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和韩国

新加坡和韩国


四、知识密集阶段
• 从90年代后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
经济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学习纽约纳斯达克,代表 科技股的新加坡自动报价股市场开始运作。为寻求经 济的新的增长点,新政府正提倡研究生命科学,并投 下巨资支持本地科研单位勇于创新 .
新加坡经济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同时鉴于新加坡是印尼、马来西亚两地的主要转口贸易中 心和加工中心,新政府首先采取了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劳动 密集型制造业的方针,主要行业为传统手工业。1959年, 政府提出了实行多元化、工业化经济结构和大力发展劳动 密集型工业的方针。1965年独立后,又提出了以鼓励出口 为目标的工业政策。 政府为此采取了改善基础设施、实行税务优惠、鼓励本地 投资创业、提供银行与贷款服务等措施,此外将1961年就 成立了的经济发展局的主要职能定为“招商引资”,为新 加坡走出独立初期的经济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加坡失业情况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 1 0 5 4 3 失业人数 年 份 失业率(%)
• 进入70年代后,新加坡政府开始注重发展资本密集型制造

业。力求最大限度解决失业问题,实现全民就业,因此开 始大力提倡工业自动化,加强了在造船修船业、炼油厂等 方面的建设。70年代,新加坡制定了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 型行业的10年计划。 此外,政府海将部分私人企业无法经营的公司收为国有, 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海皇轮船公司、三巴望造船厂、新加 坡发展银行等。工业化的进步带来新加坡经济状况的全面 改观。此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长10%,到1979年,新加 坡失业率已从1965年独立时的10%下降到3.3%;制造业 占GDP的比重由1965年的15%上升到27%。
日本
Japan
比重
韩国 Korea,Rep.
20 01
19 99
19 97
19 95
19 93
19 91
年份
19 89
早在1990年韩国的研究经费就占到国民生产
总值的1.9%. 工业化速度比发达国家快3-4倍 利用几个五年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发展科技 增强竞争实力

由于新加坡坚持自由经济政策,吸收外 资,发展多样化经济,独立30多年来, 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8.5%,成为举世瞩目的亚洲"四小龙"之 一.
经济发展的隐患
• 它们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外国资本,它
们的对外贸易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很大的依赖 性。经济结构还不合理,进出口贸易额所占比重 过大,尤其是新加坡,由于国土狭小,资源短缺,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海外贸易,虽摆脱了单一转口 贸易的困境,但仍是一个加工贸易国,必然受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新加坡领导多次强调:“如果外国投资者撤离新 加坡,那么新加坡经济就会像跑了气的汽车轮胎 那样行动不得了。”
新加坡的贸易额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年 份
出口额
进口额
进口国别统计
国别(地区) 名称 全球 日本 美国 单位:亿美元 721.74 152.01 118.8
出口国别统计
国别(地区)名 单位:亿美元 称 634.74 全球 美国 马来西亚 133.93 79.38
小龙中的”大龙”

人口:4838.7万
自然地理:面积9.96
万平方公里,半岛海岸线 全长约17000公里 (包括岛屿海岸线)。韩 国多丘陵和平原,约70 %是山区
经济发展五部曲
20世纪50年代韩国经济从崩溃的边缘走向复苏 60年代韩国成功地推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 70年代跻身于新兴工业国(地区)行列 80年代发展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 家 90年代开始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作为努力目标
成就从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开始逐步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的
局面,国家日益走向富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上升。在1965年后的37年间(截 止到2000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长8%以上。2002年人均GDP为37401新元 (约合20887美元)。如今,新加坡已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运 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世界电子产品重要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炼油中心。
新加坡政府面临一连串的内忧外患。对此,新加坡政府审时度势,采取了走“工 业化道路”的正确经济发展路线。
历程其经济发展经历了由独立初期时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过渡到具有高
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进而发展到目前的信息产业等 知识密集型经济。
成就从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开始逐步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的
美国和欧洲自贸联盟等签订了自贸协定,并正在 与韩国、印度以及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磋商双边 自贸协定。在东盟内部,新加坡积极推动包括贸 易、投资自由在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另外, 新加坡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倡议、研究和谈判的 过程中,态度积极,大力推动,希望中国东盟自 贸区的建立能为中新经贸合作带来更大的发展。
• 工业发展战略 • 管理模式 •对外贸易 • 重视发展教育和智力投资 • 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 • 淡马锡
工业发展战略
• 独立后,新加坡政府采取了适合新加坡经
济发展的工业战略,其工业发展主要经历 了以下四个阶段: • 劳动密集阶段→资本密集阶段→技术密集 阶段→知识密集阶段
一、劳动密集阶段
• 由于独立初期,新加坡失业率高达10%,劳动力成本低廉,
炼油和石油化学、银行和金融等高风险项目或民 间不愿投资,但对新加坡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 用的项目,以稳定和发展国民经济。而淡马锡投 资控股公司就是代表新加坡政府投资这些项目的 重要平台。 淡马锡管理的国有资产,主要是竞争性领域的国 有资产。正因为如此,淡马锡的投资可以看成是 按照市场化和资本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的资产 组合投资控股。
二、中国战略
•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不断开放为中新经贸合
作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和机会,新加坡政府号 召“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把同中国的 经济合作定位为其经济发展的第四个引擎(前三 个分别是美国市场、电子产业及周边国家市场)。
三、扩大腹地战略
• 目前,新加坡已同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
困难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新加坡没有腹地和缺乏自然资源。1965年独立之初,
新加坡政府面临一连串的内忧外患。对此,新加坡政府审时度势,采取了走“工 业化道路”的正确经济发展路线。
历程其经济发展经历了由独立初期时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过渡到具有高
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进而发展到目前的信息产业等 知识密集型经济。

奇迹的继续:产业21计划
• 在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特别是遭遇今
年全球经济普遍衰退的情况下,新加坡为寻求新 的发展机遇,提出了“产业21计划” ,归纳起来, 可称三大战略,既“高科技战略”、“中国战略” 和“扩大腹地战略”
一、高科技战略
• 发展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其他知识密集型经济,
打造新的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投巨资欲将生命科 学发展为制造业第四根支柱(前三个是电子、化 学和工程业)。
4.6
4.6
-
-
管理模式
• 新加坡政府在独立后的经济发展中,贯穿和实行
了以下经济运行管理模式及理念:不折不扣地实 施市场经济体制并与世界经济挂钩;努力营造廉 洁的政府运作环境;实行论功行赏制度;实行 劳—资—政三方合作;牢固不破的公积金制度。
对外贸易
• 新加坡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城市国家,对外
贸易在其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0年来,新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近 几年来,新的对外贸易总值一直保持在其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倍左右。 • 进出口商品结构也有很大变化

三、技术密集阶段。
• 1986-1998年是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鼎盛时期 • 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90年代先后拨款60亿新元, •
• •
作为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发展高科技基地 新加坡已是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芯片和磁盘驱动器的生 产基地,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 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此间,新加坡经济增长平均达到8.5%;金融和商业服务 占GDP的份额由1986年的20%上升到26%;高科技产品出 口1998年达到620亿新元
新加坡概况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最南端,马六甲海峡东口, 赤道以北137公里,面积682.7平方公里,由新加坡 岛和60余个小岛组成,总人口401.7万,其中新加坡 公民和永久居民326万,华族人口约占77%。新加坡 属热带雨林气候,常年炎热,没有台风、地震等自 然灾害,是一个难得的天然良港。
困难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新加坡没有腹地和缺乏自然资源。1965年独立之初,
局面,国家日益走向富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上升。在1965年后的37年间(截 止到2000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长8%以上。2002年人均GDP为37401新元 (约合20887美元)。如今,新加坡已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运 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世界电子产品重要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炼油中心。
新加坡五大支柱产业增长情况(单位:%) 行业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9.8 9.5 5.3 制造业 1.5 7.2 6.7 建筑业 9.2 8.3 6.4 平均增长 9.4 8.8 8.0 运输与通讯业 12.7 5.4 金融与商业服务业 15.2 8.3 8.2 21.0 商业(贸易)

发展原因
科技兴国战略的确立,找到正确的方向
借助外力,充分利用外资,大借外债
走外向型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大企业的龙头作用 大力发展教育,发展优秀的文化传统
相关主题