可的新兵蛋子,到草原五班,被成为许木木,他对老马说过:“李梦他们怪声怪气地跟我说话,后来又不那样了,是根本不同我说话了。
”初到七连时,他也知道自己就是“七连眼中的沙子”,感觉的出别人看他就像“越过一道毫无难度的障碍”。
抡锤事件的震撼;333个腹绕杠;演习俘获老A 袁朗,奠定机缘;独守钢7连;老A 精英。
许三多的成功折射出成功员工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素质、心态,那就是以上所说的三点,坚持和上进,用心、真诚地去与别人交往,珍惜现在拥有的和曾经拥有的。
具备这三个方面的人成功不见得会落到每一个人身上,成功的机率很大,但不具备这些素质和心态的人却万难成功。
每一个层次的管理者,上级1、父亲缺点很多,但用心、持着、付出。
想送三个儿子参军改变命运的梦,破灭了2个,终究实现了最后一个。
2、史今。
是谁让许三多的命运出现转机?变成这么出色?是史今!没有史今,许三多能变成一个优秀的兵王?没有史今,也许许三多会是第一个被退伍的人。
史今是帮助他最多的人,他虽然没有看透许三多的内秀和前途,却为了内心的善良和一个承诺而全部的付出(得罪上级、失去好友)这样的管理者是最付出最坚守信言的人3、老马班长曾经是原红三连最好的班长。
被分到了草原五班,这里更像是一个休息地,没有正常的军规军容,涣散是这里的代名词,一年只能摸两次枪,而且还是没有实弹的。
这里是孬兵的天堂,班长的坟墓,到这里后也随波逐流,嘴里只有团结两字。
在许三多到来并与整体氛围格格不入时,甚至向许三多举了五只狗的故事来劝许三多加入涣散的行列。
但他从许三多身上看到了意义2字,开始带领团队奋发图强,在因为修路将获得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甚至可以升职延缓退伍的机会面前,真实客观地向组织反映,将功劳归于许三多。
这样的胸怀是最伟大的胸怀。
每一层次的管理者都应具备如此坦荡的胸怀,企业会充满了正气。
4、高诚连长“把他拉出去给我毙了。
”连长说的。
率性、激昂、简单.高城:我就像只猴子,整天对着太阳活蹦乱跳,还以为自己天天向上呢!他不肯依靠当军长的父亲,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成长。
这样的人具备了“置之四海而皆准的素质和能力”,走到哪里都是一员虎将,钢七连在他的带领下,是优秀而有战斗力的团队。
珍惜他认为好的人才,包括敢于坚持自己的史今。
缺乏点耐心但包容人才。
从成才的离开,到钢七连的解散。
高城无论是从外表,还是心理,都刻画出一个真正军人所需要的东西。
在成才抛弃钢七连以后,他还能继续的帮助成才进入老A,这正是军人所需要的素质,也是我们所需要的素质。
坦荡、自立,通过自身的学习获得“置之四海而皆准的素质和能力”,这是每一位员工和每一层次的管理者最大的财富,也是团队的财富。
5、老团长是用心观察、挖掘人才的好领导,因许三多修路,一次简单的谈话,发现许三多的内心需求,将许三多分到钢七连,命运再次将史今与许三多联系在一起。
在高连长反对时的谈话,透露出睿智和穿透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员工的成长。
后来“一个人能影响一批人”且“耐的住寂寞,不焦躁”这是团长给独留许三多一个人看守营房的原因。
在老A 招人时难舍却不贪恋地把最好的下级放出去。
珍惜人才却不圈留人才。
老团长是优秀的领导者。
是每一层次管理者需要学习的榜样。
6、袁朗具备高度的紧迫感、历史和现实的责任感,虚拟训练、模拟对抗歹徒、模拟战争中选择的不是最佳的组合和中途的退出使战争更近真实。
善于发现人才、善于掌握人内心世界、善于从人性角度来判定人才对团队的重要性。
用心观察下属,对团队建设和团队人才标准有清晰的定义和要求,不会让一条雨腥了一锅汤,不会让滥竽可以充数。
他也能真诚对待下属和同志。
高城:“我,酒量一斤,跟你喝,两斤!”袁朗:“我,酒量二两,跟你喝,舍命!”他是杰出的战争分析和策划者,有着军人的直觉、警觉、紧迫感和危机感。
这样的管理者有着很强的原则性和洞察力,对事物有着清醒的判断,是优秀职业经理人学习的楷模。
7、战友最难把握的角色—成才。
从最初的浮躁、精明、圆滑,到最后的平静如水、淡定自若、无欲无求,其蜕变是巨大的,前后的反差也是最难把握的。
从最初学做人、教许三多为人处事,到后期学习许三多的做人。
业务精英、处事圆滑却从许三多身上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到后来也成长为真善美的典范。
伍六一,一个表里如一的硬汉,值得钦佩的管理者和同事。
这些战友其实类同企业的同事,企业团队中任何一个人都会接触,大家相互的摩擦和鼓励。
没有同事的配合和要求,员工很难成长。
我们要相互学习对方的长处,通过提升自己来超越、提升,而不是通过闲言碎语来瓦解同事。
作为同事和各级管理者,我们不仅自身要努力和进步,也要学习以上列举的各级管理者身上所具备的优势和强处,才能帮助和辅导我们各自的下属、同事,成为他们的益友和人生上进的台阶。
我们的行为方式和胸怀也决定着员工的成长方式和成长的道路。
在剧中史班长说:人总是要分的,而且还会越分越远,见不着面,摸不着人,想得你抓心饶肝的,可是咱也在长啊,个越来越高,能耐越来越大,到时候想见谁就见谁,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从天南到海北就是一抬腿的距离。
我们渴望追求的就是这种素质和能力,一种置之四海而皆准的素质和能力,可以使我们从天南到海北就是一抬腿的距离。
但“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一个做到。
”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无尽道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各自的追求和梦想,但理想和现实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找寻发现实现目标、跨越差距的道路和途径。
机会总是会留给最有准备的人,如果许三多分配到草原五班也随波逐流,在2-3年后转业,他也许以为军人在部队的生活原来就是草原五班的散漫、无目标,以为部队就不过如此模样。
但他始终坚持,对于个人,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套用毛泽东的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有了真正的成功。
对于团队的成员,我最想做到的就是不抛弃,不放弃。
但任何有着使命感和生存危机感的企业,运营压力都很大,每个曾经经历过战争(地产项目)的都体验过其压力和紧迫,没经历过的无法想象其艰难和压力,那些不能及时、快速的转变意识、无法在团队的成长中成长的员工将容易掉队。
实战没有演习,掉队了就无法跟上。
在企业和团队前进的过程中,集体的荣誉大于个人的荣誉。
《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启迪。
对于企业,一方面是现实的压力,一方面是人类的情感,现代的企业尤其是刚发展的企业需要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企业都付出各自的努力,不断前进。
在前进中,坦荡、自立,通过自身的学习获得“置之四海而皆准的素质和能力”,这是每一位员工和每一层次的管理者最大的财富,也是企业和团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