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说明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说明

14《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石角镇中心小学桂花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第二、三自然段分别采用总分手法,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按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飘浮于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

第三自然段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和“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着力刻画出云雾变化之多;用“刚刚还……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了……”等词句,强调庐山云雾的变幻之快。

最后用“……”含蓄地表明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

全文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理解课文容。

2.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容,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庐山景色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4.仿照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容,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的总分构段方式,能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手法把景物写具体。

运用总分构段方式,并模仿练习写一处景物。

教法学法:朗读法、品读法、精讲法等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0月13日
教学过程:
课前:指导诵读《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与庐山有关的诗词,引导学生积累,并将注意力指向“庐山”,自然导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

2.学生齐读课题——庐山的云雾
3. 学生认读词语。

第一组:幽谷瀑布流连忘返
弥漫遮挡变幻无常
第二组:似乎、笼罩、漂浮、系玉带、转眼间
第三组:一泻千里九天银河四蹄生风千姿百态
4. 上节课,我们还初步读了课文,那么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呀?
这节课让我们随着课文再次走近庐山,去深切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5. 复习第一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读。

引读:庐山景色秀丽,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板书:神秘
(设计意图:复习带有生字的词语、含有多音字的词语和含有数字的词语;交流初读感受,引导学生在读“薄”课文以后还要学会读“厚”课文;指名读、引读上一课时已经导读过的第一自然段,引出本课时导读的关键——感悟云雾为庐山增添的神秘色彩。


二、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一)精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课文第二自然段
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讨论:
(1)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请用直线把它画下来。

(2)交流:
你找到了哪一句话?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 那么你知道“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
那这一自然段中讲到的几种姿态的云雾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和同桌读读,交流交流吧!
把你最喜欢那一种和大家说说吧!
A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和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 “笼罩”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说的就是“笼罩”的意思。

谁能找出来?
出示图片。

● 比较句子: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帽子;
● 指导朗读。

B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 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和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 那像玉带一般的云雾又是如何缠绕在半山的呢?谁能比划给大家看看。

出示图片。

● 比较句子: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带子。

● 指导朗读。

C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
● 大海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出示图片。

那是一片无边无际的云海。

指导朗读。

D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 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图片。

指导朗读。

3. 其实,庐山云雾的姿态还有许多呢!看——图片
作者选择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姿态,这里的分号表示的就是同一句话中云雾的不同姿态。

比较句子:把比喻词换成一样的好不好?
不但比喻词有变化,而且句子的长短也有变化呢。

指导朗读。

4.指导背诵:请根据这些图片和关键词试着背一背。

5.刚才,我们分3步学习了这一自然段:一,画;二,品;三,诵。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朗读感悟,了解先总后分的描写方法,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

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悟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并引导熟读成诵。


(二)精读第3自然段
1.下面请大家和同桌一起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2.讨论: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它画下来。

(2)交流:
●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说说“瞬息万变”的意思。

● 那么,在这极短的时间中,云雾发生了哪些姿态上的变化?
那么这样改写一下,你们觉得好不好?比较句子。

那么这个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快”?
先来看看这一次变化。

指名读。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一缕轻烟”给人什么感觉?
●“一泻千里”经常用来形容什么?
从“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到“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这变化发生在转眼之间。

谁能用朗读表现出这种神奇的变化?指名读,齐读。

谁来读读这一次变化?指名读
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 “四蹄生风的白马”给人什么感觉?
●“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呢?
谁能用朗读表现出这种神奇的变化?
指名读,齐读。

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仅仅只有这几种变化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小结:瞬息之间,变化得多么快、多么大、多么奇,真是神秘莫测啊!看录像。

朗读指导。

3.拓展写话:
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自主写话: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 ),转眼间就变成了( );明明是(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 自己完成。

全班交流。

4.读读成语:气象万千、风云变幻、白云苍狗、瞬息万变
5.诵读指导。

6.指导背诵(机动)
(设计意图:迁移导读上一个自然段的学法,以品读为主,以读代讲;由省略号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写话,源于课文,高于课文。

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三)精读第4自然段
置身于景色秀丽、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庐山之间,你们舍得回去吗?这就是游人共同的感受——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齐读。

(设计意图:扣住“流连忘返”再次深切感受庐山因云雾而富有的神秘色
彩。


三、小结课文,体会情感
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课文的第二、三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课后,我们可以仿照这两段的写法,来写写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梳理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写作特点,并引导模仿练习写一处景物。


板书:
庐山的云雾
画神秘
丰富的想象
品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诵流连忘返恰当的比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