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节选)
靠贵族集团。屈原愤而出走,路遇楚王、南后、张仪,
情不可遏,痛骂张仪,怒责南后。楚王大怒,下令把屈 原关进东皇太乙庙。然后,就有了本文的故事。
检查预习
(1)字音
徘徊(pái huái) 脚镣(liào) 伫立(zhù)
睥睨(pì nì) 镗镗鞳鞳(tānɡ)(tà)
污秽(huì)
驰骋(chěnɡ) 雷霆(tíng) 哗众取宠(huá)
【译文】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 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 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 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 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
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
研读探究
1.开头第1段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文字详细地介绍了舞台的布景。尤其详细
介绍了摆设的神像,并介绍了正殿外面的天气状况,
这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后面的屈原歌 颂风雷电,痛斥各种神像都是在这一环境下进行的。 2.第二部分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 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 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 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 喷涌而出!
献身光明的伟大精神。
拓展延伸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 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
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 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 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节选自《屈原列传》)
待见到楚王回宫时,便诈作头疼,倒入屈原怀中,反诬屈原 调戏她。 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伪,便以“淫乱宫廷”的罪名, 免去屈原左徒官职逐出宫廷,并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
好。
屈原悲愤满腔,告诫楚王:“要多替楚国的老百姓 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痛斥南后:“你陷害 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楚国呀!”“是我们整个儿 的赤县神州呀!” 屈原被贬,谣诼四起。无耻文人宋玉叛离屈原,投
楚王宠姬南后勾结。
南后郑袖是个狠毒自私的女人,楚王长子正在秦 国作为人质,南后为了固宠便接受张仪奸计,以离间楚 王与屈原关系,破坏楚齐联盟,换取秦国对立稚子子兰 为王位继承人的支持,二人共同设下宫廷“构陷”的阴 谋。
南后以帮助指导“九歌”为名,把屈原骗入宫廷,当面
吹捧屈原:“文章又好,道德又高,又有才能,又有操守”,
初读感知
1. 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开头到“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 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 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到结尾):写 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 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
复 刻 的 屈 原 佩 剑
4.“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 向你稽首。”这句话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感情? 这句话直接抒情,表达了屈原对光明的无限向往、热爱。
古代拜手礼
古代稽首礼
5.“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
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
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 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如何理解 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屈原渴望牺牲自己、摧毁黑暗、
3.第二部分第一层中,屈原呼唤了哪几种事物? 屈原呼唤了风、雷、电、光明。
4.第二部分第二层中,屈原痛斥了哪些神鬼偶像?
屈原痛斥了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大司命、 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等神鬼偶像。 5.屈原为什么“思念那洞庭湖”“思念那长江”“思念那东 海”? 因为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了 人民群众,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热爱, 以及对人民的力量打破黑暗的希望。
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
不屈和浩然正气。
2.把第二部分分成两层,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第二部分开头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 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歌颂风、雷、电这 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 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结
束):借怒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 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 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归纳总结
1.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 有何象征意义?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 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 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
6.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屈原是一个追求光明、不向恶势力低头、以天下为己任、 憎恨黑暗、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具有浩然正气的人。
我们通过屈原呼唤风、雷、电,呼唤光明的语句,痛斥
那些神鬼偶像的语句可以看出来。 7.本文中一些物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预习查评
• 1. 检查预习练案的完成情况。 • 2. 检查收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 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7 《屈原》节选
• 郭沫若
学习目标
•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 者情况。 •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 剧文学的特点。 •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 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 4.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 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 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3) 运用独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达标检测
作业
课下阅读《屈原》全书,并归纳书中 所刻画的屈原的完整形象。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8.屈原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
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 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
犀利(xī)
湘妃(fēi) 郢(yǐnɡ)
稽首(qǐ)
虐待(nüè) 诡谲(jué)
(2)词语释义 诡谲:狡诈、狡黠。这里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指天画地:形容指手画脚,说话无所顾忌。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比喻犹豫不决。 拖泥带水:比喻办事拖沓不爽快或语言不简明扼要。 驰骋:骑马奔驰。
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 义刚正不阿、
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归纳总结
2. 课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试举例说明。
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
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使文章以火一般的激情直
接感染读者。
归纳总结
3.本文有哪些写法可以供我们借鉴?
(1) 高度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
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如何
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这两句话表达了屈原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 祈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 求。这不仅不是逃避现实,而且恰恰表现了屈原 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3.“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分别指什么?
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 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未来的热烈追求。
研读探究——修辞手法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 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 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这段话运用了
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运用呼告、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屈原对风的热切呼唤,表达了他对黑暗世 界的愤懑和对光明的热烈追求。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 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 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 作用: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 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2.“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 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 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
作者介绍
郭沫若 (1892~1978),四川 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 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 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诗集 《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
秦国为破坏楚齐联盟派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
以商於六百里之地与楚,条件是楚齐绝交。左徒屈原识
破秦国虎狼之心,从维护楚国独立和关东六国人民利益 出发,力劝楚王坚持联齐抗秦。张仪阴谋受挫,转而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