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历史•文化•传说
历史
杭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和历史文化名城。从新石器时代的萧山跨湖桥文化开始,杭
州已有80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杭州最初的名称为“禹杭”,曾用名有“余杭”、“钱唐”、“钱塘”、“临安”等,
历史上先后在五代吴越国和南宋时期成为都城。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
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
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
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
元代初年,来过杭州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称杭州为“世界上最为美丽华贵的天城”。
1949年5月3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杭州一直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
杭州的民俗风情,与杭州的自然环境、人文积淀和发展历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项项颇具生动性、独特性、参与性的新鲜有趣的民俗活动和地方风情的表演和展现,令人
惊奇、感动而难以忘怀。
文化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
的古文化,因1936年原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先生首
先发现于余杭市良渚镇而命名。距今约5300-
4000年。
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在
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
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
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
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以大量殉葬
精美玉礼器为特征的显贵者专用墓地的发现,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显示出良渚遗址
已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并将成为东方文明圣地。
茶文化
杭州的茶文化可追溯到宋代。宋室南渡,建都
临安,把中原的儒学文化也带到杭州。据宋吴自牧
《梦梁录》记载:“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壶拎水
者沿门点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点杯
邻里茶水。”宋《咸淳临安志》中记有“岁贡茶叶”,
可见当时杭州的茶叶已列为贡品。其实最早关於杭
州茶叶的记载见诸于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到的“钱塘天竺、灵隐两寺产茶”。作为名茶之
乡的杭州,自古茶肆林立。《梦梁录》裏这样描述:“茶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夜市于大街有车担浮铺者,点茶汤
以便游观之人。茶起之时,需奏乐鸣鼓,非同寻常。”明《西湖游览志》称:“老龙井产茶,
为两山绝品。郡志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未若龙井茶之清馥隽永也。”清乾隆下江南时,
曾到龙井胡公庙。品茶后,赞不绝口,遂封胡公庙前18棵龙井茶树为御茶。龙井茶叶由此
声名大振,盛誉久享。
丝绸文化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距今四千七百
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
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
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
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
的繁荣。而今杭州的丝绸更有着巨大吸引力,“千
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特别是坐落于下城区西健康路上的杭州中国丝绸城,为全
国最大的丝绸专业。且丝绸质地轻软,色彩绮丽,在汉代,已通过举世闻名“丝绸之路”远
销国外。现代已发展到绸、缎、绫、罗、锦、纺、绒、绉、绢等十几类品种。层次丰富的粉
墙黛瓦、古朴淡雅的民居、清新素雅的街道、古香古色的城市家具与各类时尚丝绸精品完美
融为一体,既具有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底蕴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又显出江南婉约之风、丝
绸柔性之美和绚丽多彩的都市商业氛围。
早在5000年前,杭州地区已有丝绸存在,出土于良渚文化遗址中的一块灰褐颜色、薄
如蝉翼的丝织品,足以证明杭州是中国最古老的丝绸出产地之一。
宗教文化
杭州自古有“东南佛国”之称,最早的佛寺出
现在东晋初年,道教遗迹更可上溯到三国时期。佛
寺、道观加上大量民间俗神祠庙,以及始于南宋并
在元代以后形成规模的伊斯兰教的传播,为杭州历
史文化充实了内涵,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情趣。
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高僧慧理在西
湖北高峰与飞来峰之间创建了灵隐寺,成为揭开西湖佛教景观史第一页的开山之祖。
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很快,西湖孤山、玉泉等地出现了更多的寺庙。到隋朝,灵隐附
近新辟了上天竺寺和中天竺寺。到唐朝,西湖上的佛寺更加兴盛。建寺造塔,凿岩造像,客
观上美化了西湖,为杭州带来了中世纪的佛教文明,西湖不再仅仅以湖光山色著称,还具有
了闪耀着人的智慧与创造的人文内涵。
除佛寺盛景外,杭州还曾有过为数可观的道教宫观和民间俗神祠庙。在南宋前期道教宫
观之盛一度超过佛寺,而民间俗神祠庙自南宋以后一直在杭州城区特别是西湖山水之间占有
一席之地,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尤以吴山一带最为集中。
南宋时期,杭州作为国都,出现了为数可观的来自海外各国的大批使节和商人,其中有
许多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商人。
运河文化
中国的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被列为世界最
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这是中国劳动人民和一
大批水利专家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中
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
人工运河。它创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周
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开凿的从江都(今扬州)
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此以后不断地开凿整修,
直至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完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
河。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东西走向的浙东运河及其他局部地区的小运河未计在内),跨
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
河五大水系,比巴拿马运河(1914年竣工,全长81.3公里)长21倍,比苏伊士运河(1869
年竣工,全长172.5公里)长10倍,比这两条运河开凿的时间早二千多年。
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营造了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整个
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传说
西湖民间文学向来以西湖山水、名胜古迹为背景,其体裁包括故事、歌谣、谚语、谜语。
其最大特色是与山明水秀、风光绮丽的西湖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如故事《明珠》、《西湖
女神》等;又如汹涌澎湃的钱江潮,诞生出《文潮与武潮》、《六和镇江》、《钱王射潮》
等神话;断桥、雷峰塔,演绎出由《断桥相会》、《镇压雷峰》等片断组成的《白蛇传》故
事;凤凰山,为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杭州求学”、“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提供了景
色绮丽的场景;龙井有“乌龙传说”;虎跑有“两虎跑泉故事”。另外,民间世代相传还有
不少有关民族英雄、清官廉吏、文士靓女的传说故事,如《精忠报国》、《张煌言写正气歌》、
《白公堤》、《苏堤六吊桥》等。民间故事还与杭州工艺特产、风俗民情相结合,使“西湖
醋鱼”、“杭州织锦”、“张小泉剪刀”等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