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病理
在病理上可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两种类型
透明血管型的特征为淋巴滤泡退化和毛细血管数 量增加。突出的变化有:肿胀的血管内皮、外皮 细胞以及生发中心内的少量网状细胞可排列成同 心圆样结构,血管壁周围有透明样物沉着,并发 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其形态颇似退化的胸腺小 体
浆细胞型的病理显示为滤泡增生,其中心含有大 量核分裂相和组织细胞,滤泡间可见成片成熟或 不成熟的浆细胞,偶有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和免 疫母细胞渗入浆细胞中,部分病例可发现大量胸 腺小体。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MRI
MRI检查对GLNH的诊断同样具有较高的 临床应用价值
SE序列T1WI肿块呈等信号,T2WI呈均 匀性高信号。
肿块内或其周围有扭曲扩张的流空血管影为 其典型表现。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MR动态增强:肿块的增强方式与CT基 本相同
MRI的缺点是显示特征性的钙化不如C T,但其多方位成像对病变定位及显示其毗 邻关系较CT优越。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CT
局限型GLNH高强化机制为透明血管型病灶内丰 富的毛细血管增生和周边较多粗大的滋养动脉所 致。
增强CT可显示病灶内或周围粗大的滋养血管影, 胸部多来自支气管动脉、内乳动脉和肋间动脉的 分支,腹部多来自腹主动脉分支。
CT强化的程度还与注射造影剂的方式、注射速 率和剂量有关
1956 年确定为良性非肿瘤性病变。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发病与病因
GLNH自1954年发现以来,关于GLNH的病 因尚存在两种不同的学说:
第一种认为本病表现为反应性淋巴组织增 生,与慢性抗体刺激有关,可能为病毒感 染所致。
第二种理论则认为透明血管型是一种淋巴 组织的进行性生长紊乱,而浆细胞型的发 生与IL-6调节障碍有关。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浆细胞型的病理显示为滤泡增生,其中心 含有大量核分裂相和组织细胞,滤泡间可 见成片成熟或不成熟的浆细胞,偶有组织 细胞、淋巴细胞和免疫母细胞渗入浆细胞 中,部分病例可发现大量胸腺小体。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临床表现
GLNH中透明血管型最为常见,约占发病率 的76%~91%,而浆细胞型则较少见。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弥漫型通常有临床症状与体征,包括发热、乏力、贫 血、表浅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血沉加快、多克 隆性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和骨髓浆细胞病等,可见于任 何年龄,发病高峰为40岁~50岁之间,女性约2倍于男 性,绝大多数为浆细胞型,手术切除困难,以放疗及激 素疗法为主,预后较差。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影像表现
局限型GLNH的影像学表现 :
GLNH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淋巴结, 沿全身淋巴链分布,但最好发于纵隔、肺门 和腹膜后区域。约60%~70%发生于胸部,沿 胸内淋巴链分布,最常见于中纵隔和肺门,其 次为前纵隔和后纵隔。约20%发生于腹部, 以腹膜后最常见。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X线
X线胸片可显示肿块的部位和形态,但对明 确诊断缺乏特异性,常表现为单发边缘清楚 的球形或分叶状肿块,类似于胸腺瘤、淋巴 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的表现,位于中纵隔和肺 门者可致邻近气管受压移位。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鉴别诊断
局限型GLNH 95%以上是透明血管型,CT 或MRI表现为富血管性病变,故应与以下 病变相鉴别 :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1、纵隔内及腹膜后异位化学感受器瘤:与局 限型GLNH较难区分,它同样有丰富的扩张 扭曲血管,但其常常沿着主动脉生长,而 GLNH则按淋巴链分布。
2、副神经肿瘤:如嗜铬细胞瘤,无论发生在胸 内还是腹膜后,常与大血管毗邻,病变易坏死 囊变,虽然有强化,但密度或信号常不均匀,且 临床上有异常波动的恶性高血压表现,而局 限型GLNH一般无囊变坏死改变。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局限型GLNH钙化较少,可见于5%~10%的 病例,且仅见于局限型透明血管型。
CT图像上钙化呈典型的分支状或斑点状 影,散在或簇状分布于病变中央区。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局限型GLNH的另一个特征是瘤灶内极少伴 有出血和坏死灶,尽管部分病例呈不均匀性 强化,但瘤灶内的低密度影并非坏死灶。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结增生症(GLNH)是一种少见病, 病因尚不明确,患者多无症状,为异源性 的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亦称为血 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GLNH于1954年 由Castleman首先发现,故又称其为 Castleman病。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刘某,女,32岁,查体发现右纵隔旁肿物, 家族史:有两人死于肺癌。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CT平扫病变表现为肺门、纵隔旁或腹膜 后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密度 影,边界多清楚锐利,呈中等密度,多数密度均 匀
CT增强扫描示病变强化明显,强化程度几 乎与胸腹部主动脉同步,延迟持续中度强化。
CT增强于静脉团注造影剂后早期病灶即 明显强化,CT值高达114 Hu~196 Hu,平均 133 Hu,与主动脉强化程度相当,延迟扫描仍 持续强化,CT值70 Hu~122 Hu,平均92 Hu。
GLNH按其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其预后亦分 为2型:局限型和弥漫型。
局限型表现为孤立淋巴结或纵隔内某一组 淋巴结受累。
弥漫型表现为一组以上的淋巴结受累或影 像学发现胸外淋巴结受累,此型可累及肺部。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局限型临床多无症状,为体检或常规胸片偶尔发现,可 见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为30岁~40岁之间,女性约4 倍于男性,95%以上为透明血管型,手术多可切除,预后 良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