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运动
腹腔内脏血管 α1 收缩β2 舒张
唾液腺血管 α1 收缩
表2
效应器
受体与效应
支气管平滑肌
β2 舒张
胃平滑肌
β2 舒张
胃肠 小肠平滑肌 β2 舒张α2 舒张
括约肌
α1 收缩
膀胱 逼尿肌
β2 舒张
三角区括约肌 α1 收缩
子宫平滑肌
α1 收缩(有孕)
β2 舒张(无孕)
竖毛肌
α1 收缩
糖酵解代谢
β2 增加
脂肪分解代谢
β1 增加
第三节 突触电位
3.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EPSP: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去极化
EPSP的产生机制 轴突冲动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提高对Na+、K+,尤其对Na+的通透性
N受体(nicotinic receptor) 分布:神经肌接点的突触后膜 内脏神经节的突触后膜(交感、副交感) 作用:内脏神经节节后纤维兴奋 骨骼肌收缩 阻断剂:六烃季铵、筒箭毒(N1R)、十烃季铵
② 肾上腺素能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 能与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结合的受体。
突触后膜去极化
3.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IPSP: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超பைடு நூலகம்化
IPSP的产生机制 抑制性N元末梢兴奋 释放抑制性递质 经扩散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提高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 突触后膜超极化
Cl-
第四节 中枢抑制
α受体 兴奋效应为主 β受体 抑制效应为主
(P311表13-2)
表1
效应器
受体与效应
眼 虹膜辐射状肌 α1 收缩(扩瞳)
睫状肌
β2 舒张
心 窦房结
β1 心率加快
房室传导系统 β1 收缩加强
心肌
β1 传导加快
血管 冠状血管
β2 舒张α1收缩
皮肤粘膜血管 α1 收缩
骨骼肌血管 β2 舒张α收缩
脑血管
α1 收缩
P315图13-9A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型突触(axoaxonic
synapse)
突触前抑制产生机制
C释放的递质使A膜局部去极化 A本身兴奋传来引起的AP大小↓ A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 B膜EPSP↓,B膜抑制,难兴奋
第五节 突触整合与神经回路
5.1 神经回路/中枢N元的联系方式
5.1.1 辐散(Divergence)(P318图13-13A)
辐散联系使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以引起许多 神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 连锁状:扩大影响
5.1.2 聚合(Convergence)(P318图13-13B)
通过聚合,一个神经元可以整合来自许多神 经元的信号。
5.1.3 环状(P319图13-15)
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机能单位。 胶质细胞的机能主要是支持、营养、绝缘、 保护等。此外,它对Nf的再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生:P307图13-4)
第一节 神经元(neuron)
1.1 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胞体 N元 树突(dendrite):短 1-n个 感受
轴突(axon): 长 1个 传导
4.1 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突触后膜出现IPSP造成的抑制,由抑制 性中间N元的活动引起。
机制:同IPSP的产生机制,主要是Cl_内流
4.2 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突触前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引 起突触后膜EPSP减小而造成的抑制。
也可分为 : 兴奋性N元与抑制性N元
第二节 神经突触
突触(synapse):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它神经元的胞体或
突起相接触的部位。
2.1 电突触
2.1.1 结构: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紧紧贴在一起形成缝隙连 接。这种连接的电阻非常小。
2.1.2 作用特点: AP经过电突触的传递与其在同一根Nf
(3)受体(receptor)
①胆碱能受体(cholinergic receptor) 能与ACh结合的受体,分M与N两种
M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 分布:副交感N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交感节后f支配的汗腺 交感舒血管Nf支配的骨骼肌血管上 作用:引起副交感N兴奋的效应 阻断剂:阿托品
上的传递没有质的区别。
绝缘性 双向传导 非递减性 相对不疲劳性 生理完整性
2.2 化学突触
2.2.1 结构
①突触前膜 ②突触间隙 ③突触后膜
2.2.2 化学突触传递
轴突冲动
突触前膜去极化
释放神经递质小泡
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的通透性改变
兴奋性 抑制性
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十三章 神经系统的运动机能
感觉机能:主要指神经系统对机体内外刺激的感 受机能。
运动机能:主要指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内脏活 动、内分泌活动的调节。
高级机能:主要指神经系统的高级整合机能,动 物机体的各种行为、学习、记忆等均 属于复杂的高级整合机能。
从组织结构上来看,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元 和胶质细胞组成。
2.2.3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1)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 胆碱能纤维:释放ACh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胆碱能纤维的分布: ① 副交感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②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绝大部分) ③ 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④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⑤ 中枢NS的某些N元
Ach的失活:被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酯酶水解
(2) 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 or Noradrenaline, NA) 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NE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分布:
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NE的失活:P310图13-7
①突触前膜重摄取 ②单胺氧化酶(MAO)降解 ③被甲基转移酶(COMT)破坏
神经元又叫Nf (nerve fiber) P304图13-1 P306图13-2
1.2 N元的分类
(1) 感觉N元 又叫传入N元 与感受器相联系,把信 息由外周传向中枢 。 P306图13-3
(2) 中间N元 又叫联合N元 (3) 运动N元 又叫传出N元 与效应器相联系,引起
肌肉收缩或使腺体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