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取信息,概括内容

提取信息,概括内容

提取信息,概括内容一、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步骤1、整体把握。

通读文本,根据说明文文体特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题目要求,确定阅读区间,即与题目要求相关信息的确切位置。

3、审读题干,选准角度,有针对性地筛选、概括。

4、比较鉴别,去伪存真。

根据筛选标准,仔细辨别,剔除多余的、错误的信息。

5、分条表述题干所要求回答的信息。

二、答题规律1、根据语言标志获取有用信息。

如标题、中心句段、过度句段、总结句段等。

2、筛选关键词句来获取有用信息。

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就得到了相关的显性信息,可直接摘录原词原句来答题。

3、根据命题要求或题干要求来获取隐性信息。

要从所确定的范围之内的关键词句入手,把隐含在材料内的隐性信息提取出来,分点概括归纳。

有时候,题目中的分值,往往就隐含着答案的得分点。

4、找准概括的角度。

根据题干要求取舍信息,分条作答,不遗漏。

转基因蚊子袁越蚊子不但会咬人,还能传播疾病,比如每年导致全球5000万人感染的登革热就是依靠蚊子传播的。

巴西是登革热的重灾区。

在巴西北方热带地区很难通过减少积水来防蚊子,只能用蚊帐或者喷洒灭蚊剂来控制登革热疫情,但效果都不太好。

于是巴西政府祭出撒手锏,于2014年4月10日批准引入了一种转基因蚊子,使得巴西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向环境释放转基因昆虫的国家。

这种蚊子是由一家英国公司研制出来的,转了基因的雄蚊子产生的精子有遗传缺陷,导致其后代没办法正常发育,最终绝大部分夭折在幼虫阶段,无法变成蚊子咬人。

不过这个方法有个先天缺陷,那就是必须不断地向自然界补充新鲜的转基因雄蚊子,原因在于转了这个基因的雄蚊子几乎没有后代,转入的新基因遗传不下去,一旦停止人工补充,蚊子的种群数量就会缓慢恢复。

转基因蚊子的培育是很花钱的,这就意味着这个方法很难大面积推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科学家改良了这个技术,成功培育了一种新的转基因蚊子。

这种蚊子被转入了一种来自黏菌的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专门破坏精子生成过程中的X染色体,所以它的后代性别比例发生了改变,95%以上都是雄性的。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来雄蚊子不咬人,所以转基因蚊子释放后的第二年就可以见到成效。

二来转入的基因可以遗传给大约一半的后代,不会消失,所以只要向环境中释放一次,理论上就可以使这种蚊子最终彻底灭绝。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安德里亚·克里桑提博士介绍说,“另外我们还转入了多个拷贝,使得蚊子对这个基因出现抗性的可能性变得非常小。

”为了证明此法可靠,克里桑提和同事们在4个箱子里各引入了100只雌雄各半的蚊子,模拟自然的状态。

然后在每个箱子里引入30只转基因雄蚊子。

4代之后箱子里的雌蚊子数量便大幅度减少,又经过了2~3代之后,其中的3只箱子里便找不到一只雌蚊子了,这就意味着这个封闭种群已经被彻底消灭了。

克里桑提博士将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14年6月10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期刊上,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反对者认为这件事就相当于人类主动地灭绝一种生物,太不人道了。

确实,虽然人类无意之中让很多生物走向灭亡,但真正主动消灭的只有两个物种:天花和牛瘟。

这两个物种都是致命的病毒,所以没有太多争议。

但蚊子毕竟是一种昆虫,反对的声音恐怕会很大。

不过,一位和此项实验无关的生物学家卢克·阿尔菲认为这件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蚊子都不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角色。

”阿尔菲说,“更重要的是,这个转基因实验的对象是冈比亚按蚊,只有这种蚊子才会传播疟疾,另外3000多种蚊子都不会。

”疟疾每年都会导致超过100万儿童死亡,绝大部分在非洲。

转基因技术只杀死了一种蚊子,却能挽救成千上万名儿童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1.分析“于是巴西政府祭出撒手锏”一句中“撒手锏”一词的语境义。

2.新的转基因蚊子有何特点?能起到什么作用?3.“不过,一位和此项实验无关的生物学家卢克·阿尔菲认为这件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一句中的“和此项实验无关”能否删掉?为什么?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5.你是否同意用转基因蚊子来消灭蚊子的做法?请简述理由。

1指一种向环境释放转基因蚊子,使其后代绝大部分都夭折在幼虫阶段,无法变成蚊子咬人,以控制登革热疫情的方法。

2特点:这种蚊子被转入了一种来自黏菌的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专门破坏精子生成过程中的X染色体,所以它的后代性别比例发生了改变,95%以上都是雄性的。

作用:雄蚊子不咬人,释放后的第二年就可以见到成效;转入的基因可以遗传给大约一半的后代,不会消失,所以只要向环境中释放一次,理论上就可以使这种蚊子最终彻底灭绝。

3不能删掉。

因为“和此项实验无关”起限制作用,说明这位生物学家的身份与转基因蚊子的研究并无关联,强调他的观点的公正性。

4举例子、列数字。

说明转基因蚊子确实能起到消灭雌蚊子的作用。

5.示例:我完全赞同这种做法。

因为蚊子咬人之后会让人皮肤红肿、发痒,更重要的是它能传播登革热、疟疾等多种疾病。

每年都会有上百万的儿童死于疟疾,用转基因蚊子来消灭蚊子的做法并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但却能拯救人的生命,是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

《中国神药——青蒿素》①随着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纳入囊中,其所研究的青蒿素也被誉为“中国神药”。

青蒿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②疟疾是一种很古老的疾病,也是人类目前最大的杀手之一。

全世界每年有5亿人被感染(多数在非洲),非洲每2年有100万人死于疟疾。

③如何治疗疟疾?人类对付疟疾最有力的药物,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

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治疗效果极不乐观。

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医药典籍启发,带领她的团队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即青蒿素),并且报告了青蒿素的抗疟效果。

中国的古人在数千年前就开始用青蒿作为处方药治疗疟疾,它有明显的退烧功效。

2004 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

④屠呦呦等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青蒿素杀死疟疾寄生虫的机理。

她的研究团队部分人员认为,青蒿素中有一种名为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它在被铁离子分解后会形成活跃的自由基,能够对一系列蛋白质及其它的生物分子展开攻击,这种攻击对疟疾寄生虫而言是致命的。

另外一种观点是,与氯喹(治疗疟疾的常见药物之一)的工作原理类似,青蒿素能够阻断疟疾寄生虫消耗人体血红蛋白时产生的有毒副产品血红素在体内的传输。

⑤近年来,人类对青蒿素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

基于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杀死疟疾寄生虫的特点,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瑞士热带研究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药学院等的研究人员合作对青蒿素的这种分子进行了轻微的改变,由此制成了新药RBx-11160。

他们对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进行了修饰,在其中增加了一个化学基,从而让这种分子制成的药物能够溶于水且更加稳定。

更好的溶解性意味着这种药物能够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

稳定性意味着在这种药物到达寄生虫所在的血浆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化合物会分解。

而且这种新药疗效更强,当被感染的小鼠服用这种新药后,4天之中95%~100%的寄生虫都消失了,而传统的青蒿素药物需要服用一周的时间才能清除95%的寄生虫。

⑥青蒿素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生命,对世界抗疟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1.文章依次介绍了“青蒿素”哪三个方面的内容?试加以概括。

2.第⑤节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人类治疗疟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取得突破的过程,联系上文,并结合下面这则材料,说说我们可以从这些杰出人物身上学到哪些科学精神?材料: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悼念玛丽·居里》爱因斯坦)1①治疗疟疾的功效;②杀死疟疾寄生虫的机理;③最新进展2.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鲜明地突出了新药的疗效更强,从而进一步说明近年来,人类对青蒿素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使说明准确而具体。

3.①造福人类精神②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③团队合作精神太阳和霓虹灯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

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

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

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

”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

”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

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

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

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

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甲)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

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象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

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

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象,非常羡慕。

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

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乙)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

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

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

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⑨紫禁城的傍晚很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