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6×5=30分)
1.反“客里空”运动
2.邮发合一
3.“癸丑报灾”
4.新闻本源
5.反馈
二、简答题(10×3=30分)
1.简要分析评价英国新闻史上的“知识税”的产生背景、作用与影响。

2.新闻通讯社诞生和发展的背景是怎样的?
3.新闻价值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15×3=45分)
1.试比较分析政党报刊和廉价报刊的不同之处。

2.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状态有些什么表现?
3.试论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四、实务题(45分)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分析其新闻价值的各个要素,并简要说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中国13省区遭最强沙尘天气侵袭
中新社北京3月20日电(记者阮煜琳)20日,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继续东移,中国新疆、青海、京津地区、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13省区都将受到沙尘天气影响。

中央气象台专家说,这次沙尘天气是自2009年1月份以来影响中国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沙尘天气过程
据中央气象台监测,19日,中国北方地区遭遇了今年以来最强的沙尘天气过程。

据监测资料表明,从19日晚上到20日凌晨,新疆南部、青海东北部、甘肃南部、陕西北部、宁夏、山西、河北中西部、内蒙古中西部出现沙尘天气,其中,内蒙古呼和浩特、吉兰太出现了强沙尘暴。

19日夜间,沙尘天气潜入北京。

20日早晨,北京风沙大作、天色昏黄,室外的建筑物都蒙上了一层细细的薄沙,能见度较低,在路上行走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用围巾或口罩挡住鼻口。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建2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预计20日14点至21日14点,南疆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京津地区、河北、山西、陕西东南部、河南、山东、苏皖北部、湖北北部、四川盆地东北部受到沙尘天气影响。

其中,中东部地区以扬沙或浮尘天气为主,北京以浮尘天气为主,局地有扬沙。

南疆盆地有沙尘暴。

林建说,2009年,中国大部地区没有遭受强沙尘暴天气的影响,这次沙尘天气过程是2009年1月份以来影响程度最强、范围最大的一次,而且影响的范围比较偏南。

对于这次沙尘天气的持续时间,这位气象专家表示,这次沙尘天气过程对中东部地区的影响,20日傍晚将告一段落。

但受另一股冷空气的影响,沙尘天气对南疆盆地的影响20夜间将继续加重,并将自西向东推移,21日白天,甘肃、内蒙古等地都将受到沙尘天气滋扰,预计影响将持续到22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6×5=30分)
1.反“客里空”运动
答: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

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

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

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2.邮发合一
答:“邮发合一”是指中国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实行的一项报刊发行制度。

在这种发行制度下,报纸的生产(编印)和流通(发行)是截然分开的,把送信与送报捆在一起,把多家报纸捆在一起,把报纸的征订、运发和投递捆在一起,把批发和零售捆在一起,这种“一分开、四捆起”就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

这种模式拓宽了报纸发行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了浪费和混乱。

然而,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邮发合一”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中国的报刊发行模式逐渐演变为“邮发合一”与自办发行相结合的格局。

3.“癸丑报灾”
答:“癸丑报灾”是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乘着军事上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的大规模的镇压。

各地国民党报刊,均被以“乱党报纸”的罪名查封,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和民国元年的500家相比,锐减300多家,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因为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所以人们把报界的这次浩劫称为“癸丑报灾”。

4.新闻本源
答:关于新闻的本源问题主要有事实论和信息论两种解释。

事实论,认为客观存在的一定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形态,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

信息论,认为传播形态的新闻,其本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信息,新闻不过是以新闻方式对一定事实信息的反映。

从本质上看,事实论与信息论是统一的;事实论是更根本的解释。

新闻传播的信息来源于新闻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信息论解释则具有更直接的意义,而且信息论解释更能说明新闻由本源态向传播态转化的内在机制。

综合来看,新闻的本源态可以归结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即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5.反馈
答:反馈,是指被作用部位反作用于作用它的上级部位。

泛指发出的事物返回发出的起始点并产生影响。

传播学上的反馈,是指在传播活动中,受传者对传播者发来的讯息的反应。

传播者发送出去的给定信息,作用于受传者后产生的结果再回传至传播者,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双向传播或互动传播的基本构成环节,是新闻传播双向传递得以实现的基础。

二、简答题(10×3=30分)
1.简要分析评价英国新闻史上的“知识税”的产生背景、作用与影响。

答:“知识税”又称“印花税”,是18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报纸、广告、纸张等印刷品所征收的一种税金。

(1)“知识税”的产生背景
自1694年专制的许可法及出版法案失效后,英国的新闻传播界便又出现了1640年革命时期的那种自由局面——当局者称之为“混乱的局面”,女王、政府及宗教当局不断受到报刊攻击。

部分出版商、书商和报刊发行人要求政府结束这种无序状况,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官方亦倾向于采取一种有效的管制方法来调控社会舆论。

但由于旧有的出版垄断和特许制度已无法恢复,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当权者产生了用经济手段来对新闻出版事业进行调控的“印花税”法案。

(2)“知识税”的作用
政府通过向报刊征收纸张税和发行税而不直接干涉报纸的编辑内容,以高额税收来加重报刊的财政负担,使其被迫抬高报价,就可以一方面使一般民众失去阅读报刊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专制的恶名,还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可谓“一石三鸟”。

当权者利用知识税有效地控制了言论。

(3)“知识税”的影响
总体来看,印花税法案的实施在英国新闻史上产生了三方面的重大影响:
①对报刊编辑形式的影响。

由于印花税法案规定报纸超过一张(4页)而不及六张者,每期每张付税二先令,故各报纷纷增刊至一张半(6页)的篇幅。

由于篇幅增大了,编辑们为填满报纸,大量使用大字号、长标题、长篇社论、宽边宽栏,以及增加专稿和政论文
章的方法来填充版面,致使报纸版面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杂志周刊的老板也多数通过超出6张篇幅,杂志书籍化的形式发售逃税。

这也迫使编辑们增加各种论说、评论文字,或者创办刊期较长的刊物,从而形成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政论性杂志。

②逐步形成了政府对报刊的秘密津贴制度。

在野党和私人报刊尽量设法逃税,而执政党和支持当局的官方报刊为表率天下,只好担负起了重税的大部分,被压得苟延残喘、难以为继。

政府为清除此弊、支持喉舌,又逐渐形成了向支持政府的报刊发放秘密津贴的制度。

③促成了英国地方报业的产生与发展。

在1694年出版法案废止之前,英国地方各郡很少办有自己的报纸,人们习惯于阅读伦敦报刊。

印花税出笼后,伦敦报价猛涨,地方各郡难以承受,才纷纷创办各类周刊,免费摘录伦敦消息,廉价发行,以满足地方读者的阅读需求。

从而形成了英国地方报刊的萌芽。

2.新闻通讯社诞生和发展的背景是怎样的?
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于是,近代新闻通讯传播专业机构——通讯社诞生了。

新闻通讯社诞生和发展的背景如下:
(1)在19世纪,世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资本主义制度已在西欧和北美确立,工业革命的进程、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对拿破仑的战争和欧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一种对国际新闻惊人的社会需求热潮。

(2)欧洲、北美地区经济的发展、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及多方面的社会生活,都要求进行快速、大量、经常性的社会信息有效传递。

(3)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科学技术所奠定的物质基础——各国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