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讲 存货经济批量分析第四节 存货管理 知识点:存货的成本 1.取得成本1)订货成本:取得订单的成本订货变动成本与订货次数(批次)成正比,每次发生额相等,为存货经济批量决策的相关成本,如差旅费、邮资等订货变动成本=每次订货变动成本×批次=每次订货变动成本×订货固定成本与订货次数(批次)无关,为存货经济批量决策的无关成本,如常设采购机构的基本开支等 2)购置成本:存货本身的价值 ①购置成本=存货年需要量×单价 ② 在存货年需要量和采购单价一定的情况下,购置成本为经济批量决策的无关成本。
2.储存成本: 为保持存货而发生的成本储存变动成本与存货数量(平均库存量)成正比,为存货经济批量决策的相关成本,如存货资金的应计利息、存货的破损和变质损失、存货的保险费用等变动储存成本=单位变动储存成本×平均库存量=单位变动储存成本×储存固定成本与存货数量(平均库存量)无关,为存货经济批量决策的无关成本,如仓库折旧、仓库职工的固定月工资等 【提示】平均库存量的确定——以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为例 3.缺货成本:由于存货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包括:停工损失、拖欠发货损失、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商誉损失,以及紧急额外购入成本等。
【例题·单项选择题】(2018年)下列各项中,属于存货固定储存成本的是( )。
A.存货资金的应计利息 B.存货的破损和变质损失 C.仓库折旧 D.存货的保险费用 『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固定储存成本与存货数量的多少无关,如仓库折旧、仓库职工的固定工资等。
变动储存成本与存货的数量有关,如存货资金的应计利息、存货储存和贬值损失、存货的保险费用等。
初中级会计注会注税资产评估师,添加微信(QQ )852433795关注后续更新 知识点:存货经济批量分析 经济批量分析: 批量(每次购买量或生产量)与批次(全年的购买次数或生产次数)之间的权衡。
(一)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 1. 假设条件 1)能及时补充存货,即存货可瞬时补充; 2)能集中到货,即不是陆续入库; 3)不允许缺货,即无缺货成本; 4)年需求量稳定,并能预测; 5)存货单价不变; 6)企业现金充足,不会因现金短缺而影响进货; 7)所需存货市场供应充足,不会因买不到而影响企业运营。
2.经济订货量的确定 1)相关成本=变动订货成本+变动储存成本 2)经济订货量:使变动储存成本与变动订货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值,或是使二者相等的订货批量(每次采购量)。
上式表明,影响经济订货量的因素包括:影响因素与经济订货量的关系年需要量+一次订货成本+单位变动储存成本- 3)最佳订货次数=年需要量÷经济订货量 4)最佳订货周期(天数)=360÷最佳订货次数 5)最优存货总成本(变动储存成本与变动订货成本之和的最小值) 6)经济订货量占用资金 【教材例6-7】某公司每年消耗某种材料1600千克,该材料单位成本为15元,单位存储成本为4元,一次订货成本为5 0元。
则: 经济订货量==200(千克) 最优存货总成本=800(元) 最佳订货次数=1600÷200=8(次) 最佳订货周期=360÷8=45(天) 经济订货量占用资金=200/2×15=1500(元)【例题·单项选择题】(2018年)某企业每年消耗化工材料5000千克,该材料单位成本为25元,单位储存成本为5元,一次订货成本为125元,则该材料的经济订货量为( )。
A.500千克 B.1118千克 C.353千克 D.100千克『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经济订货量=(2KD/Kc)1/2 =(2×125×5000/5)1/2=500(千克) (二)再订货点与保险储备 1.再订货点:在提前订货的情况下,企业再次发出订单时的存货库存量,在不考虑保险储备的情况下,相当于交货期内的存货需求量。
再订货点=平均每日需要量×平均交货时间(订货提前期)【注意】订货提前期与再订货点对经济订货量、订货批次、订货间隔时间没有影响。
经济订货量确定每次应购买的存货数量(买多少);订货提前期和再订货点确定应购买存货的时机(何时买)。
2.存货的保险储备 1)保险储备含义 如果平均交货时间(订货提前期)和每日需要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避免缺货,需加大再订货点,再订货点增加的部分,即为保险储备量。
考虑保险储备的再订货点=平均每日需要量×平均交货时间+保险储备量 2)最优保险储备量:使缺货成本与保险储备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值 ①缺货成本=单位缺货成本×一次订货期望缺货量×年订货次数一次订货期望缺货量:根据历史经验估计各种可能的缺货量(交货期内各种可能的需求量超过平均需求量的部分)及其概率,计算期望值(加权平均值)。
②保险储备成本=保险储备量×单位变动储存成本保险储备量:从0(不设置保险储备)开始,按照交货期内各种可能的需求量的递增幅度递增,直至不会面临缺货为止。
【教材例6-10】假定某存货的年需要量为3600件,平均每日需要量=10件,单位储存变动成本=2元,单位缺货成本=4元,每年订货12次,平均交货时间=10天。
交货期内的存货需求量及其概率分布如下:需求量(10×d)708090100110120130概率0.010.040.200.500.200.040.01 要求:计算合理的保险储备和再订货点。
『答案』 1)保险储备量=0,再订货点=10×10=100(件),则: 需求量≤100件时不会发生缺货; 各种可能的缺货量及其概率如下:交货期内需要量110120130减:再订货点100100100缺货量102030概率0.200.040.01 一次订货期望缺货量=10×0.2+20×0.04+30×0.01=3.1(件) 缺货成本=3.1×4×12=148.8(元) 保险储备成本=0 总成本=148.8+0=148.8(元) 2)保险储备量=10(件),再订货点=10×10+10=110(件),则: 需求量≤110件时不会发生缺货; 各种可能的缺货量及其概率如下:交货期内需要量120130减:再订货点110110缺货量1020概率0.040.01 一次订货期望缺货量=10×0.04+20×0.01=0.6(件) 缺货成本=0.6×4×12=28.8(元) 保险储备成本=10×2=20(元) 总成本=28.8+20=48.8(元) 3)保险储备量=20(件),再订货点=10×10+20=120(件),则: 需求量≤120件时不会发生缺货; 各种可能的缺货量及其概率如下:交货期内需要量130减:再订货点120缺货量10概率0.01 一次订货期望缺货量=10×0.01=0.1(件) 缺货成本=0.1×4×12=4.8(元) 保险储备成本=20×2=40(元) 总成本=4.8+40=44.8(元) 4)保险储备量=30(件),再订货点=10×10+30=130(件),则: 企业不会发生缺货; 缺货成本=0 保险储备成本=30×2=60(元) 总成本=0+60=60(元)即:当保险储备量为20件时,全年缺货成本与保险储备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值,因此应确定保险储备量20件,再订货点120件。
(三)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 1.基本原理在陆续供应和使用的条件下,存货不是在入库时一次性达到最大库存量,而是从入库开始,库存量陆续增加,逐渐达到最大库存水平。
因此,陆续供应和使用的条件下的最大库存量和平均库存量不同于基本模型。
【例题】假设企业生产某种存货,计划每批生产1000件,预计每天生产50件,每天领用20件,则该批存货的库存量将如何变化? 1)送货期(每批存货生产天数)=批量÷每日送货量=1000/50=20(天) 2)在存货的全部耗用周期50天(1000/20)内: ①1~20天(送货期内),每天边生产边耗用,则: 送货期内每日库存增加量=每日送货量-每日耗用量=50-20=30(件) ②第20天(送货期满),库存达到最大值20×30=600(件),即:每批送完时的最高库存量=送货期×送货期内每日库存增加量=批量÷每日送货量×(每日送货量-每日耗用量)=批量×(1-每日耗用量/每日送货量) 平均库存量=批量/2×(1-每日耗用量/每日送货量)③21~50天(送货期满~耗用期满),由于该批存货已经生产完毕,因此只耗用不再生产,库存每天减少20件,至第50天最大库存量(600件)耗用完毕,开始下一批生产(批量1000件)。
2.模型构建 1)相关总成本=每次订货成本××单位变动储存成本 3)最优总成本= 【提示】在基本模型公式中的“单位变动储存成本”或“批量”后面补充“×(1-每日耗用量/每日送货量)” 【例题】某零件年需求量为3600件,每日送货量为30件,每日耗用量为10件,单价为10元,一次订货成本(生产准备成本)为24元,单位储存变动成本为2元,则: 最优经济批量==360(件) 最优总成本==480(元) 【教材例6-9】某生产企业使用A零件,可以外购,也可以自制。
如果外购,单价4元,一次订货成本10元;如果自制,单位成本3元,每次生产准备成本600元,每日产量50件。
零件的全年需求量为3600件,储存变动成本为零件价值的20%,每日平均需求量为10件。
要求:分别计算零件外购和自制的总成本,以选择较优的方案。
『正确答案』 1)自制方案 生产成本=3600×3=10800(元) 与经济生产批量相关的最优总成本==1440(元) 自制方案总成本=10800+1440=12240(元) 2)外购方案 采购成本=3600×4=14400(元) 与经济订货批量相关的最优总成本==240(元) 外购方案总成本=14400+240=14640(元) 由于自制的总成本(12240元)低于外购的总成本(14640元)故以自制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