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本文主要结合美术新课标的理念在第四段中对“设计·应用”的教学法进行尝试,并结合自己在运用现有的美术教材进行教学实践,论述在新美术课程的理念中对学生学习“设计·应用”的探索过程,提出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几点可行方案以及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涉及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同时也论证了美术课程标准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使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这一特点决定了该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同时又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由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两部分组成。
其中现代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工业设计、视觉传统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电脑美术设计等;传统工艺美术则主要包括:基础图案,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制工艺、纤维工艺、纸工艺、泥塑和陶艺以及各种民间工艺美术制作等。
一、“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重要性
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掌握详尽的、准确的技法过程,而在于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大体了解其基本常识,培养学生形成的设计意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引领目标
1、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这是通过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所应达到的目标。
设计活动是将设计思想和创意物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进行必然需要相关的知识和技法,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不是该领域学习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这是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
“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较之“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更多地要考虑其他人的需要和实际的运用价值,而不是创造者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自由表达。
在这一领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对形形色色的媒材进行操作实践。
3、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这是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
美术是一种人类文化现象,美术学习应是一种文化的学习。
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应通过美术学习,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积极情感、态度的养成以及他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
4、养成事先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这属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品质的培养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对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品质培养,除了观察、记忆、形象和逻辑思维、想象、创造能力等智力因素以外,对逆境和困难的适应能力、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对长时间工作的耐受能力,良好的工作心态和有条不紊、耐心细致的行为习惯以及意志、毅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