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

关于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

在产业经济和发展理论中,“产业关联效应”基 准、“动态比较费用”基准以及 “筱原两基准”被认为 是后发展国家确立主导产业以迅速实现工业化的一 般准则。据此,动态比较利益、高产业关联度、高收 入弹性、高附加值率、高新技术等标准,被作为我国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普遍公理。在这里,姑且不论 这些基准对一个国家产业发展是否合理或有效,问 题是,基于工业化先行国家经济成长过程的经验总 结和对后发展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假设的这些原 则或基准,是否可以用来指导当今一个区域的主导 产业发展呢 %
一是区域产业结构具有较强非独立完整性。一 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必须保持较强的独立完整性,因 此,国家主导产业的确立要兼顾带动整个国民经济 发展和保持国家产业结构的独立完整。区域经济发 展则相对不同,区域之间互相开放、彼此依存、紧密 联系的关系,使各区域能够按照各自的资源禀赋及 其空间组合的差异来展开专业化分工协作,因此区 域产业结构不必象国家那样追求独立和完整。区域 主导产业首先应依据各自的优势来发展相应的优 势产业,突出特色,而放弃那些不具备优势的产业。
总的来看,这些基准是针对一个国家的情况而 言,或明或暗地假定空间是均质的,完全抽象掉了空 间因素。即使上述标准适合于国家主导产业的发 展,但把国家层次上的一般基准,直接应用于区域层 次,并转化为实际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这对于空 间结构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却是要慎之又 慎的。而且,产生于 "$ 世纪 &$ 年代的这些基准,都 是工业化背景下提出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新技术 革命、知识经济的浪潮冲击下,工业化被赋予了崭新 的内容,基于传统工业化的产业选择标准本身也需
其三,上述基准还未触及到区域产业结构的本 质。诚然,区域作为国民经济的空间构成要素,其产 业选择首先要符合国家宏观产业布局,而国家确立 的主导产业最终也必然落实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否 则国家主导产业会失去依托。将国家主导产业选定 为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固然好,但这只是个别情况。 从一般意义上讲,由于区域产业结构的非独立完整 性、区域产业演进的二重性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开放 性,使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具有自身的特点。
四是基于传统工业化的产业选择问题,本身受 到了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浪潮的挑 战和质疑。需要对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进行反思的一 个重要的出发点,是在当代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 和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产业分工形态和产业联系方 式与 !# 世纪 (# 年代以前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以产业为单位的产业间分工正在转变为以产业内 以价值活动为单位的企业间的分工,企业之间的贸 易不只是初级产品的贸易和制成品的贸易,而且是 零部件、元器件、专业性加工或服务之间的贸易,也 就是所谓的 “弹性专精”生产方式。在这种情况下, 仅仅通过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来选择前向联系和后向 联系密切的某个产业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做法, 已难适应新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近十多年来成功 区域经济的实践证明,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关键是 创造区域个性化、促进区域产业链增值。越来越多 的区域是在历史文化和产业基础上,或通过科学的 规划,精心创造条件,或利用偶然性和特殊事件,吸 引企业到本区域集聚,构筑价值链,发展增值活动, 从而形成地区专业化的特色产业。
研究与探索 —————————————————————————————————————————————————————————————
关于区域主导产业的 选择问题
!黄 勤
选择什么样的产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实际上 是如何认识区域主导产业在政策上的反映。由于我 国学界对区域主导产业的主流认识,是先从国民经 济再到区域经济的逻辑顺序,所以,长期以来,关于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也就自然是接过国家主 导产业选择的一般理论,然后 “移植”到区域经济 中。这是导致“九五”期间区域主导产业成为国家主 导产业的翻版、各省区主导产业选择雷同等问题的 根本原因。
要重新审视。 就单个区域而言,或许可以按照这些标准来选
择产业,促进本区域的发展;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如 果所有区域都统一行事,其结果无疑是各个区域选 择的产业在很多领域发生重复,于是,为了争夺资源 和市场,许多区域发展的产业被卷入恶性竞争,继而 半途夭折。这就是经济学所谓的“合成谬误”。正如 有学者指出的,“或许这些选择标准应用在国家层面 上的产业选择,无可厚非,但应用在一国之内的区域 之间决不是好事,它们只会在带来本区域国民福利 净损失的同时,还加剧地区间由政府主导的过度竞 争。”这是其一。
二是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具有二重性。实践表 明,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更替标志着产业结构演进的 趋势。国家主导产业的选择要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 一般规律。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国民经济主 导产业应着力于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并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基于此,我国确立机电、石化、汽车、建 筑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合理的。但是,区域 产业结构演进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 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区域产业结构将逐步趋向高级化,与产业结构演进 的一般规律表现出相对一致性;另一方面,由于各 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不同,而且区域相对于 国家来讲,其参与市场分工与协作的程度更高,经 济发展更具有不稳定和不均衡性,因而区域产业可 能出现 “跳跃式”发展或 “逆结构”演进。因此,区域 主导产业选择,不能盲目跟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
& 作者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 & 本文责任编辑 余昌淼 ’
! "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 # "$$"
————————————————————————————————————————————————————————————— 研究与探索
颈”部门;其次,在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范围内,产业联系效应指的 是不同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程度,通过计算产 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是判定产业联系效 应的一般方法。但对一个区域而言,产业联系,不完 全是不同产业间的关系,它可能涉及同一产业内部 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
规律。我国一些地区在汽车、电子等热门产业上一 哄而上,一味追求产业结构高度化,而忽视本地是否 具备发展这些产业最关键的要素。
三是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开放性。由于区域之间 贸易不存在关税、汇率等壁垒,要素流动相对自由, 区域产业结构比国家产业结构更具开放性。国家选 择主导产业不必一味强调出口功能,& 事实上,大多 数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起飞,选择了进口替代的 战略 ’ 而区域主导产业则必须是面向区外市场的外 向型产业。因此,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首要的是坚 持区外市场导向原则。但不幸的是,主导我国各区 域产业规划的思路却是另外一番情形。从各省区的 “九五”计划可以看出,多数省区将主导产业视为现 有经济支撑的产业,凡占地区经济份额较大的产业 皆贴上 “主导”的标签;二是需要考虑主导产业的产 品输出区外的交通成本,尤其对于交通不便的欠发 达地区,选择产品体积小、重量轻的精小型产业,可 以一定程度缓解运输不便带来的竞争劣势。
其二,同一个基准对不同的空间层次,其含义是 不一样的。比如,需求收入弹性基准,虽然强调了主 导产业最终要取决于市场选择,但如果不对需求的 地域空间进行界定,那么这个基准对区域主导产业 的选择则没什么意义。因为,就世界市场需求而言, 按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计算的结果,对各国是一样的, 就一个国家的市场需求而言,其计算结果对各区域 是一样的。按需求收入弹性基准进行选择,结果是 各国各地都只能在重复建设的怪圈中恶性循环。又 如,产业关联效果基准对国家及其区域,意义也有所 不同。首先,赫尔希曼通过产业联系效应的考察,旨 在判断产业关联中的薄弱环节,并由此决定产业非 均衡发展的重点部门。也就是说,按照赫尔希曼产 业联系的基准优先发展的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 “瓶颈”产业。如他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优先发展 后向关联效果较高的产业。而区域主导产业的联系 效应,强调的是产业联系或产业链在区内的增值,主 导产业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但不一定是 “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