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班主任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帮助

浅谈班主任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帮助

---------------------------------------------------------------最新资料推荐------------------------------------------------------ 浅谈班主任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帮助1 闰土小学陆雅琴老师嘴里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式子5+2=0。

其实是教师们常常会发出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五天,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两天。

俗话说得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为什么每次到了假期,学生作业就完成不了了呢? ```````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班主任是在学校中是个很重要的角色,除了做好学校的工作,学生的工作,还要做学生家长的工作,引导他们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由于家长往往没有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做出的教育行为常常事与愿违,这就需要班主任与家长相互沟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加以指导。

实际上,在许多家长的眼中,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是教1 / 8育问题的专家。

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我就特别感受到,家长们非常渴望在这方面向老师咨询,以得到专业的帮助。

以下我就来谈谈我作为一个班主任,能为家长们做些什么。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指导家长赏识孩子。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奖励,不重视孩子的品德修养的奖励。

(而且奖励的方法很值得商榷。

比如考试 100 分奖励 100 元,考试 90 分奖励 90 元,那么如果考了 50 分是否奖 50 元呢?)当孩子出现问题了不进行原因分析,只是把孩子叫来臭骂一通,甚至是暴打一顿,而且不允许孩子申辩、解释。

还有部分家长不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

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是最好的。

往往无限夸大孩子的优点,对孩子的缺点要么忽视, 要么视而不见,甚至掩盖、粉饰缺点。

这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需要被欣赏,被夸奖,孩子更是如此。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每一个长处和进步,哪怕它很不起眼,很微小,都要给予及时地肯定和奖励。

奖励不一定都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一句赞扬的话,一个欣---------------------------------------------------------------最新资料推荐------------------------------------------------------ 赏的眼2 神。

有的时候家长还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比如孩子为了某个比赛,精心准备了很久,可是最后还是失败了,家长不应该是批评职责,而是夸奖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鼓励其不要灰心,重头再来。

会使孩子信心大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

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

现在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分数,从孩子一入学开始,就千方百计想让孩子学得多,懂得多,所以把孩子的双休日、节假日都安排得满满的,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家长们想让孩子们具备较多的特长,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想让孩子成材的愿望是好的,但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学呢?家长就不理,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使孩子学得非常辛苦、吃力,不想学。

有的孩子喜欢动手操作,搞一些小制作。

家长就认为这与学习无关,就加以阻止,限制,不准他们做。

其实,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也需要动脑思考,不懂的时候,由3 / 8于兴趣的驱使,他们还会主动地查阅有关的资料和书籍,或者寻求帮助,而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许多事实证明,小时候培养的兴趣往往为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班主任可以做好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并不在于强迫孩子学这学那,而是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

仅仅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规定孩子去学什么,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来培养孩子,往往会延误孩子的发展。

三、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再苦也要苦孩子。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

大多数家庭是一个孩子,于是所有人的爱都加倍地倾注在孩子身上。

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

到了学校,孩子扫地不会,家长会帮忙来扫;孩子要动手做个沙包,家长花钱买个送来;孩子要在学校买饭吃,怕买不着,---------------------------------------------------------------最新资料推荐------------------------------------------------------ 家长每天风雨无阻送饭到校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可孩子却变得任性娇纵。

在学校孩子什么都不会,3 大扫除了,做了大半天,分配的任务完不成;运动会上要跑 800 米了,家长赶紧来求情,怕孩子太累吃不消;作个小制作,作业交不上。

有些家长还跟我说,老师啊我的孩子在跟他说,一点都不听我的,还是你们老师的话听。

我笑着跟这些家长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家长太宠孩子,反而是害了他们。

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将来,再苦也要苦孩子,做家长的要舍得下孩子,有时候还要狠下心来。

舍得让孩子做事,舍得让孩子受苦,舍得让孩子流泪,舍得让孩子受伤。

要让孩子在做事中明白责任,在受苦中懂得珍惜,在失败中获得毅力,在流泪中铸造坚强,在疗伤中学会拼搏。

孩子有孩子的生活,父母不可能永远陪他走下去的,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

四、帮助家长走出一些教育误区,认识教育的规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由于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足,常常是事与愿违。

比如,在自己的孩子十分专注于自己爱看的一个电视节目或者一本故事书时,家长常常要问他作业做了没有,或者干脆中断5 / 8孩子正在做的事,让他去做功课。

看来这似乎是很正确的事,却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首先,经常如此会让孩子因此而失去一次次的专心致志投入做某事的机会,从而令他们今后无论在学习、游戏或工作上都缺乏投入感与专注力。

其次,会使孩子把学习放在了兴趣的对立面,由于是功课的原因使他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对学习的厌恶感便会油然而生。

第三,孩子们也会因此对父母产生一些烦躁、不满或是抵触的情绪,使他对父母产生误解,认为父母不了解不疼爱自己。

有的与父母产生对立的情绪,后果相当可怕。

班主任由于工作的关系,正好可以为家长提供这方面的帮助。

利用所学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帮助家长剖析、解决这些问题,防范于未燃。

帮助家长引导学生将兴趣与学习联系起来,以培养和激发新的兴趣。

透过不同的形式,让孩子充分明白他们的权责,反思自己能否承担种种后果,锻炼孩子的自律能力。

五、帮助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轻松和谐的家庭的氛围。

在与许多的家长的交流中,我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有的说我的孩子做作业的速度就是非常的慢,我怎么督促都没有用,常常要做到十一、二点,不知如何是好?有的说,我的孩子在家里,他学习上需要什么我就给他买什么,可是学习还是搞不---------------------------------------------------------------最新资料推荐------------------------------------------------------ 上去。

经过进一步的了解,我发现这些孩子的确想要买些什么家长都能满足,却忽视了给他们创造一4 个好的学习环境。

孩子们在家做作业时,一边看着电视。

有的呢,叫孩子做作业,家长自己在一旁乒乒乓乓地做家务。

甚至于周末时,一边与朋友打麻将,一边让孩子在旁边做作业,说是才能督促孩子。

我经常很羡慕国外的孩子,为我们的孩子感到难过。

他们的父母经常与孩子一起娱乐,孩子玩得既安全又开心。

他们的父母经常与孩子一起游泳,一起爬山,孩子在活动中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得到了非常好的磨练,得到了发展。

而我们的家长在高兴的时候,不是带孩子到麦当劳、肯德基去吃一顿;就是带他们到商店里去购物,钱花得越多就感觉越对得起孩子。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

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

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7 / 8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总而言之,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出在家庭教育的缺陷。

而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家长是否以身作则,对孩子的影响是具大的。

由于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手段的局限性,班主任老师的作用就更加重大。

班主任不能仅仅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还要做家长的好参谋,这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

为了共同的目标, 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