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正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

《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正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

《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正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引言共80卷126册的《中国植物志》(以下简称《植物志》),历时35年,终于在2004年10月全部出版完成。

它是迄今为止是目前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植物志,也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的最为完整的志书。

《植物志》给中国的3万多种维管束植物都赋予了中文名,这对于中国的科技术语研究来说,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植物志》所收载植物的中文正名(区别于中文别名,以下简称“别名”)可以看成是目前最好的植物中文名称的规范,迄今还没有另一套植物中文名系统的合理性能够超过《植物志》的系统。

不过,也应指出,由于编纂时间较长,参与人员较多,《植物志》中的植物中文名正名还存在少数问题,可以分为三类:(1)个别类群重名;(2)种下等级命名法不统一;(3)部分名称有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异体字和别字。

为了方便科研人员和社会各届人士使用《植物志》,为了方便《植物志》的数字化,特别是为了促进植物中文名的规范化、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

同时,基于同样的要求,《植物志》中的植物中文名正名的读音也有必要统一,建立规范。

笔者一直对《植物志》植物中文正名的整理工作抱有兴趣。

在帮助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网络中心建设数据库的过程中,有幸得以利用他们录入的《植物志》植物名录数据库,对这项工作进行初步尝试。

本文就是这些初步工作的总结。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植物中文正名的拟名权,最终应归于各个类群的分类学研究者,这是植物分类学界普遍赞同的做法;同时,保持植物中文正名的稳定性,也是植物中文名拟定的最高原则之一。

因此,笔者在下文中所做的植物中文正名的订正,属于一种“消极性”订正,即仅在某一名称存在上述三类问题中的某一类或某几类、非订正不可时,才进行订正,否则就不做任何更动,即使这一名称在别的方面仍存在不妥之处。

例如,茄科植物Solanum tuberosum的最通用的中文名是“马铃薯”,但《植物志》茄科作者基于其他考虑,选用了“阳芋”作为这一植物的中文正名,虽然笔者觉得不尽合理,但“阳芋”这一名称本身并不存在重名、异体字或别字的问题,所以笔者未做任何订正。

又如“义妹”网站(/)上一位网友向笔者指出,中药“防己”的“己”字本作“巳”,巳在此指蛇,“防巳”是指该药可以做蛇药,写成“防己”则不通;但笔者基于上述原因,也未对这一名称做修改。

以下如不另加说明,凡称“植物中文名”,均指《植物志》的植物中文正名。

由于科、属、种是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以下简称ICBN)规定的分类群的主要等级,同时也限于笔者精力,下文仅对《植物志》中科、属、种(含种下等级)的中文正名做了订正和读音的统一,而暂未涉及其他等级如族、组、系等的中文正名。

一、改重名分类的内在要求之一,是使各个类群名称不相重复,即一个名称只能对应一个类群(但反过来则不一定成立,一个类群也可能对应多个名称),以使类群名称能够真正成为类群的标识,不致引起混乱。

ICBN制订了十分严格的规则,以保证类群的学名不相重复,但中文名作为类群的“俗名”,因为没有类似的严格规则的限制,其中一名多物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若要避免引起混乱,便于应用,就必须对“一名多物”进行彻底的整理清除。

因为在编纂时特别注意到了这点,《植物志》中的重名现象是很少的,即使是种和原种下等级,虽然基本名称相同,但后者仍要通过括注“原亚种”“原变种”等字样和前者区别(虽然有个别科属在编纂时未遵循这一命名格式)。

经过整理,《植物志》中有重名69对,其中4对为属名相重,即扁穗草属Blysmus和Brylkinia,钩毛草属Pseudechinolaena和Kelloggia,球菊属Epaltes和Bolocephalus,虾子草属Mimulicalyx和Nechamandra,其余为种名(含种下等级名)相重。

因为在上述4对相重的属名中,有3对也导致了相应的种名相重(如扁穗草属的重名导致了Blysmus compressus和Brylkinia caudata也重名,均叫“扁穗草”),所以真正的重名只有66对。

马其云在其编著的《中国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名称总汇》(以下简称《总汇》)一书的“前言与使用说明”中,对重名类群的处理提出了三个原则:(1)与科属名称相关的名称优先保留;(2)应用广泛或重要书刊上的名称优先保留;(3)名称应用时间长的优先保留。

对于不保留原名的类群的改名,马其云也提出三个原则:(1)从原有异名中选一个尚未被其他植物应用的名称为正名;(2)新拟名称,以属名为基础,冠以种加词、植物形态特征加词或出产地名加词等组成新名称;(3)种类较多的大属,种下分类群若改名,需在原种名前加上述有关各类加词,构成新名称。

按照上述原则,马其云在该书的正文中对一部分重名做了订正(但遗憾的是,另一部分则仍未订正)。

笔者基本同意马其云总结的上述原则,但认为对其中某些原则不能过分拘泥,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解决。

下面就对《植物志》66对重名的问题,进行逐一探讨(按原名的音序排列)。

(1)白藤:Calamus tetradactylus(棕榈科)与Porana decora(旋花科)重名。

马其云已指出,对后者来说,“白藤”只是云南的地方土名,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以下简称《图鉴》)已将此名用于前者。

此外,尽管《植物志》在前者名下列了别名“鸡藤”(后者未列别名),但前者的分布远较后者为广,而且有经济价值(可供编织藤器),且《植物志》棕榈科一卷出版年代较旋花科一卷早,故笔者同意马其云为后者新拟中文名“白飞蛾藤”。

(2)扁果薹草:Carex urelytra和C. caucasica subsp. jisaburo-ohwiana(均为莎草科)重名。

后者为种下等级,且《植物志》已列出别名“大井扁果薹”(出自《台湾植物志》),故前者保留原名,后者按大陆的习惯改为“大井扁果薹草”(同属另有一个种下等级异型菱果薹C. grallatoria subsp. heteroclita,也是台湾名,宜按大陆的习惯改为“异型菱果薹草”)。

(3)扁穗草:Blysmus compressus(莎草科)和Brylkinia caudata(禾本科)重名,同时Blysmus和Brylkinia二属也重名。

该莎草科植物的分布较禾本科植物为广,且《植物志》莎草科一卷编成较早,故前者保留原名,后者新拟“扁穗茅”,属名拟为“扁穗茅属”,因其在《植物志》系统中前后的几个属多有“茅”字(如羊茅属、鼠茅属、鸭茅属、碱茅属等),而该属植物(仅1种)也具长芒,符合“茅”字的涵义。

(4)扁桃:Amygdalus communis(蔷薇科)和Mangifera persiciformis(漆树科)重名。

前者是重要经济植物,种仁为重要干果,而“扁桃”做为前者的中文名,已经广泛使用,且用以命名了其所属的组Amygdalus Sect. Amygdalus。

后者虽然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果可食,为良好的庭园和行道绿化树种),但知名度远不如前者。

故前者保留原名,后者从《植物志》所列三个别名中,选择“天桃木”作为新的正名(另两个“唛咖”和“酸果”,一为壮语,另一名称涵义太宽泛,均不如天桃木合适)。

(5)长苞灯心草:Juncus leucomelas和J. brachyspathus(均为灯心草科)重名。

后者在《植物志》中仅为一存疑种,且其种加词意为“短苞”而非长苞,故将后者改为“短苞灯心草”。

(6)长柄线蕨:Colysis elliptica var. longipes和C. pedunculata(均为水龙骨科)重名。

前者虽为种下等级,但其原变种中文名即为“线蕨”,且“长柄”正是其变种加词longipes的直译,而pedunculata的直译是“具柄的”,没有“长”的含义,故前者保留原名。

但马其云将后者中文名改为“长梗线蕨”,并不合适。

从字义上讲,“柄”和“梗”并没有区别,因此不如拟为“具柄线蕨”,取其种加词直译即可。

(7)长梗薹草:Carex glossostigma和C. fulvo-rubescens subsp. longistipes(均为莎草科)重名。

后者为种下等级,故改名为“长梗扁果薹草”。

(8)长果驼蹄瓣:Zygophyllum fabago subsp. dolichocarpum和Z. jaxarticum(均为蒺藜科)重名。

前者虽为种下等级,但其原变种中文名即为“驼蹄瓣”,且“长果”正是其亚种加词dolichocarpium的直译,而jaxarticum是地名,与“长果”字义无关,故前者保留原名。

但马其云根据《植物志》所列别名将后者中文名改为“长果霸王”,并不合适。

霸王是同科另一个属的中文名,“长果霸王”容易使人误以为按《植物志》的系统,该植物属于霸王属,因此不如新拟“镰果驼蹄瓣”,因其果镰形弯曲,是一特征。

(9)长轴杜鹃:Rhododendron longistylum和Rh. ramsdenianum(均为杜鹃花科)重名。

前者的种加词longistylum直译正是“长轴”,且该类群还有一个变种,名为“平卧长轴杜鹃”,而后者的种加词是人名,故保留前者原名。

马其云改后者为“阮氏杜鹃”,可以采纳。

(10)川南野丁香:Leptodermis handeliana和L. limprichtii(均为茜草科)重名。

二者都是狭域特有植物,前者分布于四川盐源,后者分布于四川天全。

从实际地理位置上看,盐源位于川南,而天全位于川西而非川南,故前者保留原名,后者按马其云,径称“天全野丁香”。

(11)大果杜鹃:Rhododendron sinonuttallii和Rh. glanduliferum(均为杜鹃花科)重名。

马其云将前者改为“中国木兰杜鹃”,因其种加词sinonuttallii系由sino-(中国的)和nuttallii 合成,而后者是木兰杜鹃Rh. nuttallii的种加词,虽然很合理,但全名达六字,似嫌冗长。

考虑到《图鉴》已将大果杜鹃作为前者的中文名,故前者应保留原名,后者新拟“具腺杜鹃”,为其种加词glanduliferum的直译。

(12)大花杜鹃:Rhododendron megalanthum和Rh. lindleyi(均为杜鹃花科)重名。

前者的种加词megalanthum直译即为“大花”,故保留原名。

马其云改后者为“林氏杜鹃”,可以采纳。

(13)淡黄杜鹃:Rhododendron flavidum和Rh. flavoflorum(均为杜鹃花科)重名。

前者分布略广,且有种下等级,其种加词flavidum直译即为“淡黄”,而后者分布十分局限,种加词flavoflorum的直译是“淡黄花”,故前者应保留原名,后者新拟“淡黄花杜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