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_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第1课时授课人:梁恒昌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字词。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领会课文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当他们连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被剥夺时,他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今天,让我们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让我们看看小弗朗茨和他的老师在国土沦丧之时,是怎样来上这最后一课的。

(教师板书:最后一课——都德)二、读一读——窗明几净,勿忘国耻!第一步:读准文章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词进行提示指导,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提示1:正音,读准哽(gěng)惩罚(chéng fá)郝叟(hǎo )(sǒu)督学(dū)懊悔(ào)(huǐ) 祈祷(qídăo)磨损(sǔn)钥匙(yào)(shí)宛转(wǎn)(zhuǎn )提示2:释义,读懂晴天霹雳:霹雳:响雷。

晴天打响雷。

比喻突然发生意外的,令人震惊的事件。

第二步:读出情感教师:本文小主人公的情感线索此起彼伏,朗读时要注意表现声音的抑扬顿挫,把握好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变化,读出小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的情感变化心理。

1.自由朗读,读出情感。

首先请学生圈画出文中文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

注意朗读要求,体会小主人公的悲痛心理。

也为下文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奠定基础。

第三步:读懂时代的脉搏过度语:本篇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要以“最后一课”为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相信大家课下已经查阅很多这方面的资料,结合刚才的阅读,告诉大家你的理解。

★学生1:作者以“最后一课”为题,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的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学生2:具体事情是这样的——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与普鲁士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佛朗茨,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哈墨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三、理一理——温故知新,整体感知!过渡语: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了沦陷区人们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作者以高超的叙述才能为我们娓娓道来,那么作者具体又是怎样叙述这件事情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理一理文章思路,探究作者的叙事技能。

(一)温故知新——回顾小说文体知识(采用“师问生答”的形式)知识1:介绍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知识2: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情节线索问题1:学生再读课文,根据刚刚介绍的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出现的主要人物,理清文章的情节线索,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教师整合集体智慧,归纳总结,以幻灯片的形式明确。

过渡语:小说以小弗朗茨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请同学们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朗茨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具体步骤: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各抒己见,拓展思维;最后,每小组推荐一个人,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教师整合集体智慧,归纳总结,以幻灯片的形式明确。

(一)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幼稚的小弗朗茨(二)第二阶段——疑惑、诧异懵懂的小弗朗茨(三)第三阶段——难受、懊悔心理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心理活动:指哈墨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五)总结小弗朗茨的变化学生在师的提示点拨下,总结小弗朗茨的变化。

★学生: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五、议一议——总结主题,内化情感!过渡语: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们初步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线索和小主人公的心灵成长历程,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很多的感想?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学生1: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

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学生2:通过阅读这篇小说的生动描述,我感受到了以哈墨尔先生和小弗朗茨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六、美读文章,加深情感体验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朗读“结局”部分,要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和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提示1:美读,即表情朗读,力求声情并茂,体现作品的感情基调。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练读。

2.齐读,读得最动人!七、鉴赏形象,感受赤子之心过渡语: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小弗郎士和哈墨尔先生,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小弗朗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心灵历程,读懂了小弗朗茨内心的沉痛和悔恨,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哈墨尔先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哈墨尔先生。

第一步:分析描写手法——感受人格魅力问题1:作者描写哈墨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找出相应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具体实施步骤:首先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笔勾画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语句,并写下批注;然后学生在四人一组中进行讨论,研讨哈墨尔先生。

围绕“文章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各组选代表发言。

★学生1: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学生2:神态描写:“哈墨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哈墨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学生3:动作描写:“他转身对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按着粉笔,用最大的字母写出:法兰西万岁!”……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学生4:语言描写:“我的朋友们,”他说,“我的朋友们,我,我……”内心悲痛到了极点,而无法说出完整的话,表达了哈墨尔先生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教师总结: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哈墨尔先生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哈墨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服饰、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过动和性格特征。

哈墨尔先生是一位有四十年教学经验、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第二步:探究情感变化——触摸心灵脉动问题2:在“最后一课”中,哈墨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学生1:上课一开始,他用“温和而严肃”的语调说话。

“温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学生2: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过去咱们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教师点评:小弗郎士和哈墨尔先生是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通过他们,反映了沦陷区法国人民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板书:哈墨尔:痛心、眷恋)八、揣摩语言,把握文章精髓问题1:“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也是最清楚、最严谨的语言……掌握了打开自己牢房的钥匙……”,哈墨尔先生为什么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表现了哈墨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活动一:学生交流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归纳。

活动二:这个问题略难,若学生难以解答,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直接进行渗透。

教师: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

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

所以作者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先生强烈爱国心的表现。

在此,教师进而借机启发学生思考: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应该怎么珍惜呢?九、布置作业激活思维,展示创新写作过渡语: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我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哈墨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朗茨一起来感受一下最后一课的情景吧!学生带着浓厚的感情,再次朗读课文,加深情感体验,相信效果更好!接着请同学们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主题,以《〈最后一课〉之后》为题,续写一段话,要求想象要合理,结构要完整。

【板书设计】小弗朗茨:害怕----惊讶----难受、后悔---热爱哈墨尔:痛心、眷恋教学反思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

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

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