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这一小节写了________种人,前一个“有的人”指________的人,后一个“有的人”是指________的人。
(2)两个“活着”的含义是()A. 两个都指肉体的生存。
B. 前一个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指精神的永存。
C. 前一个指精神的永存,后一个指肉体的生存。
【答案】(1)两;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鲁迅及像鲁迅这样一生为人民甘愿作牛马(2)B【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一小节写了两种人,前一个“有的人”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后一个“有的人”是指鲁迅及像鲁迅这样一生为人民甘愿作牛马的人。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两;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鲁迅及像鲁迅这样一生为人民甘愿作牛马。
(2)B【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
A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mímǐ)全班,以至全校。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
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huōhuò)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B,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仔细想来,那个发明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C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
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于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钓)。
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诧)(zhà chà)风云的古战场。
D还有同学①,想②,给竹节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
一有机会,便③招呼大伙儿来观摩。
谁知④,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嗑)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
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
(2)文中空白处应填入的成语依次是________A.弄巧成拙 B.别出心裁 C.技高一筹 D.得意扬扬(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A.找近义词:盛行________ 绞尽脑汁________B.找反义词:陈旧________ 沉默寡言________(4)第5、6自然段末尾都有“神气”,这属于________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从句式和标点符号两方面分析第10、11两个自然段的表达效果。
(6)第12自然段主要抓住老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7)对文中ABCD四处句子,批注有误的一项是()。
A. 我们小时候的物质条件不够好,不像现在,玩具的品种多,而且人们也有钱买。
而那时的玩具“只能自己做”。
B.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课桌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课桌的破旧,有幽默的效果。
C. 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充满了童趣,表达了孩子们对在课桌裂缝中玩竹节人这种玩法的喜爱。
D. 运用了比喻,富有趣味,“古趣”指的是把竹节人装扮成孙悟空、窦尔敦等。
“斗趣” 指的是玩竹节人的两个同学打闹。
(8)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怎么做的?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行为?【答案】(1)mǐ;huō;钩;诧;zhà;磕(2)B;C;D;A(3)风靡;挖空心思;新鲜;念念有词(4)反复;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竹节人的创造很是欣赏,很得意,很自豪。
(5)作者连用五个短句,五个感叹号,以及后两句的反复,营造出一种热闹、激烈的气氛,表现出同学们玩竹节人的入迷,对竹节人的喜爱之情。
自己玩竹节人了。
原来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让我们感到自豪。
(6)语言;神态;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玩玩具时全神贯注的样子(7)D(8)感受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老师的行为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突出了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
【解析】【分析】(1)本题为考查字形、字音题。
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再找一找对应的字,最后在检查一遍。
(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辞格。
(5)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6)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7)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8)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mǐ;huō;钩;诧;zhà;磕(2)B;C;D;A(3)风靡、挖空心思、新鲜、念念有词(4)反复、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竹节人的创造很是欣赏,很得意,很自豪。
(5)作者连用五个短句,五个感叹号,以及后两句的反复,营造出一种热闹、激烈的气氛,表现出同学们玩竹节人的入迷,对竹节人的喜爱之情。
自己玩竹节人了。
原来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让我们感到自豪。
(6)语言、神态、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玩玩具时全神贯注的样子(7)D(8)感受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老师的行为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突出了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拼音、汉字的识记能力。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3)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考查学生对反复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6)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7)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8)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_______使人惊叹,_______叫人舒服,_______愿久立四望,_______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
(1分)(2)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出这个特点?(1分)________(3)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________(4)画横线的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5)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________(6)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________(7)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是什么?________(8)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9)一碧千里的意思是:________【答案】(1)景;人(2)文中写出草原的绿。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流入天际、绿毯、绿色、渲染。
(4)广阔无边的大草原;羊群(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用骏马和牛这些实际景物引起的。
(6)作者来到了草原上。
(7)都是描写的绿色景物。
(8)既|又|既|又(9)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的。
本文形容草原的无边无际,非常广阔。
【解析】分析:这一自然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的奇丽风光。
这一段可以分为草原景色和作者感受两层。
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体感知的笔法来描述的,从天空到地面、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后局部。
这一段,作者紧紧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而把这种想像准确地表达出来则是运用了非常恰当的比喻。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
点评: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以雪充饥最香甜天下着鹅毛雪,四面的山都盖上了厚厚的白雪,山间的羊肠小道被雪埋没了。
一支部队在雪地中艰苦地行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