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操作系统实验之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之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Free_Block *temp, *p = NULL; Free_Block *head = NULL; int current_min_addr;
if (free_block) {
temp = free_block; current_min_addr = free_block->start_addr; while (temp->next != NULL) {
head->next = temp; } head = head->next; temp = head->next; p = head; } } return ; } //创建一个新的进程 int New_Job() { struct Allocate_Block *ab; int size; int ret; ab = (struct Allocate_Block *)malloc(sizeof(struct Allocate_Block)); if (!ab) exit(-5); ab->next = NULL; pid++; sprintf(ab->process_name, "进程-%02d", pid); ab->pid = pid; printf("Mem for %s:", ab->process_name); printf(" 进程大小 : "); scanf("%d", &size); if (size > 0) {
2、模块说明
2.1 初始化模块
对内存空间进行初始化,初始情况内存空间为空,但是要设置内存的最大容
量,该内存空间的首地址,以便之后新建进程的过程中使用。当空闲分区初始化
失败时,要进行相应的提示。 2.2 菜单显示模块
菜单包括,设置内存大小,选择分配算法,新建进程,终止进程,显示当前 内存使用情况,退出六个选项。各个选项完成其名对应的功能,在程序中通过相 应的函数实现对应的功能。 2.3 新建进程模块
尽可能的利用了低地址空间,从而保证高地址有较大的空闲区来防止要求 内存较多的进程或作业
该算法的分配和释放的时间性能较好 最佳适应法:
利用最接近于所要求的内存大小。若存储空间中有正好等于所要求大小的 空白区,则必然被选中。
由于空白区一般不可能正好和要求的相等,这往往使剩下的空白区都比较 小,形成碎片。
current_min_addr = temp->next->start_addr; p = temp; } temp = temp->next; } if (p->next != head->next) { temp = p->next; p->next = p->next->next; temp->next = head->next;
通过输入对应 pid 完成对相应进程的终止功能,将其内存空间设置为空闲分 区,若与已有空闲分区的地址连续则进行空闲分区的合并。 2.5 最先适应法
对空闲分区按照首地址的大小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6 最佳适应法
对空闲分区按照内存块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序。 2.7 最坏适应法
对空闲分区按照内存块的大小从大到小排序。
ab->size = size; } ret = Alloc_Mem(ab); if ((ret == 1) && (Allocate_Block_head == NULL)) {
Allocate_Block_head = ab; return 1; }
else if (ret == 1) {
ab->next = Allocate_Block_head; Allocate_Block_head = ab; return 2; } else if (ret == -1) {
最先适应法:按分区的起始地址的递增次序,从头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 第一个分区。
最佳适应法:按照分区大小的递增次序,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
区。
最坏适应法:按分区大小的递减次序,从头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
分区。
三、数据结构及功能设计
1、数据结构
定义空闲分区结构体,用来保存内存中空闲分区的情况。其中 size 属性表示 空闲分区的大小,start_addr 表示空闲分区首地址,next 指针指向下一个空闲分 区。
if (temp->next->start_addr < current_min_addr) {
current_min_addr = temp->next->start_addr; p = temp; } temp = temp->next; } if (p != NULL) { temp = p->next; p->next = p->next->next; temp->next = free_block; free_block = temp; } head = free_block; p = head; temp = head->next; while (head->next != NULL) { current_min_addr = head->next->start_addr; while (temp->next != NULL) { if (temp->next->start_addr < current_min_addr) {
五、测试设置内存空间的大小。初始设置内存总 大小为 100 个单位,若不手动设置,则默认为 256 个单位。
此为最初插入 7 个进程后的内存状态,此时内存空间无空余块可用。
通过进程终止操作将 pid 为 1、3、5、7 四个进程终止,则其原占用的内存 空间释放,变为空闲的内存空间。
二、问题描述
所谓分区,是把内存分为一些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分区,除操作系统占用一 个分区外,其余分区用来存放进程的程序和数据。本次实验中才用动态分区 法,也就是在作业的处理过程中划分内存的区域,根据需要确定大小。
动态分区的分配算法:首先从可用表/自由链中找到一个足以容纳该作业的 可用空白区,如果这个空白区比需求大,则将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成为已 分配区,剩下部分仍为空白区。最后修改可用表或自由链,并回送一个所分配 区的序号或该分区的起始地址。
printf("分配失败\n"); pid--; free(ab); return -1; } return 3; } //选择杀死一个进程 void Kill() { struct Allocate_Block *ab; int pid; printf("终结进程, pid="); scanf("%d", &pid); ab = find_process(pid); if (ab != NULL) { Free_Mem(ab); dispose(ab); } }
学生学号
实验课成绩
武汉理工大学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 开课学院 指导老师姓名 学生姓名 学生专业班级
计算机操作系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6 — 2017 学年 第一学期
实验三 内存管理
一、设计目的、功能与要求
1、实验目的
掌握内存管理的相关内容,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有深入的理解。
2、实现功能
模拟实现内存管理机制
3、具体要求 任选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编程实现 选择一种内存管理方案:动态分区式、请求页式、段式、段页式
等 能够输入给定的内存大小,进程的个数,每个进程所需内存空间
的大小等 能够选择分配、回收操作 内购显示进程在内存的储存地址、大小等 显示每次完成内存分配或回收后内存空间的使用情况
寻找一个较大的空白区时,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回收一个分区时,为了把 它插入到空白区链中合适的位置上开销较大。 最坏适应法:
避免了空闲区越分越小留下碎片的问题,即每次分配时总是将最大的空闲 区切去一部分分配给请求者(使分配后的剩余部分可能仍是一个较大的空闲 区,仍能进行再分配)。
六、自我评价与总结
在本次实验中,通过运用 c++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与操作系统的理论结合起 来,验证了动态分区式内存管理中的最先适应法和最优适应法的整体过程,和 其对于内存管理的优缺点。采用链表的形式进行操作也使得过程较为方便,便 于在分配和回收内存空间之后将空闲区链接起来。另外程序在终端和人的交互 良好,通过菜单显示相应操作提示人进行操作。
//空闲分区 typedef struct Free_Block {
int size; int start_addr; struct Free_Block *next; } Free_Block; Free_Block *free_block;
定义已分配的内存空间的结构体,用来保存已经被进程占用了内存空间的情
该模块完成在内存空间中申请一块空间供进程使用的功能,通过输入进程大 小系统先查看内存空间中是否有足够的空间供其进行申请,若无,显示分配失败 相应信息,否则在空闲内存分区块中选择最先的一块进行分配,若内存空间不足 则继续向下查找,空闲内存分区的顺序通过三种算法给出。分配内存时,要指定 进程的首地址和大小,并对内存空闲分区的大小做相应的修改。 2.4 进程终止模块
采用最先适应法新建一个大小为 16 的进程,结果如上图所示。
采用最佳适应法插入一个大小为 7 的进程后内存的情况。 分析:此处对于内存管理的模拟实现完成的较为成功,可以采用最先适应法和 最佳适应法两种算法进行进程的新建,能够正确计算对应的首地址,与内存空 间。同时对于空闲内存空间也可以做出正确的合并操作。最初内存空间为空, 可以通过新建进程和终止进程两种操作来完成不连续内存空闲空间的建立。 三种算法的比较: 最先适应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