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用论探讨
摘要:读书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其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此起彼伏。
无论从读书的需求和产生的效应来看,读书都是有用的。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可以学到先进的技术,读书可以使人从愚昧走向智慧,使我们学做人,学做事,争取不断超越,走向卓越。
关键词:读书有用论,读书无用论,因素,效应
读书是否有用,无非是两种答案,有用或者没用。
读书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有用;百无一用是书生,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说明了读书是无用的,书生和秀才尚且认为读书无用,目不识丁的人怎么可能认识到读书有用呢?正因为有了这两种极端的认识,读书有用和无用的争论才一直没有停止过,此起彼伏。
当昔日的“黄金屋”、“颜如玉”渐成今日的“水中月”、“镜中花”,节衣缩食花大钱读大学的结果,却是可能连份体面的工作都找不到,读书无用论就这样自然诞生了。
“读书无用论”衍变到今天,已经分成了两层意思,一是针对“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发出的感慨,一是针对现代人忙着赚钱认为读书属于浪费时间发出的喟叹,无论哪层意思,都会让文化教育与社会文明受到巨大冲击。
“读书无用论”确实是有市场的。
在实践中确实很难将学过的哪一条公式、定理用到了工作、生活中,甚至学过就忘了,似乎不上学也不影响工作。
但认真分析,我们不该被读书无用假象所迷惑。
读书的目的是学习知识,只要我们弄清楚知识是有用还是无用,读书有用还是无用的问题就解决了。
英雄无用武之地,就会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韩信熟读兵书,早年落泊,温饱尚且不能解决,与街头恶棍相斗,还得受胯下之辱,说明知识不是万能的,只有找到适用的条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没有硬件载体,知识就无法发挥作用。
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是学到了一些知识,也仅仅是基础,更多的知识要到社会上、到实践中去学习。
这些知识只有在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后借助劳动实践,在应用中才能体现出知识的有用性。
假如在街边随便找一个人,询问道:你读过书吗,如果地点选择济南99%的人会告诉你:我读过书。
而如果在莱州,我想40岁以下的人,98%的人也会给予同样的答案,那我们就会得出结论:读书是有用的。
一、读书需求具体因素的分析
1、国家因素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根据部分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99%,所以,读书是法律规定必须要履行的义务,当然我国目前只是指初级教育。
2、社会因素
(1)长期贫困家庭不论是平日生活的碰壁还是迫切改变现状的需求,相信也多少明白读书是鲤鱼跳龙门的助力,赵恒《劝学文》中说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即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都还是晓得这句话的,所以读书是寻求改变的渴望。
(2)21世纪的中国,经过了60年的艰苦奋斗,30年的改革开放,可谓生活条件大有提高,从2001年到2009年,中国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底的9423万减少到2009年的3597万,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8%,因此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条件改善了,供给孩子读书也不是很吃力的事情,所以对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家庭来说,读书是一种理所应当。
3、个人因素
(1)如果说九年的义务教育是必须履行的义务,那在义务教育结束之时,我们都成长为十五六岁,不论是通过老师、家长教导还是自己读书的感悟或是周遭环境的启发,多少此时都已拥有了个人想法,绝大多数人也更容易沟通明白,读书最终目的定向为某一专业,在于学习到一份技能,若无技能保身,终究为坐吃山空。
(2)我们从小就知道高尔基的这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读书不仅仅让我们学到了一些数理化等知识,而且在个人性格、理
念、素质修养的形成完善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再提升一步便会到人生意义、价值观的问题。
而只有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理念,确认了自己的价值意义人生方向,才能更准确直接的去达成。
而大的方面,全民素质的提升,我们所期待的大同,社会主义才会更早的实现。
二、针对读书无用论的反驳
论据1:不读书毁灭一代人
教育本身是一项长远的投资,要看到长远利益。
“文革”时期读书无用的做法曾耽误了整整一代人。
唯有国民素养提高了才有社会的长足进步和经济的兴盛。
有古语为证: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论据2:读书无用还是读书无钱
知识和财富本就不是一对一的投入产出关系。
如果讨论读书能否挣钱,这本身就带有功利目的。
“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的读书时代早已过去。
仅就个人生活而言,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其谋生本领、待人接物、判断能力、思维能力一般都要高于没受过教育的人。
论据3:不读书,就业更困难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有极端者甚至比农民工的工资还低,这是现实;但另一个事实是如果不受大学教育,就业会更难、起薪会更低。
受了高等教育,尽管现在工资低,但起码有机会走向高薪阶层;而不读书更无用,因为知识太少而永远拿低薪的概率更大。
同样的工资,对大学生来说是起薪,而对农民工则是最高薪,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越来越现实的生活里:读书不是万能的,不读书是万万不能的。
三、读书有用效应论证
我想,读书除了把学习者送入大学,可能还有许多我们察觉不到的作用。
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可能用不上我们曾经反复练习的公式、定理。
然而我们不知不觉中时时在利用这些理念,对它们的学习、理解、运用的方法已经化在了我们的骨髓里了。
1.学会了学习。
当学生的最大收获应该是学会了学习。
学校工作的最重要目的有一个简明的说法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学校里学的就应该是方法。
或者说是以一些基本知识为载体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当今社会上需要的不是知识容器似的人才,而是会学习的人才。
身处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不断学习新的东西。
2.学会了思考。
学习了力学,不一定要用到合力的计算。
但是你会考虑力的合成。
我们做了大量几何代数的证明题。
现实中我们往往不需要证明两角相等或
两线平行。
但是我们学会了推理,懂得了逻辑。
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找到它们的因果关系。
靠什么?靠推理。
对世界、对物质、对自然界我们都会有新的认识。
角度不一样了,层次不一样了,站的高度不一样了。
有些人抱怨大学毕业以后工作难找,只能跟一般工人一样干活。
但是这种局面一般不会持续太久。
同样是干活,知识层次高的往往是思考的干,能干出新意来。
3. 有了提高的基础。
一定的文化素养为你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包括前面提到的学习方法的基础。
4. 形成良好的情商。
学习的过程是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
看问题多了理性,但情商与之俱增。
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
科学意识、生态意识、人文意识、意志力、情感、态度、兴趣等等,无不得到提升。
这些恰恰是不能用分数衡量的,看不见的,然而对一个人的发展又是至关重要的。
它来源于学校的学习过程,但却不为人所觉察。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书给我们带来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
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可以学到先进的技术,读书可以使人从愚昧走向智慧。
使我们学做人,学做事,攀上一个又一个科学的高峰。
争取不断超越,走向卓越。
谁要说读书没有用,那就让他说去好了,反正我坚信读书有用,有大用,永远不会舍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