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新闻的网络评论与社会问题

浅析新闻的网络评论与社会问题

浅析新闻的网络评论与社会问题网络发达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新闻以从未有过的迅速在这片土地上传播。

点开网络,都不由选择地接受到各类新闻。

大及国家政治,小及个人私事似乎都不能逃脱网络新闻的报道,总要有人把一件事情搬上网络。

再加上手机终端的普及,更是随时随地地接收新资讯。

而这些新闻的评论更是一下子把全国各地的人的思想、观念集中了起来。

暂且不考究人们对新闻的评论的立场、目的,我觉得这些评论是网络新闻最有价值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因为在网络里,言论没有顾忌,更自由。

对于社会、国内和国际新闻的评论,抛弃其中无聊的、无任何细想的回复,剩下的言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极少数的能够针对新闻内容客观看待的理性评论;二、带有明显阵营性质的攻击性言论;三、地域攻击的言论。

这几类言论对于不曾深入社会,以为社会思想比较平缓的学生来说,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是甚为震撼的,但有时也是肮脏的。

不论是网络上还是实际生活中,理性的声音总是少之又少。

考察新闻评论中比较客观的发言,大多集中在奇闻异事、军事、科技,但是当涉及到社会问题、贪污腐败和政治的时候理性声音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社会问题大多涉及到收入分配改革、医疗保障改革和社会福利机制改革;贪污腐败问题则是民众激烈反应的传统问题;政治新闻又涉及到深层次、宏观的社会改革以及很敏感的政治制度问题。

例如在标题为《中央经济会议要求明确改革路线图时间表》的新闻中,在一边一如既往的谩骂与质疑中出现了如下的评论贴:“经济政治是两条腿走路,经济好了,社会开放了,才有余地推进体制改革,诸位才能在这喷官方,而当下的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问题百出,归咎下来中国人固有思想和西方开放思想碰撞,道德与金钱纠结其中;一个开放40年的国家要在短时间内超越开放200年的世界,短时间内就必须承受转型的阵痛,这是不可避免的。

”这条上一条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全面的评论,但是这个帖子的50多条跟帖全是谩骂的,具体内容过于粗鄙就不原文引用。

总结为以下几点:一、会议的主要内容还是空谈、套话,是喊了几年都没见实效的口号。

二、改革就是给了公职人员新的腐败机会。

三、低效能的改革进度慢,应该借鉴美、日等先进国家的社会改革进程,质疑现有体制。

作为一个二年级机械类学生,这等重大问题不是我能辩解的来的。

但是能够分辨哪一种是客观,哪一种是偏激。

我们在给予我们的政府充分的信任和期望的同时,也有权利去参与舆论的监督。

也不得不说,新闻评论中的谩骂和质疑也有其中的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公德的缺失、社会公正缺少和政府公信力下降让人们有足够多的不满需要宣泄。

这可以从最近的河南光山县伤害小学生事件的系列报道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河南22名学生被砍案发后当地政府封锁消息》(新华网)报道:12月14日河南光山县发生22名小学生校园被砍案后,光山县政府开始封锁消息。

记者采访发现,县教育局一边搪塞应对,一边在办公室打游戏。

县委宣传部的主要负责人回应“犯罪嫌疑人是否精神病”时,竟说“讨论这有啥意义,先吃饭!”14日近中午,光山县宣传部官方的光山网首先披露了这一消息,并称15日上午9点半将召开新闻发布会。

而14日晚时,光山县撤下消息,单方告知15日的新闻发布会取消,并开始封锁消息。

截至15日晚的两天内,光山县委县政府集体失声。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河南政府门户网站大河网刊登了《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文,发布时间为2012年12月17日09:26,来源为《信阳日报》,证明该文确为《信阳日报》今日刊登的消息。

对于这样的新闻,可想而知对应的新闻评论是个什么样子。

这种时候,再怎么指责都不为过。

这个时候再有人跳出来叫广大网民不要攻击,要相信政府之类的看似理性的评论,本身就脱离客观了。

首先客观来说,谁也不会料想到这种惨剧的发生。

可是既然发生了却又不敢去直面,承担责任向公众公开,反而封锁消息。

这个时候你不能要求网民们还能压抑胸中的怒气,客客气气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由此观之,网络世界的一边安宁祥和反而是不正常的。

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质疑甚至谩骂。

客观理性的声音固然宝贵,但是我们的政府同样要重视这些刺耳的声音。

网上出现的非理性评论的原因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人们普遍不能做客观的认识。

理性声音的出现是有条件的。

利益在已经扎根在潜意识里的情况下,每当事件的当事人是自己或是跟自己有关,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去维护自己的利益。

当事情离自己很遥远或是无关的时候,能站在客观立场理性评论的人就像对得多。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大学生要做的是在坚定正确的价值观的前提下,加深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勇于去面对残酷复杂的社会矛盾,既要客观对待社会事件做积极正确的评论。

同时也要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参与舆论,参与辩论。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体验到,社会民众思想的千姿百态,也要防备好一些极端评论对我们的现有认知的冲击。

对于网络新闻评论现象,第二个比较突出的就是网络评论的阵营化。

根据观察,在各大门户网站在可以进行评论的网站里,阵营可以分为三类:一、积极维护政府名声,为各种负面新闻辩解。

二、全盘否定中国,提倡学习欧美、日本各项制度。

三、比较中立,不带阵营性质,只代表自己利益和观点。

说起第一种阵营就要先从“网络舆论引导员”说起。

为了引导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想好的,有利于政府的方向发展,各地机关单位培训并且上岗了许多负责影响舆情的引导员。

在非实名制的网络评论环境中,谁也不知道,对着同一条新闻发表评论的另外千千万万个人中是否有这样可以去引导、影响舆论的受雇人员。

他们通常浏览各大门户网站、论坛对发生的新鲜事进行评论。

虽然发生的事件千差万别,但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任何事情都往有利于雇主的方向去引导。

其实这一职业并不新鲜,它是网络水军的衍生物。

当年,但人们知道有这么一支大军潜伏在网络上时,虽然早已想到或许存在,但大多数人还是被这一事实吓到了。

政府机关有意地去引导网络舆论也同样有好有坏。

对于有意煽动群众,散布谣言的不法分子发表的虚假信息,不仅要有官方的及时澄清校正,同时更要有积极良好的舆论引导。

让人们能够及早认清真相,切断谣言的传播,阻止不法煽动。

但是人们似乎都忽略了这一点用处,包括某些地方的政府机关。

“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这条红遍全国的政府旅游宣传“雷语”,获奖。

原来曾遭公众强烈谴责的宣传语,竟然是宜春故意为之。

后来人们才可悲地发现原来公众的不满跟帖,竟是宜春早就料到并欲收之的盘中菜。

首先宜春政府首先使用它的引导员们在各大论坛发帖,微博散布这条标语,并成功引来无数围观,之后引得宜春一时间成为了全国网络舆论的焦点,因而成功运作并操纵了舆论。

不过,操盘手宜春,却未必是赢家。

其一,在那条广告语“雷人”之后,即便宜春在名气上实现大力提升,但与之对应的,还有当地在公众脑海里形成的负面形象。

其二,这个广告语自揭开盖头,真相大白后,公众自觉受骗,政府的公信力再蒙阴影。

地方政府理应视公信力和美誉度为至高无上的生命。

这也就是讲,在宜春“雷人”广告语的背后,不能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公权能否对恶俗现象自觉抵制的更深层次问题。

如果恶俗的始作俑者得不到应有的约束乃至惩戒,这样盗用公众正气的现象必不可根绝。

真相已经揭开,摆在宜春面前的,到底应是一个一笔带过的句号,还是由此引发深刻反思乃至严厉惩戒的问号,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像这样的政府运作的舆论脱离了组建时“引导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的初衷,引来了广大网民的反感。

久而久之人们根据这一职业的报酬情况送了“五毛”一名,也就是发一个贴可以得到五毛钱的收益。

再后来,这个定义扩大了,网民们把那些为政府辩护,甚至赞颂国家的人都成为五毛。

网络舆论引导员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适得其反的地步,是不是一个悲哀?第二个阵营便是亲美、亲日阵营。

他们不论什么新闻总能扯到社会问题,制度问题。

并一味的唱衰中国。

对于几大门户网站而言,网易新闻中的审核较为宽松因而言论也很自由。

因此在这些网站的新闻评论中,网易新闻的阵营分化明显而突出。

刨去肮脏低级的词汇,总体而言,他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现有的体制机制、政治模式和军事科技。

他们认为先进的欧美国家的制度才是我们应该实行的,并不停的发表以赞扬美国、日本为中心的网络文字。

现摘录某段论述美国的典型,如下:我赞扬美国,是因为美国人民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的不幸。

1998年印尼发生排华事件,对此作出最激烈反应的是美国人民,他们强烈谴责暴行,越洋紧急援救印尼华人。

对此,冷漠自私的人们是无法理解的。

他们甚至会琢磨,美国人又在谋什么利益了其实,即使是敌国的灾难,美国人民也没有放弃过救援。

1918年前苏联发生大饥荒,数千万人濒临饿死。

美国民间对前苏联发起了历史两年的救援行动,送去粮食药品达70万吨。

高尔基曾这样评价美国的救援:“在过去的一年中你们从死亡中拯救了350万儿童,550万成人;在我知道的全部人类受难史上,没有任何行动规模和慷慨能够和这次援助相提并论。

”显然对这种又是摆事实,又有明确的时间地点,还有名人评价引用的网络文字,我等历史知识浅薄的人毫无招架之力。

分不清这其中到底是否真实,是否经过修改,是否篡改杜撰了历史时间。

要认识一个国家,何其复杂,并不是一件两件事情能够完成的,但是这些泛滥的网文对公众态度立场的影响确实潜移默化的。

再加上最近报道和统计的中国富人移民率更是被这一阵营的人用分利用,迅速发酵。

亲美阵营除了以这样的方式歌颂美国外,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发表他们对中国体制的抨击,并且对外国制度大家鼓吹。

而对于这个阵营中的另一个主力,亲日阵营,他们和其他网民的对抗则要激烈的多。

并且他们的言论风格主要是对于一切和中国有关以及能够和中国扯上关系的新闻冷嘈热讽。

例如其中的某个代表对《日本空军现身钓鱼岛:实力对比解放军稍占优势》评论:“即便日本能增兵冲绳,中国空军仍有4:1的数量优势——————我真服了,什么年代了还比数量,飞机的代差真打起来,你根本看不到对方。

八国联军当年数万人都暴”对《中国轻型飞机低空进入钓鱼岛突破日本雷达监控》评论:“sb粪青以为自己抵制日货就可以让日本经济崩溃,没想到日本经济还在继续增长的同时,自己仅存的一点血汗还被股市吸干净了。

最近日元贬值,让日本经济缓”显然对于平日里习惯了和谐声音的我们,这些出现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的声音是很刺耳的。

但是这种冷嘲热讽的诋毁却能赢得很多人的顶置,这又说明了什么?我觉得在这些选择顶置这些新闻评论的人中未必都是亲美、亲日阵营的人。

他们在社会的变革中受到了委屈或是不满当前的状态而对这些阵营的诋毁引论做出了赞成。

特别是在有关政府失职,贪污腐败,养老双轨制改革这等矛盾尖锐、复杂的问题上,越是冷嘲热讽,越是有人赞成。

虽然我在这些大问题上无力直接作答,但是我觉得在政府明显的公信力在下降。

要挽救这一状况,政府应在社会公正的建设,透明度的增加方面多加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